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老人院整整工作九年的亲身经历(69)

这是一个在加拿大老人院工作九年的华人写的亲身经历,它能帮助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加拿大老人院。 (转自天涯论坛)

有一天纳迪对我说她新交了个男朋友,是波拉丈夫的朋友,说是哪天带来让我看看。纳迪还说因此她和波拉也成了朋友,在她看来波拉人很不错。我说我可不这么认为,纳迪问我为什么,于是我就把那件事的来龙去脉,从头到尾的对纳迪说了一通,我说现在波拉老是给我Hard Time,我觉得这很不公平。纳迪问我为什么不找波拉解释解释,我说我实在是懒得去解释,事情好像是越解释越乱,爱谁谁了,大不了他们开除我,开除我,我就不干了,我看我的天也未必就能塌下来,纳迪说她从来没有听波拉说起过这件事。
没过多久我突然感到波拉对我的态度180度的大转弯,好的让我害怕,我甚至觉得这里面好像有什么阴谋是的。波拉对我倒是非常友好了,但她对拉什可开始不满意了,气的拉什跑来问我为什么波拉已经道歉了我还到多琳那去告状,我委屈的说那实在不是我告的,是多琳打电话来问我我才说的,拉什说她知道是谁说的了。就为这么一点破事,拉什和黛拉瑞这两个无话不说的好朋友闹的很久都不讲话,直到波拉到白班去后她们才重新和好。
波拉为了向我证明她对我的友好,居然为了我的一句 不经意的话把一个和我无怨无仇的,可怜的女人给开除了,直到今天每次想起这件事还让我感到非常的内疚。
克拉丽莎是一个官职不小的军官太太,自结婚后一直跟着丈夫辗转全国各地,所以也没有自己专门的职业,自丈夫换防到这个城市,她就到老人院来做做护理。不知为什么我觉得她老是心事重重的,而且情绪不稳定很容易激动。
这天上班,按道理我和纳迪一组,刚一上班,纳迪就说她不舒服,我说去和波拉说一声,回家去吧。纳迪去找波拉回来后说波拉把她和在P区工作的克拉丽莎换了换,克拉丽莎很快就会过来帮我,纳迪去了P区。
过了一会克拉丽莎气乎乎的来了,非常愤怒的对我嚷嚷说波拉欺负她,为什么非要和她调换。她还说波拉已经这样把她掉换了好几回了,这次她拒绝和纳迪调换,但波拉坚持要让她们换。我们大家都知道,因为P区的老人少,所以劳动强度不大,要是好不容易轮到在那干活,谁也不想被换走的,我同情的看着克拉丽莎,我能说什么呢,波拉有权利呀,她也曾经这样小肚鸡肠的折腾过我,我太知道那种感觉了。
晚饭后我正在一个老人的房间里忙着,克拉丽莎突然推门进来带着哭腔对我大声喊道:“今天是我的生日,你知道吗?!”
我放下手上的事回过头对她说:“哦,祝你生日快乐!”
克拉丽莎什么也没说,扭头走了,临出门她把门碰到一声狠狠地关上了。
这碰到一声巨响,把正在屋子里换洗的老太太吓了一跳,老太太问我说这个姑娘发生什么了,为什么这么生气,看着好像整个世界都欠她的。忙完了我手头的事,我来到护士办公室问波拉知道不知道今天是克拉丽莎的生日,于是我把刚发生的事对波拉说了说,听完后波拉板着个脸显得很生气。
过了一会,克拉丽莎找到我说对不起她刚才的态度不好,我说没关系,我不在意。接着她哭着告诉我说她16岁的大儿子现在住在医院里要死了。孩子先天性心脏病,大夫早就说了孩子活不过16岁。说完可怜的克拉丽莎捧着脸坐下来号啕大哭起来,那发自肺腑的,痛不欲生的哭声,苍天听见都会为她流泪的。
看着深深绝望中的克拉丽莎,我的眼泪也止不住的流了下来,我也有儿子,我也是个母亲,我知道,作为一个母亲,当她看到自己的孩子正在死亡,却无能为力时会是怎样的一种绝望。
哭吧!痛痛快快的哭吧!如果哭可以减轻她的痛苦。我慢慢的走到克拉丽莎身边,轻轻搂着她,我什么都不想说,只想和她一起分享那悲伤的眼泪,我知道没有任何人也没有任何语言可以治愈这巨大悲痛。
等我们俩哭够了,我坐下来劝她说:回去吧,去和孩子待在医院里,不要再来了。这时她告诉我说她恨她的丈夫,这么多年来,他只顾他自己的事业,很少关心她和孩子,她恨上帝,为什么偏偏让她的儿子先天不足,她恨整个世界,因为没有人能帮她救救她的儿子。看着这个不幸的女人,我的心和她的一样被这不幸打的粉碎。
由于克拉丽莎在工作中的态度,波拉把她告到了多琳那里,第二天克拉丽莎就被开除了。听到这个消息后,我跺着脚,真想抽自己一个大嘴巴,我当时为什么就不能Shut Up!我恨透了波拉,为什么就没一点同情心呢?!为什么如此心狠手辣。
波拉的性格属于极其爱憎分明的那一种,和我们中国人讲的含蓄格格不入。自从她改变了对我的态度后,她对我一直都非常的友好,在我申请加拿大公民时,她和纳迪主动提出愿意做我的证明人。在我们到白班后不久,波拉在另外的一个很大的老人院谋了个相当有权的职位,纳迪跟她去了哪里,波拉也问过我是否愿意跟她过去,那意思是说她可以保护我,我谢了她的好意,没有离开Golden Gate,我想我用不着“背靠大树好乘凉”,在老人院工作不是我的终点也不是我唯一的生存手段。
看来有的时候吃亏是福好像有一定的道理,不过,如果这个所谓的“福”要用屈辱来作为代价的话,我宁愿不要这个“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