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赶出朝堂、我就去厨房,每个人都一样平生只为口忙”
“风起炎海清凉,一碗羹汤,别问好不好,此心安处是吾乡”
万万没想到,大文豪苏东坡竟然唱起了rap?
纪录片中的苏东坡在RAP
还有人怂嘴硬怕老婆的隋文帝杨坚大秀各地方言、竹林七贤里最靓的仔嵇康坂本大佬附身、弹幕“祖师爷”乾隆大秀文采......
纪录片中的隋文帝杨坚
如此“不正经”,却还是一部记录片?!
没错,这正是bilibili(下称B站)最新推出的《历史那些事》。
截至目前,这部纪录片的播放量达到881万,近57万人收藏,B站的评分高达9.7,微博话题阅读量近3亿,远超普通历史纪录片的数据。
传统纪录片,叙事是端庄、朴素的,画面是宏观、写实的,但《历史那些事》一反常态,打破次元壁,在原汁原味历史的基础上大玩文字梗,如:“吃货苏东坡”穿越到现代教授人们东坡肉的做法,喜欢在文物上题字的乾隆被戏称为“爱刷弹幕的乾隆同学”、何宴参加《爱情守卫战》被吐槽“女装大佬”、溥仪见到老师的第一眼就“确认眼神,遇上对的人”。
弹幕区也被这不走寻常路的风格感染了,网友直呼要给mc刷火箭。
你也不用担心过度玩梗会忽略主题,这部纪录片不仅仅是幽默搞笑,它还通过历史小剧场对故事进行延展和补充,叙事不脱离历史本身,主线故事清晰知识点密集,在端庄的正片叙事和诙谐的语境中无缝切换,将一个个历史故事娓娓道来。
在下东坡,一个吃货
苏东坡,大家比较熟悉的人物,一个靠写诗就能收获无数点赞收藏投币让观众乖乖打钱的中年男子,偏偏成了一个美食家。
俗话说,生活不仅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田野?囊中羞涩的苏东坡仿佛想到了什么……
一本正经的旁白君:震惊!大文豪苏东坡因为太过饥渴,竟然做出了这种事?!
在《历史那些事》的演绎下,苏东坡发现了美味的生蚝后,又戏精附体,在给儿子的信中一本正经地说:“生蚝这玩意太好吃了,千万不能让朝里士大夫知道哦,他们知道了一定要争着来海南,那我就没得吃了。”
接着,酷爱荔枝的他又麻利的扒开荔枝的红衣,“就算此时犯了痔疮也毫无惧色”;
从料理生鲜的《煮鱼法》,调制菜羹的《东坡羹颂》,到东坡肉相关的《猪肉颂》,苏东坡实力诠释了什么叫大宋第一美食博主。
节目组还玩起了穿越梗,借鉴《孤独的美食家》的拍摄范式,让苏东坡穿越回现代为大家讲解古代东坡肉的做法。
如果你觉得这样的苏东坡还不够欢脱,当他紧跟潮流开始freestyle时,就只能乖乖送上膝盖了。
然而,上一秒还在苏东坡的诗和远方中笑出眼泪,下一秒就只能把笑憋回去,乖乖回到现实。
要知道,苏东坡当上美食家的一个前提是:屡遭贬谪。纪录片为我们介绍,历史中的苏东坡,人生的后半段基本是在不断贬谪的岁月中度过,仕途无望,身体欠佳,此时的他正处于人生的最低谷。
无奈之下也是机缘巧合,苏东坡将精力放到了“吃”上,让他有动力和穷、病、惧三座大山顽强抵抗,坚强的活下去。
当旁白一本正经的说出这段荒诞的历史时,听到苏东坡在人生最后写下的“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又让人不禁悲从中来。
爱刷弹幕的乾隆同学
说起我们最熟悉的清朝皇帝,非乾隆莫属。作为清朝C位,他25岁就独揽大权,统治天下60余载。然而,正如魏璎珞魏姐在《延禧攻略》里所说,男人都是大猪蹄子。
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十分有名,酷爱文物的乾隆看了十分喜欢,“发誓”一定要和偶像在同一张纸上挥洒笔墨。
乾隆的诗句几乎填满了《富春山居图·子明卷》的所有留白处
作为王羲之的书帖粉,偶像的作品怎么可以怠慢?
弹幕刷起来,印章戳起来!
