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雷电法王”杨永信是位超级网红。
他似乎永远有爆不完的新料,最近有一条关于杨永信的新料,是这样的:
杨永信被曝出在各大医学期刊发表过将近100篇论文,其中还包括3篇SCI核心期刊论文。
来自微博“博士圈”
所有人再一次被震惊。
原来,杨永信不仅电击孩子“治疗网瘾”,而且把他们当作实验样本,在电击中收集数据,在电击中总结经验,在电击中发展理论。
而这一个又一个残忍的实验,都被记录在了一篇又一篇的论文里,成为杨永信“封神”路上的一颗又一颗垫脚石。
我试着去翻看了这些论文,在这每一篇论文背后,我仿佛都看了无数孩子的哭嚎。而这些论文加起来,也向我们展示了,杨永信从一名普通精神科医生,一步步变身成为“雷电法王”的荒诞英雄之旅。
一 名声大噪,是大势所趋
2008年,杨永信在《中国行为医学》上发表论文《网络成瘾综合戒治的经验体会》。
摘要中,杨永信如此陈述“网络游戏泛滥已成为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严重威胁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而他所谓的“经验体会,无非是用电击和药物催吐,让这些恐吓与摧残在“网瘾”少年心中产生巨大的恐惧和厌恶感。
然后,等待他们屈服。
2007年12月13日,凌晨两点半。
武旭影的父亲挨了这个22岁女孩儿一巴掌。武旭影在挣扎,这个中年男人并不说话。央视栏目《战网魔》的镜头正记录着这一切,杨永信也面目温和。
她被父母绑架到山东临沂市四院。这座当地精神病院的二楼,是去年刚成立的“网戒中心”主理人杨永信的主场。
“你一个女孩子,能不能文雅一点?这像什么样子?”斥责中杨永信语调依旧温和,除了电击的,他几乎不发狠。25年工作洗练,他几乎做到喜怒不形于色。
女孩儿被交到几个身着迷彩服的少年手上,他们也是来这儿接受“戒网治疗”的“患者”,有一个统一的称呼,“盟友”。
二楼灯光昏暗,武旭影被“盟友”们拖行在其中。“你不想接受检查,但是你说了不算。”末了,杨永信冷冷丢下一句话,女孩儿放弃挣扎。
《站网魔》中被“盟友”们拖行的武旭影
推开病房的门,“检查”将在这里面进行。这是著名的“十三号室”,杨永信的主场。40分钟后,门再次打开,武旭影精疲力尽,她妥协了,拥抱自己的父母,说“对不起”。
杨永信认为自己治好了这个女孩儿的“网瘾”。
一年后,节目在央视法制频道播出,杨永信凭借这部《战网魔》在国内声名大噪。
他登上了人生第一个巅峰。
他还会记起8年前,美国人第一次抛出“网瘾”概念三年之后,大洋彼岸的山东临沂,自己观察到儿子上网频率陡增:
“作为一名精神病医师,我马上意识到这就是一种精神疾病。所以我开始着手研究网瘾问题。”
千禧之交,从美国西海岸刮来的互联网风暴席卷中国大陆。
政策支持给了互联网在中国蓬勃生长的契机。十几年后我们取得巨大成就,回看历史,多少人会感激这波“红利”。
但社会的进程相对于技术爆炸,反应总要慢半拍。半拍之间,问题纷呈。
随着电子游戏厅在令行禁止间走向萧条,原本在街机室张皇挥洒青春的年轻人被推送到电脑前。《反恐精英》《流星蝴蝶剑》《仙剑奇侠传》,显示器画幅闪烁,青春过境。
经历着子女失控的家长们都在呼唤英雄出场。对于他们来说,杨永信就是真正的英雄。
08年之后越发多的“网戒中心”在中国大地上催生出来。很难说那些创始人不是受到杨永信的感召。
然而,所有褒扬都不过是现实的一个侧面。
当英雄的面纱褪去,恶魔的脸孔方才显露
二 渡尽劫波,团结可靠的力量
2014年,杨永信作为第二作者,在《护理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网络成瘾患者及家长全程同步干预效果探讨》
杨永信得出结论:全程同步家庭干预有助于提高网瘾戒除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
