点击上方“精彩英语演讲”,选择“设为星标”
英语演讲视频,第一时间观看
我刚来到美国的时候,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上课发言:插不上话。虽然美国人在侃的那些内容有些很浅显不是什么真知灼见,有些甚至很SB,但是他们就是在那里滔滔不绝。
美国也有自己的说话术。但是悲剧的是,我们在中国不管学了多少年英语,不管是新概念新东方新托福还是新鸡阿姨,对这套说话术,毫无接触。
稍微礼貌点句子的就只会说“Could you ...please?”殊不知,斯坦福在对于国际学生第一天新生Orientation的时候就说,不要经常用这个句子。这个用法是不够礼貌和客气的,虽然是问句,虽然里面有“please”,但是还是一种要求的和轻微命令的语气。
我刚来到美国的时候,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上课发言:插不上话。虽然美国人在侃的那些内容有些很浅显不是什么真知灼见,有些甚至很SB,但是他们就是在那里滔滔不绝。
有你举手的功夫,或者你在头脑中组织语言的时间,人家已经侃了半天了。我们教育学,一堂课两三个小时,老师说话的时间不超过半个小时,剩下的时间都是大家在神侃(围绕着阅读材料,理论,案例)。
如果是你是学文科和社科的专业,这种情况你肯定不陌生。
课堂发言的重要性体现在三方面
一,这个占期末成绩的30%,比期中考试还多;
二,你上课老是不发言,大家会认为你什么都不懂,大家不会很看得起你,在课外生活中会被边缘化;
三,你上课老是不发言,老师会认为你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对这个课不感兴趣或者没有读阅读材料。
最开始,我曾经尝试过,硬是挤进一段对话,但是感觉很唐突,在同学和老师的眼神中你是看的出来的。我思考了下,问题出在中美课堂发言的方式不同。
中国都是老师问一个,学生答一个。学生要举手,所以很有秩序。每次都要老师的讲解贯穿在学生的发言之间,所以学生之间没有对话。所以学生发言的时候不需要说些承上启下的话。
而在美国,没什么举手,你有的时候需要一个手势(抬下手)或者一个声音(Ummm,Yeah, Well之类的)把别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即可开讲。一堆同学之间要讲N个回合老师才说话。
这个时候,如果你加入到一个对话,就非常需要承上启下,需要和别人互动,需要总结别人的话,需要明确的表达自己的话和前面一个或者几个人的话之间是什么逻辑关系。
这种逻辑关系可以是:补充,反对,支持,提问要求澄清,他说的理论我举个例子,他说个现象我升华抽象成规律和理论,我要新起个头说下一话题,等等各种。
(刚刚有个读者在下面留言说:“这不就是国内老师最憎恨的‘接话头’吗?” 对呀!美国老师可喜欢这个啦。他们眼里这是宝呢。)
这种插不上话的情况也不仅仅在刚来美国的中国学生中出现,来美N年还是插不上话的也大有人在。昨天我在做一门看的助教,这门课是斯坦福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都可以选的一门课。
另外的一个助教和我说,他们组有一个中国妹子,每次讨论的发言时间都很短,不过很上进,经常找他要feedback和建议。
但是由于她一共也没说几句话,这个助教给不出什么feedback很是头疼。于是这个美国哥们跑过来拜托我找时间和这个妹子沟通沟通,帮他解围。
我以为妹子也是刚来美国,结果人家PhD念了完了都要毕业了。但是由于学的是理工科的专业,课堂讨论的时间少,系里很多中国人经常在一起,而且他们学科讨论的时候可以写一些公式图表帮助表达,如何讨论还是很不懂。
我突然醒悟,乖乖的,这种东西真是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即使你在学校在你们实验室5年都不用练美国的说话术,等到毕业了,在公司里你怎么说服别人,怎么让你的老板给你更多锻炼的机会,你怎么给你的下级提供指导,你怎么协商谈判解决工作上的纠纷,怎么取得职业上的发展。
于是,我找这个妹子一起吃晚饭。我说,发现了这一问题之后我当时是怎么做的。发现这些句子Google都Google不到。我只能开始留意别人都是怎么说的。
其他人在上课的时候笔记记得都是讲的理论和学科的知识,我记的是人家怎么讲话,怎么开始,怎么反驳,怎么提问等等。
花了一段时间,算是集齐了要用的话。和大家分享下。对了,这些叫conversational gambits。估计也有些书,讲这个的。
表达自己意见
I think that...
