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世界华人周刊
ID:wcweekly
作者:冰山
提到核辐射区,你能想到什么?
是死一般的寂静,还是破败不堪、满目疮痍?
但是有一个词,你不会将它与核辐射区联系起来。
那就是“世外桃源”。
而在乌克兰就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鬼城切尔诺贝利(Chernobyl)。
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发生了世界史上最为严重的核事故。检测仪器爆表,整个欧洲差点被夷为平地,全人类差点因此被摧毁。
这个城市的名字一度是神秘和禁忌的代名词。
至今,那里还汇聚大量的辐射物,据乌克兰官方说法,还得再过两万年,该地区才适宜生存。
但今天,这里却早成了动物的聚集区,成了一些人的世外桃源。
列宁的纪念碑
下面这幅场景就发生在今天的切尔诺贝利:
在一个后院,一家三口欢快地踢着足球;
每天,企业家瓦迪姆都会和狗狗一起出来遛弯;
早上6点,90多岁的Shamyanok已经起床,一边听着收音机,一边准备自己的早餐,这个小老头还有一个嗜好,就是在饭前来一杯伏特加;
……
好像30多年前的灾难都没有发生过,在这片土地上,大家生活得舒适、安静。
但是高高围起的铁丝网、破旧房屋、生锈的玩具和畸形的鸟儿都在时刻提醒:
灾难从未离去,只是被刻意忽略了。
01
被隐瞒的危机
1986年4月26日凌晨,切尔诺贝利这个城市,还在熟睡。
寂静的夜色中,城市附近的核电厂灯火通明,一群人正在那里进行着紧张的战役。
其实,切尔诺贝利这座小城,就是因为核电厂建立后,大量工人和家属聚集而形成的。
1:03,副总工程师安纳托利在已知反应堆运行异常,依旧按计划下令进行测试,但是测试的代价他无法承担,因为这已经不仅仅是一次测试。
1:21,反应堆内部的紧急报警系统发出警报;
1:23:04,反应堆的顶盖开始剧烈颤动;
1:23:40,紧急关停,然而已经来不及了,反应堆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
4秒之后,反应堆发生爆炸,如同火山喷发一样,1400吨的反应堆物质冲出束缚,50吨高能核燃料进入大气层,巨大的爆炸声打破了城市的宁静,悲剧已经开始。
然而住在城市里的人却没有丝毫感觉,他们被隐瞒了这一事实。
对于夜里的巨响,他们不以为意,因为官方通知是一场小事故。
5岁的尤莉亚马琪可,吃完早餐就被父母送到了托儿所,在她看来一切都很正常。
核电站工作的工程师尤里·诺尔斯金像平常一样,带着2岁的女儿出去散步,检测核辐射的装甲车在街上行驶着,没有人发现不对的地方,尤里也是如此。
直到他来到郊外,看到了变成废墟的反应堆。他意识到出了大事,赶紧抱着女儿快速跑回家里。他关紧门窗,用溶液擦拭家里所有的东西,叮嘱任何人不要出门。
在完成这一切之后,他来到了核电厂,因为这些烂摊子必须要有人处理。发电厂的入口多了一个装有化学溶液的托盘,每一个进入工作区的人都需要用溶液清洗鞋子,以防把外部的辐射带入。鞋底粘上的溶液,在地面上留下一个个血色的印记,无形的战场显形了。
但大多数人看不到这样的信号,当局的刻意隐瞒,无数的人还没参战就已成了牺牲品。
02
切尔诺贝利一役

距离爆炸地最近的普里皮亚季村庄的4.3万多人,在核辐射中暴露两天后才开始撤离。
没有被告知事故的严重程度,还以为过个两三天就能够回家,但有的人却一辈子都没有再回来过,他们成了欧洲第一批原子难民。
接着撤离范围扩大,35万人开始背井离乡。
受到气流和风向的影响,带有大量核能物质的云层漂移几千多公里侵袭着欧洲和俄罗斯。
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部分地区都已经是重度灾区。
真相依旧被隐瞒,为了让五月节庆典顺利进行,就算辐射已是正常情况下的几千倍。
庆典那天会有游行,本是庆祝春天的到来,却没想到竟成了死亡游行。
在这场看不见敌人的战争中,普通人就这么被牺牲了。
而在这场战争的前线,还有更大的危机。
反应堆上空的辐射早已爆表。
反应堆堵塞口出现裂缝,反应炉下方的水泥板裂开。
一旦放射性岩浆与水接触,将会造成毁灭性的破坏,能将距离切尔诺贝利320公里的明斯克夷为平地,整个欧洲都无法住人,放射性物质更会波及全球,一场巨大的核子灾变即将发生。
当务之急一个是把水抽干,一个是封住裂缝,这个时候大家都在与时间赛跑。
1万多名矿工被调来,他们赤膊上阵,每3小时轮换一班,终于赶在1个月又4天完工。
他们做的是普通矿工3个月的工作量,他们的寿命又是如此的短暂,四分之一的矿工在40岁之前死亡。
局势暂时控制之后,重中之重就是清理核辐射物质。这项任务出现了一个新的称呼——“清理人”,他们清理动物,进行大屠杀;清理房屋,进行大掩埋……
他们还建立石棺,将核电厂包裹住,不让核物质泄漏。
50万清理人(10万后备军,40万民众包括工人、工程师、护士、医师和科学家)活跃在这块区域,最后石棺封顶,他们以为自己打了一场胜仗,在顶盖上兴奋地签名。
只是未能如他们所愿,这场战役从未停止,封顶的石棺像一座坟墓,锁住了他们的生命。
事故发生几个月后,清理人涌入6号医院,他们的病症被统称为切尔诺贝利症候群,至少有2万人死亡、20万人残障。
他们曾经引以为傲的石棺只有30年的寿命。
03
废墟中“世外桃源”
30多年前,这里是苏联的模范城镇,基础设施完备,学校、商店、咖啡馆、医院、游乐园……应有尽有,生活水平在世界前列。
30多年过去了,这里房屋破败、管道陈旧、交通不便……但是有一样却是全球各国都无比羡慕的,那就是每平方公里不到2个人的人口密度。
空荡荡的城市,树木丛生。
建成但从未转动过的摩天轮成了这个城市的标志。
核事故之后,清空的切尔诺贝利成了鬼城。
不过他从来都不寂寞。
人类的离开,这里就成了野生动物的天堂。
一种被认为已经灭绝的普氏野马结伴而行;
公路上停满了悠闲的鹤鸟;
充足的食物,狼群也多了起来;
还有熊、野牛、野猪、山猫、驯鹿、狸等野生动物,不少品种是珍稀或濒危的物种,鬼城意外地成为了欧洲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这里也一直不缺人的存在,除了世代居住的原住民和清理人,这些年陆陆续续搬进来一些新人。
如果说动物是因为这里没有人侵略,那么回到这里的居民呢?