他鼓励家长积极干预到“网戒”工作中来。
其实,不过是在告诉家长,你们只要团结起来协助我搞“网戒”,积极把孩子送到我的网戒中心,别在乎用什么样的手段,你们都会重新获得一个听话的孩子。
《战网魔》播出后,武旭影在贴吧里爆料,因为父母反对自己的恋情,便强行把她绑架到杨永信的“网戒中心”。
临沂四院的二楼楼道里,每天都上演着像武旭影这样,父母背叛孩子,家庭信任破碎的故事。
09年央视记者柴静的《新闻调查》栏目专门赶往临沂,揭底杨永信。
一个在“网戒中心”接受“治疗”的女孩儿,面对柴静的追问,在恐惧的泪水中最后留下一句“我想待在这儿。”
一个人经历过极致的恐惧,才会连逃生的勇气都丧失掉。
虽然“电休克治疗法”在这一年被卫生部紧急叫停,但“治疗室”里哭嚎声犹在耳际,其他“网戒中心”又屡屡传出暴力虐打学员致死的新闻。枪打出头鸟,没人愿意放过杨永信。
这一年,杨永信成为为数不多登上美国《科学》杂志的中国人之一,原因就是,两年前他曾对一个名叫黄河的青年实施了超过一个小时的连续电击。
这一集,在《战网瘾》里叫《“黄河”保卫战》。家人用十二片安眠药把黄河迷昏,然后把他绑架到“网戒中心”。《科学》杂志直接称呼杨永信是“最臭名昭著的”。
杨永信不为所动,他自觉“一片冰心在玉壶”。
“只要拯救一个孩子,那我就是功德无量。”09年面对央视《新闻调查》主持人柴静,杨永信如是表白。
杨永信和电影里的经典反派一样,他们总误认为自己在做一件对的事,并持之以恒。
在柴静的节目播出后,网上对杨永信的争议一时甚嚣尘上。
但社会风评对于杨永信已经没有意义,此后他绝少接受调查记者的采访,虽然时常会有临沂“网戒中心”殴打来访记者的消息流出,但大多没有下文。
从名利双收的妄念里走出来,杨永信知道,只要家长们有需要,自己永远是他们的第一选择。
“别人杨叔是拿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人,这钱能随便给么?”
“我们送孩子来之前已经做好心理准备,可能有暴力,但是并没有”
“孩子要能恐惧一辈子也未必是坏事,能工作也未必是坏事”
《新闻调查》里的家长们就有这样的觉悟,他们大多不认为电击是什么暴力。
把“威慑性”的现场治疗和“洒狗血”的感恩教育相结合,“杨叔专场”在家长中也广受好评,每每进行到高潮,学生和家长们都会簇拥着杨永信,大家跪在地上相拥而泣。
“杨叔专场”后,学生和家长向杨永信下跪
临沂市区距离孔子故里曲阜不过两个小时的车程,“孝悌之道”在当地深入人心。家长们看到“忤逆”的孩子迷途知返,“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一传十 ,十传百,口碑在齐鲁大地上不胫而走。
“网戒中心”再次门庭若市。
年届半百的杨永信,身上已经没有多年前初入江湖的心潮澎湃,他要求每一个学员背诵《弟子规》,他比家长们更喜欢驯良的孩子。
不崭露恐怖的时候,杨永信总是笑眯眯的,学员们形容他“怡无色,柔无声”。这句话来自《弟子规》。
三 成为教主,用恐惧和背叛支配学员
2016年,《武警医学》上刊载了杨永信的论文《团体认知行为治疗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症的疗效》
杨永信认为,团体认知行为治疗青少年网络成瘾效果显著。他对此深有体会。
孩子们被以“班”为单位分配在一起,他们相互监督,无论是不吃药,私下抱怨杨永信,都会遭到同伴的举报。
没有人敢不举报自己的同伴,因为不举报将遭受更严重的惩罚。
2016年,一篇题为《杨永信,一个恶魔还在逍遥法外》引发舆论轩然大波,“杨永信”这个名字再次回到大众视野的中心。
文章指控“网戒中心”就是小说《1984》里的“大洋国”,杨永信像“老大哥”一样对一帮孩子和他们的家庭搞恐怖独裁。
乔治·奥威尔小说《1984》
