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孩子出国留学已经越来越流行,父母的初衷简单概括一下,无外乎是四个字:“望子成龙”。
可惜,出国留学这个选项,并不意味着出了国孩子就能变成人中龙凤。
最近,留学生莫名背锅
上热搜了
……

热搜上,是来自一位妈妈的含泪吐槽:
儿子晨宇(化名)今年22岁,留学2年最少花了200万,结果一事无成,连预科毕业证都没拿到
回国后到大专院校求学,两个月不到就弃学回家,没有朋友,整日与游戏为伴,吃饭都是奶奶送到跟前,甚至一口口喂
这样的生活晨宇已经持续2年了,除了张嘴伸手向家人要钱,他几乎失去了与人交流的能力。
想想一个22岁的年轻小伙,青春韶华,还出国喝过洋墨水,如今却混成生活几近不能自理,要靠父母给钱奶奶喂饭的“死宅族”活脱脱一个的巨婴形象,不禁令人唏嘘。
那么,为何他会变成一个“巨婴”呢?
我们不能忽略的是,这个“留学两年败光200万”的年轻人背后家庭教育的失败。先有糊涂家长,才有巨婴子女。
 隔代溺爱,父母用物质取代陪伴 
据新闻报道,晨宇的妈妈刘女士是哈尔滨一家公司的高管,一位事业有成的女强人,而爸爸宁先生是一位国企工作人员。
2006年父母离异后,晨宇就被接到了奶奶家抚养。首先,父母离异这件事,对孩子来说本身就是一种伤害。
奶奶觉得这件事对晨宇的打击很大,于是奶奶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父母在离异一年后分别组建了家庭,都忙着各自的工作和生活
他们对晨宇有求必应,只要是儿子想要的东西,不管是夫妻俩还是奶奶,都会无条件满足。
这份“疼爱”让孩子生活上的物质条件是不差了,差就差在教育不是钱堆积起来的,它需要的是陪伴。
这种无限满足其需求的方式,严格来说不是一种教育,它恰恰将晨宇导向一条非正常的成长之路。
十年过去了,刘女士在事业上很成功,年薪从几万元涨到了年薪七八十万元,同时也错过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
2014年,回过头看正在读高二的儿子晨宇,才了解到儿子的学习状况不佳,为此,刘女士就提议让儿子出国读书。
于是,她将儿子送到新西兰留学,希望先读预科进而读本科,结果送出国了才发现“儿子不适合留学”,在国外,晨宇的性格变得更加孤僻,疑似患上了抑郁症,情况跟自己的设想相差甚远。
以为出国留学就能解决一切教育的难题,可能是有些误会……
常年用物质取代陪伴,被“宠”大的晨宇在经济上没有金钱的概念,身在国外,一不顺心就回家,光是机票路费上的钱,就是10多万元
采访刘女士的记者翻开母子二人的聊天记录,除了转账记录就几乎没有其他沟通内容
刘女士几度落泪,为自己教育的失败而感到懊悔不已,“事业再成功,也无法弥补教育的失败!
从小缺乏对孩子的教育,如今发现自己儿子变成了一个只会烧钱的“巨婴”之后,开始着急儿子的未来了,却已鞭长莫及。
这让我想起综艺节目《奇葩说》中,颜如晶某期辩论中的发言:“孩子的成长是一部连续剧,每一集都不要错过,你不看,你问我演到哪里,我怎么告诉你演到哪里。
教育儿女就像你栽培庄稼,不是春天播种秋天就可以收获的,你不亲自浇水和除草,光想着多花钱买些肥料,那庄稼也是养不大的,孩子的成长也一样。
不知敬畏的巨婴,包办一切的父母 
还记得之前不肯工作,靠着82岁身患疾病老母亲给生活费苟活的48岁海归硕士吗,这样的人还不在少数……
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统计,在城市里,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的现象。
孩子长期处于一种被无限满足其物质需求的“宠爱”,父母为他包办一切,他就可能变成这样:
四岁时,他要糖你就给糖,你也不管他已经吃了多少颗;
八岁时,他相中了玩具你就给他玩具,也不管家里已经有了多少蒙尘的;
十二岁时,他要买电脑你就给他买电脑,也不管他是否沉迷于游戏;
等他到了二十二岁时,他已经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婴儿式生活,你再突然告诉他,你要自给自足,这不扯淡吗。
还有不少父母,喜欢把那句“孩子还小,等他长大了,就明白这个道理了”挂在嘴边,可是,不是所有孩子长大了就会懂事,他也可能永远“长不大”。
你不告诉他这是不对的,他不知道敬畏,你就无法预料他会做出什么出格的行为
8月27日,上海街头一男子突然发狂,开始暴打母亲,原因竟是需要2万块钱还信用卡,母亲说没钱
男子让母亲向亲戚借,遭到拒绝后用一种近乎仇杀敌人的行为,来对待自己的亲身母亲。
还有前几天刚发生的,一起震惊全国的“12岁男孩持刀弑母事件”,年仅12岁的孩子杀害了怀胎十月生他养他的母亲,一点悔过之心都没有。
面对惨案现场,他还能无畏地说:“我杀的又不是别人!杀的是我妈!
付出全部,却养不出感恩的孩子,多么令人心寒。知名心理专家张聪沛指出:“孩子长大后出问题,一定是父母种下的根源。”
无论婚姻状况如何,无论事业多忙,无论生活多么不易,对孩子的陪伴都不可或缺,但这并不是一味的宠溺!
 美国为何很少见“巨婴”? 
大学毕业不投简历,父母帮忙安排工作;找不到工作窝在家里打游戏,伸手找爸妈要钱;结婚了,父母掏钱买房买车;有孩子了,父母帮忙带孩子;
这些在中国家庭司空见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美国却鲜少有闻,为什么?
◆ 美国父母不会包办孩子的生活
在美国,父母双方对孩子的爱看起来都会“残忍”一些。
比如:孩子哭哭闹闹通常不会去哄,摔倒了不会去抱。“包办一切”不存在的,美国的孩子们会在家承担家务劳动,摆餐桌、剪草坪。
在美国,他们宣传的是让孩子参与生活琐事,体会有劳才有所得的乐趣。
◆ 在美国,成年=经济独立
“美国人成年后会经济独立”这个说法虽然不是定律,但的确很多美国人都是这样经历的。
美国父母不存在给孩子买房买车一说,就连上大学的钱,都仅有一部分人是获得父母全额支持的。
据调查,在美国有38%的年轻人,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财务支持,而年龄19岁至22岁的年轻人只有35%得到学费资助,申请助学金、兼职打工是非常普遍现象。
美国父母鼓励孩子外出打工,哪怕是累点、脏点,哪怕心里心疼,也会鼓励孩子去尝试。
让他们从小就有超强的适应能力,长大之后,才不会失去判断自我价值的能力,懂得如何照顾自己,让自己生活得更好。
◆ 美国的“放养式”教养
美国父母的更多的是“放养”,这里说“放养”并非不管不教。
而是家长对孩子持开放态度,很多事情都让孩子自己决定,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并且尊重孩子的选择,毕竟孩子的人生也是自己的,需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当然,美国“放养式”教育也并非毫无底线,他们对孩子看似宽松,但会密切关注孩子成长,关注孩子的认知能力、社交能力和文化素养
也许,这些值得我们借鉴,不要等到孩子已经成为“巨婴”才后悔莫及。

北美  |  德州  |     |  华府  |  佛州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