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退潮之际,陆金所却传来新一轮融资的消息。
据路透12月3日消息,陆金所在最新一轮融资中融得13亿美元。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陆金所目前也在筹备IPO事宜。陆金所相关负责人12月3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回应称对此不予置评。
本轮融资由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公司春华资本领投,主要投资者还包括卡塔尔投资局、香港全明星投资和日本SBI Holdings。摩根大通、麦格理集团、瑞士银行、新加坡大华银行和高盛的私募股权部门等金融机构也都跟投。最新这轮融资后陆金所的估值已经非常接近400亿美元。多位金融科技业内人士表示,在今年这个资本寒冬的形势下,陆金所的这轮融资估值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水平。目前平安银行市值才1800亿,按汇率6.9计算260亿美元。2016年1月初,陆金所完成12.16亿美元融资(其中包括B轮投资者9.24亿美元投资和A轮投资者行使认购期权投资的2.92亿美元)时,估值达到185亿美元,两年间估值翻了一倍。对此业内人士表示,本轮融资很可能是陆金所上市前最后一轮的战略融资。
国内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在赴美上市潮之后,又迎来了破发潮、业绩下滑潮,行业违约率翻倍,平台退出的消息不断。陆金所此次的融资,给寒冬中的互金行业送来了一丝光亮。

陆金所2011年9月在上海注册成立,早期的主要业务为P2P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服务,后来转向打造一站式财富管理的平台,将P2P业务逐渐淡化,并于2016年底被剥离至全资子公司陆金服。
今年8月,平安集团发布2018年半年报数据。财报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陆金所平台注册用户数3684万,资产管理规模为3852.12亿元,较年初下降16.6%。截至报告期,陆金所累计贷款金额7925.02亿元,管理贷款余额3137.47亿元,较年初增长8.8%。
陆金所曾计划在今年4月初时在港上市,彼时估值在600亿美元。不过,陆金所并没有如期上市,而是推迟了上市计划。该公司推迟IPO,或许是监管部门制定了相关法规,严格管控快速增长的消费者借贷领域,以遏制金融风险。陆金所的核心业务正在于此。由于对金融监管的加严,中国几家互金巨头的上市进程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在今年8月份时,就有消息称蚂蚁金服推迟上市。
事实上,尽管陆金所已从P2P平台转型为一家财富管理公司,但P2P形象仍然在困扰着它。究其原因在于,P2P在陆金所成立之初可以说是其唯一业务,就算转型之后也是其主要业务之一。这么多年来陆金所一直也没能完全摆脱掉P2P的标签,这成为其目前上市之路的一大障碍。
陆金所想要上市,还需撕掉“不合规”、“高风险”的标签,此前关于陆金所爆雷的消息一直不少。在今年9月份时,陆金所再次陷入了爆雷风波。陆金所代销的神州长城陷入“终止”状态,而在此前,陆金所代销的ST龙力、ST凯迪、东方金钰也经历了踩雷。陆金所的风控问题一直是悬而未解的问题。陆金所想要保持高估值,赢得资本市场的认可,还需要有效的“定心丸”。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