(最简单的)
It seems to me that...
(可以用作表达意见,或者summarize或者confirm对方说的话。)
I would argue that...
(这里面用would来弱化语气。)
Just to go along with what you said...
(感谢读者下方留言提醒我这句话,真的很好用,承上启下。这句话还好在,它使你现在插话看上去legitimate,因为你是为了和前面的那个人go along啊。不赶紧接话,不就along不上了嘛。)
Going back to what xxx said...
(同上。不过一般是你已经说了几句,此事,想要relate to someting 别人刚刚提到过或者蜻蜓点水说道的东西。这句话的好处就是,一能bring others on board说看我的说法和你是有一致之处的, 二能表现他刚才说的东西你还有印象。)
同意或者反对
I agree with you.
(最简单的)
Building on what XX has just said, ....
I am with you..., but [main point].
(这里I am with you不一定表示同意也不一定表示反对,它主要的意思是说“你说的我听懂了/我跟上你说的了。”)
I follow your logic, but have you thought about/considered this... [main point]...?
(和上面一句话的逻辑是一样的:“你说的我明白了,但是...”)
I see what you are saying, but I’m not sure I would argue that...
(和上面两句话的逻辑一样。)
With all due respect, I think...
谦虚的反对
Correct me if I’m wrong, but isn’t [a different topic]...?
I’m not an expert on..., it seems to me that...
I might be wrong, but ...
I suspect that I lack som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bout this aspect, but here is my two cents.
I am not sure about this..., you might want to check with Professor X... Would you mind letting me know what he/she says?
[别人说了一堆之后] This is one way to look at it. Another way to look at it might be....
疑惑追问
Just to clarify,...
May I ask a follow-up question?
Could you say more (about it)?
(不确定自己是不是听懂了,请别人多解释一些。)
Could you elaborate on this?
会议报告、演讲之后提问
That’s an amazing model/useful concept, but it occurred to me that [this/something] might also play a role....Have you considered ...?
Thanks for your talk. I completely agree with your conclusion, but as I’m sure you’re aware, Dr. XX explains this in a different way, and I was wondering if you could address her theory.
“but as I’m sure you’re aware”完全是给对方一个台阶下,可能那个理论他根本没有考虑过。但是如果对方是很senior的,我们也需要客套一下。
需求帮助
I was wondering if I could talk to you about...
一般都是用过去时,在email里面也是如此。而且,虽然was wondering/hoping这种进行时看起来很怪,但是用法就是这样子的。
I was hoping that if I could talk to you about...
I was wondering if it’d be possible that you...
Sorry to bother you, Professor X....
I realize this is an unusual request...
I realize that you are very busy...
Thanks for your time.
Thanks in advance for your help.
It would be great if you could...