一份短短20几个字的书帖,乾隆能够洋洋洒洒长篇大论,结束了还要配几张图。
专事生产弹幕,乾隆一个人可以抵得上一家水军公司
真风暴降生·爱新觉罗·毁图者·弹幕鼻祖·大清暨全境守护者·文物收藏家·题跋爱好者·皇宫中的粉头·令收藏家眼前一黑之人。
然而,这样“爱发弹幕”的乾隆同学把无数文物搞得“面目全非”后收到的非议却相对少很多,这是为什么呢?
纪录片为我们揭开了这个谜底,这也就是乾隆的一个“萌点”:看啥啥不行,文物鉴定水平相当堪忧。
拿乾隆钟爱的《子明卷》来说,它并不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原版;他多次题诗的《快雪时晴帖》也被后世鉴定为古摹本。
假如乾隆能够“穿越”到现代,然后发现心心念念的画卷都是摹本,那真的是相当尴尬了……
东坡、乾隆之外,还有些大佬也没能逃脱“魔爪”。
隋炀帝杨广和哥哥杨勇来了一场跨越千年的battle。
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处死了原本是太子的哥哥杨勇和他的儿子们,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2013年,一个名叫杨勇的开发商在扬州挖到了杨广的墓。
坂本大佬附身的“偶像嵇康”则为我们展示了古代爱豆优秀的一面:颜值过人,才华横溢、品德高洁。
但最有趣的莫过于他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陈列拒绝为官的“奇葩”理由——早起、做官后不能再去钓鱼、需要坐姿端正等等。
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有穿越性质的冲击性画面连接起来,这正是《历史那些事》的与众不同之处。
在哔哩哔哩副董事长、首席运营官、《历史那些事》出品人李旎看来,这种“传统纪录片+历史小剧场”形式,目的是为了让年轻用户更容易学习和接受历史,从而引发对历史的兴趣、打开“求知”的大门,再去翻开历史书,探究中国历史,“没有庞大内容体系和深入观点研究,我们的叙事切口尽量小。”
李旎告诉观察者网,“接地气”、“品质过关”、“有互动想象空间”一直是B站的选择标准。
从上半年的爆款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到如今的历史纪录片《历史那些事》,B站与纪录片的化学反应正在变得越来越强烈。
2016年1月7日,《我在故宫修文物》首播,当时并未引起巨大轰动,没想到一个月后,这部纪录片意外的在B站收获了大批粉丝,豆瓣评分高达9.5,特别是修复钟表的王师傅,圈粉无数,只要他一出现,弹幕区立刻刷屏“王师傅嫁我”、“王师傅好儒雅”、“王师傅16岁的时候得多帅啊”表白。
2017年12月3日,《国家宝藏》在B站上线,这个可以称得上是“教科书式”的创新节目,在站内得到了9.9分的好评。节目播出两个月后,湖南省博物馆的关注度得到了463.4%的提升。
央视节目制作人、《国家宝藏》总导演于蕾表示自己因为B站而学会了“燃爆”这个词。她会在每一期节目播完以后到B站上发弹幕,并且很喜欢看大家的反馈。
时代变迁,网生代对文艺作品的需求早已不同于以往,B站董事长兼CEO 陈睿曾在谈到B站的主要用户群体时说到,Z世代(90后、00后两代人)是物质富足的一代,是中国真正受过高质量教育的一代,也是生于互联网的一代人。他们充满求知欲,对于内容和娱乐的需求也具有差异性。
在他看来,所有的文化能够传承下去的基础是在于青年。但是目前存在一个问题是,“对待传统文化,我们的态度不够灵活,不够开放。”
B站纪录片高级顾问朱贤亮也在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表示,"Z世代"一方面喜欢"新”,不光是新奇,要新鲜。另一方面,他们也喜欢“旧”,什么“旧”呢?文化,历史。讲历史故事他们非常喜欢。
B站敏锐的发现了这个需求,并做大做深。
今年9月,B站宣布与Discovery达成了深度合作,其中包括145部纪录片,200小时的独家内容以及内容共制方面的计划,B站还正式上线了Discovery专区。目前,B站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纪录片出品方和播出平台之一。
B站11月21日发布的财报显示,第三季度总收入达10.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8%。在用户活跃度上,第三季月均活跃用户达9270万,移动端月活用户达8000万,分别同比增长25%和33% 。付费用户达350万,同比增长202%。
紧握用户脉搏,B站也给网友们留下了“B站出品,必属精品”的好口碑。事实上,在B站这样年轻人聚集的文化社区,围绕传统文化进行创新的作品已经日渐获得广泛关注。


喜欢文章,给个赞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