虽然说目前已经可以确认空气中的辐射处在正常水平,但是这里的土壤、饮用水依旧含有大量辐射物质。
Steshchyna村废弃的房屋
乌克兰农业放射学研究所表示土壤污染可能对人们的健康构成威胁,而且他们发现禁区外的一些地区生产的牛奶中存在着放射物质铯-137,核物质通过食物链传递着。
那是什么让这些人留在这里?
因为贫穷和战火。
因为缺少就业机会,他们成了清理人,在第一线接触核物质。
曾经去过隔离区的摄影师希瑟·赫辛这么解释,“他们成为清理人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就业机会,而且这份工作工资高。”
因为这里有最便宜的房子,他们来到这里生活,尽管这些房子他们也买不起,不过可以通过照顾那些从未离开的老人而获得一个落脚的地方。
有一个人说她只是因为在谷歌上搜索“乌克兰最便宜的居住地”,才找到了切尔诺贝利。
80多岁的老妇人坦加 摄影:Rob Severein
因为这里没有战乱,他们逃难到此。
企业家瓦迪姆,他的老家在乌克兰东部的霍利夫卡,曾经一年能挣100多万,但自从遭遇战火,他的家乡处处都是弹坑,繁荣的工厂和仓库变成废墟,而在切尔诺贝利他重新有了自己的公司、工人,成了当地的纳税第一人。
瓦迪姆在工作
他们也知道这里有辐射,会影响健康,但比起无形的敌人,外面的“战”更难打:
看不到头的贫穷和看得见的战火,除了这里他们别无选择,因为在这里他们还能过得下去。
04
大势之下,蝼蚁只看眼前
1991年,苏联解体,乌克兰独立。
这个时候的乌克兰保有苏联众多的武器装备,军队有78万人、5000辆坦克、6000辆装甲车、1500种军用飞机、200艘舰艇、2000枚核武器……是当时世界上的第三大核国,唯一的困境就是经济。
而经济发展的第一必备条件是市场的稳定,这个稳定就需要政治把控。
但是独立后的乌克兰,政客们只是忙于拉票,在民众还饿着肚子的情况下,许多大官早已肥满流油。
民众自然是不乐意的,为了能够暂时性地堵住他们的嘴,当局发展经济最快的方式就是从别人那里拿,而且乌克兰足够有资本。
苏联留下来的武器、装备、技术,哪一个国家不觊觎,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老哥们俄罗斯。
在这样的情况下乌克兰分为亲俄和亲美两大阵营,东部地区想要和俄罗斯处好关系,西部地区则想和北约搞好关系,谁也不能说服谁。
而乌克兰东部地区更是从2014年开始,就长期处于战乱之中,已经有1万人因此丧生、200万人流离失所。
根据乌克兰国家媒体12月12日报道,24小时之内东部军队和“俄罗斯混合部队”交火12次。
与看得见的战火形成对比的则是切尔诺贝利这个禁区的宁静。
马莲娜带着两个孩子来到这里时,没有一个房子她是负担得起的,不过当地的理事会有个政策就是可以通过照顾当地的老人,而住在老人的家里。
就这样她们留了下来。
马莲娜母女的新家
两年前,老人去世后,这所房子就留给了她们一家。
尽管住的房子需要尽快维修,厕所也是室外公用的,饮用水也是从污染的井里打来的,但一家三口还是笑得很灿烂。
马莲娜说,“辐射可能会慢慢地杀死我们,但它不会射击或轰炸我们,”
“我不关心辐射,我只关心有没有子弹飞向我的孩子。这里很安静。我们睡得很好,我们不需要隐藏。”
马莲娜和两个女儿
也许在我们看来,生活在这样的地方,会让下一代、自己面临不可预知的危险。但是对于他们而言,这里就是他们的世外桃源,他们唯一的选择。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世界华人周刊,ID:wcweekly。欢迎分享至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加拿大中文报 诚意推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