(这个是最常用的,尤其是email里面。)
想想看,退一步讲,真的是厚脸皮换来的存在感。说就是了。有时,到一个新的集体,只要最开始的时候把自己话很多想法很多的名声坐实了,之后就很少人和你抢话了。
你说的慢的时候,大家也耐心的等着听,不会直接把话抢过去。上面的句子不是万能的。
比如,去商学院和MBA一起上课的时候,我们教育系的美国人都插不上话。课堂讨论的争辩效果,有的时候,我觉得只能用群殴这个词来形容:学生群殴老师,同时学生之间互相群殴。
把这些句子购物清单一样的列出来,我是出于好意。其实,仔细想想,最好的学习方式,不是把这些句子抄下来或者背下来。
我鼓励每个人都能在生活中自己再留意一遍,收集一遍,分析一遍,实践一遍。这样,你掌握的不只是一堆句子,而是一套不同场合同样适用的方法。
美国人心中那些不可触碰的雷区
忌讳数字“13”
和中国人有数字忌讳一样,一些美国人会忌讳数字"13"、"3"、“周五”等符号,他们认为这些数字和日期是厄运和灾难的象征(多半和圣经中记载的传说有关)。所以,在与人交往中,也要注意数字“13”的使用。
关于数字13的禁忌,《圣经》中耶稣和他12门徒逾越节聚会的故事就和它有关。当时在晚餐上,耶稣对他的门徒说:“在你们中有一个人将出卖我 ”。果然,门徒中的犹大向统治者告发了耶稣,耶稣因此被钉死在十字架。
因为当时晚餐桌上正好是13个人,人们由此认为“13”会带来不幸。因此,有些国外影院里没有编号“13”的座位。一些住宅区也没有13号门牌,编号都是从12号直接跳到14号,或者用12号A、12号B来表示。

话可以乱说,鞋不能乱脱
在美国,无论男女,在别人面前整理袜子,拉扯袜带,都是十分不礼貌的行为。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在你不熟悉的同学或朋友面前脱鞋或赤脚,否则会被视为不知礼节的野蛮人。当然,去他人家中做客,进门前有地毯脱鞋不能算在情况之内。
除此以外,只能在你自己的卧室,或是男女朋友间才可以脱掉鞋子。因为如果女生在男生面前脱掉鞋子,那就表示:“你想怎样就怎样吧~”
恭维不能提年龄
我们都知道“女人的年龄是秘密”,特别是30岁以上的女性,提年龄基本可以说再见了。但在美国,年龄这个话题的敏感度却不仅仅局限于女生。
中国,年长者往往更受到尊敬,但美国人的态度则截然相反。美国文化崇尚竞争和强者,大多数人,如果有可能的话,一辈子都不想“年长”之类的词汇沾边儿。年纪越大,他们就越不愿别人问及"你多大了?"
因此,恭维老年人,可以说专业知识丰富,处事干练富有经验等等,但切记绝对不要提年龄
据说,一位中国留学生在一次盛大的聚会上致欢迎辞,当地一位名牌大学的校长与其母亲也光临盛会。留学生为了表示欢迎,说:"××老夫人的光临使我们全体同学感到荣幸。"不想却踩中老夫人的雷区,当时她脸色骤变,尴尬不堪,从此再也没在中国留学生的聚会上露面。
体重是不能说的秘密
在中国,长时间没见的好友总会说上两句:“最近过的好呀,都长胖了!”或者“最近减肥有成效啊,瘦了不少。”
但在美国人面前,切忌提及体重问题。美国人十分关注他们的体重问题,也极少透露体重,因此千万不要直接说“you are very fat!”,对他们而言,这简直就是恶魔之语。
即使对方很瘦了,变得身材很好,也不要说”Wow, you’ve lost a ton of weight!”(哇塞,你减掉了N多斤啊!)因为对于一个刚恢复苗条的人来说,这句话给她的感觉是自己从前看上去很糟糕。  
如果你不怕死,非要说,那么小编建议你说“你现在的状态看上去真棒。”或者“你看起来很健康”,然后就此打住。手机好玩,电影好看,就不要纠结体重问题啦~
不要在书上做笔记
在国内时读书,我们总喜欢在书上做笔记,特别是高三时期,书上没字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读了书。但在美国却不是这样。美国课本的价格十分昂贵,一千多块三本书的经历给小编留下过深深的心理阴影。
所以,如果你想在课程结束之后把这些书籍当作二手书籍转卖,或者回收继续利用的话,最好不要在上面做额外的标记。
要知道,一本没有明显使用痕迹的书籍如果原价100美元,按照“like new”的新旧程度,运气好可以卖到70美元的价格。但如果书上有笔记或者其他痕迹,可能新旧程度就会被定义为“accptable”,只能卖30块钱都不到。所以,小伙伴们记笔记,还是乖乖地分门别类用笔记本吧。
卖萌也不能伸舌头