一夜间,微博上多了不少ID名为“杨永信今天暴毙了吗”,“杨永信今天死了吗”的用户,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问候”杨永信,宣泄愤怒,试图用这种叫阵方式,激怒杨永信出来应战。
但沉浮几载,老辣的杨永信早已淡泊对“名誉”的妄念。他只等风声过境,人们再次将他遗忘,微博照旧推送着来自“优秀学员”的“感恩杨叔”和“戒网心得”。
杨永信已经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成为了真正的老大哥。他安心于此,不求多得。
跟《1984》中“老大哥”权威不可质疑一样,“杨叔模式”也不容挑战,这是“网戒中心”86条“军规”中的明文规定。不论“网戒中心”里,还是“网戒中心”外;无论治疗中,还是治疗后。
著名的“网戒中心”“86条”。第85条就是“挑战杨叔模式”
每一个被称为“盟友”的学员,以及所有学员的家长,都充当着杨永信的打手。这就是杨永信所谓的“团体认知”带来的显著效果。
还记得那几个拖行着武旭影,一同进到“十三号室”的“盟友”么?每一次,不同的“盟友”都会轮流成批次地出现在这里,履行着相同的责任:控制被电的人,然后感受恐惧,再像病毒携带者一样回到群体中,让恐惧在学员间相互传染。
所以杨永信才时常敢在电击过程中小憩一会儿。恐惧让“盟友”们无人敢反抗。
这种恐惧在学员间发酵,他们相互告发,相互背叛,从自己内部挑出替罪羊去接受电击。这是“网戒中心”在“训练”“治疗”之余学员们的日常。
曾有五六十个学员结成“互不举报”的抵抗组织,准备偷拍杨永信的“治疗过程”出去后揭发。
但是森严的权力操弄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都是易碎品。他们的事情最终败露了。最终命运也可想而知。
其实,哪怕他们真能成事,家长联盟也会想尽办法把当事人人肉出来。
早在《杨永信,一个恶魔还在逍遥法外》引发舆论风波的前一年,一篇题为《我在临沂网戒中心的真实经历》的文章早已揭露了杨永信在“网戒中心”的权力架构和控制手段。
但是,很快这位ID名叫“从未消逝的青春2015”的网友,就被家长联盟人肉出来,并且以此威胁他的家人。
这支笃信“杨叔”的家长联盟,甘心充当杨永信的“思想警察”。就因为杨永信确实还给了他们一个“听话”的孩子。
“孩子要能恐惧一辈子也未必是坏事,能工作也未必是坏事”这句话凉薄到令人毛骨悚然,从家长联盟的成员口中说出来,仿佛也稀松平常。
杨永信收到家长送来的锦旗。图片来自“游民星空”
武旭影后来回忆起治疗过程,学习心理学的她第一时间明白杨永信的治疗目的就是让她屈服,这也是她父母的意思。为了逃离魔窟,所以才有了她跟父母说“对不起”的场景。
武旭影最终逃离了杨永信,也逃离了他的家人。大学毕业后她继续在心理学领域深造。
而更多的青少年,他们不懂心理学,读不出杨永信和家长们让他们屈服的意志,只能用脆弱的肢体向恐怖的权威发起自杀式进攻。于是,蓬勃生长的青春也在一连串至亲参与的作恶中宣告死亡。
当时间来到2018年,我们再次提起杨永信,还为他电击孩子获取实验数据而震惊不已。
杨永信早就淡然处之。如今,他是家长们拱卫之下的杨教主,再多丑闻也无法撼动杨永信。把一个个孩子的青春送进焚化炉,杨永信很欣慰,充满使命感。
他坚信,他实现了家长们的愿望。人民需要杨永信。
参考资料:
  1.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
  2. “博士圈”微博
  3. 《站网瘾》. 中央电视台
  4. 《新闻调查:网瘾之戒》. 中央电视台
  5. 从未消逝的青春2015. 《我在临沂网戒中心的真实经历》
  6. 《冷暖人生:十三号室》. 凤凰卫视
  7. “如何评价杨永信”. 知乎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