在中国,伸舌头被认为是可爱的面部表情,通常用来表达尴尬或微囧的情绪,但美国人却不能欣赏这份萌。如果是成人,冲人伸舌头被认为是一件既不雅观,又不礼貌的行为,甚至他们可能会把这个动作延伸为瞧不起人,因此,成年的学生们千万不要这样做啊。
不要轻易和同性一起跳舞
美国社会对于同性恋比较宽容,明确表示出柜的LGBT群体也很多。因此,同性之间过于亲密,比如牵手走路等,就容易被人误解哦。
并且,从美国公认的社交礼仪来讲,同性是不能双双跳舞的。譬如,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每年都会举行专门的GayGamesVII同性恋舞蹈大赛。如果你不是同性恋,即使没有舞伴,也不要选择和同性朋友们一起跳双舞。不然,你可能就要收获一堆好奇问询的目光了。
不要使用威胁性语句
吵起架来,情绪失控,口无遮拦可能会闯下大祸。中国人有时在吵架时会放狠话,譬如:“回头收拾你”,“弄死你”等等。
虽然美国主张言论自由,但是如果言语中出现了威胁他人安全的言论,那就属于非常严重的违法行为了。2010年新泽西留学的翟同学因为一句“要烧教学楼”的威胁言论而被捕入狱。华联留学曾经送出去美国念高中的一个学生,因为对老师的不满,课堂上做了一比手枪的手势,当天就被学校勒令遣返中国。
擅自复制和下载
在国内,刚上映的电影,发布的单曲,只要你有心,总能在找到资源。但其实,这很大程度是由于国内的法规制度还不完善,版权意识不强而造成的文化侵权现象。
在美国,法律明确规定,不可下载或上传无版权的游戏、音乐、电影或软件等多媒体产品。下载电影或美剧不仅会被学校警告,而且有可能被电影公司告上法庭。如果想看电影,可以使用浏览器观看YOUTUBE。因为绝大多数视频都有版权,且观看时也没有下载行为产生。
顺风车很危险
在一些美国电影、电视剧里,我们总能看到一些旅行者在路边伸手搭车的桥段,说起来这也算是美国的一种文化。美国警方其实并不鼓励人们随便搭载陌生人,也不鼓励人们随便上陌生人的车。
在美国,因搭便车而被抢去钱财或遭到凌辱之类的案件并非少见。前段时间发生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中国访问学者章莹颖被害的案件更是让我们敲响警钟。如果不是在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应该尽量婉拒他人看似“热情”的帮助,因为你无法看清,微笑背后是否藏着阴谋。
不要太客气
在中国,好友之间彼此请吃饭,客套买单几乎是一种习惯,甚至可以看作是一种交际文化。但美国人却很少这么做,如果你主动买单,不仅不会得到他们的感谢,反而会使美国人觉得欠了人情账,得时刻想着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去还你。
因此,和你的美国朋友一起外出,最好各付各的费用,不用感到不好意思。
文化差异也是交往的魅力所在,当你切实接触到一个全新的文化环境,也许会有短暂的迷茫和胆怯,但通过主动观察和思考,收获不同文化的思想观点、行为逻辑,也是一件十分有价值的事情。当然,中美间更多的差异和奥妙,还要靠你自己去发现哦。
本文部分转载自精英说公众号。
往期精彩英语演讲集
同时学多门语言,可能吗?能说9国语言的外国大神有话说(附视频)
汤姆·汉克斯上节目大聊面见女王的尴尬事,英式口音学得真是不错(附视频)
TED:不相信自己的人,连努力的价值都没有(附视频&演讲稿)
1分钟说586个英语单词,他是世界上语速最快的男人,幸好英语听力不是他念...(附视频)
TED:把天聊死有很多种死法,会聊天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附视频&演讲稿)
尬聊,佛系......怎么用地道英文表达爆笑网络流行语?
防止未来失联
请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备用号
想第一时间接收英语演讲文章&视频?把精彩英语演讲设置为星标就对了!操作办法就是:进入公众号——点击右上角的●●●——找到“设为星标”点击即可。
提升英语演讲水平,从点“好看”开始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英语演讲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