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1679字
预计阅读时间:3分钟
//前言//
“留学要趁早”,这已经是不少家长的共识。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中国上层精英们,把孩子送出了国?
最近的一项调查,揭开了中国家长们忍痛把孩子送出国的原因。
可这些从小在中国长大的孩子,真的能够适应国外的文化和生活吗?
1、留学越来越低龄
“研究生送出去不如大学送出去,大学送出去不如高中送出去!”
这已经成了家长群的至理名言。越来越多的家长正在想办法让孩子“尽早留学”。
根据《中国留学发展报告》显示, 出国读大学的学生比例下降了17%,出国读高中的比例则上涨了10%。
来澳洲的学生有了“低龄化”新趋势,在过去5年,留澳的国际中学生已经增长了13%! 
而跟大众的普遍认知不一样,这些小小年纪就出国留学的孩子,并不全都来自非常富裕的家庭。
其中一些只是条件相对优渥的中产阶级家庭,但是家长们仍然把所有的积蓄拿出来,甚至甘愿换一套小一点的房子,只为能尽早把孩子送出国。
另一个普遍存在的误区是,中国体制出来的孩子可以轻松“秒杀”国外学生,但是事实却是,如果想早早就进入国外的名校,中国学生需要付出的努力不比考国内的名校少。
即使是换到了国外的体制内,中国留学生仍然需要克服听、说、读、写的语言难关,需要转变思维方式,还需要改变自己多年来的学习习惯!
中国家长们“留学越早越好”的观念背后,就是认为孩子越小,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也就越强,这样更容易摆脱国内的思维和习惯,适应国外的生活。
可家长们为什么要举全家之力、忍别离之痛都一定要把孩子送出国呢?
2、制度逼人
不少家长早早把孩子送出国的最大原因就是:
这样更容易上常春藤!
如果早一点把孩子送出国,先适应了语言、文化和环境,这样无论是考常春藤名校还是从名校顺利毕业,比起国内的孩子,都更加得心应手。
反正是准备要考常春藤的,不如早做准备!
然而并不是每个家长都是从功利的角度去考虑。
还有一些家长表示,国内的教育太死板了。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所有的孩子就跟一个模子印出来的一样。
有一个父亲说,他女儿小雨小时候很喜欢写文章的,写得也很有天赋,可慢慢学了应试作文,就被打磨得越来越普通。到高中,写出来的东西就再也没有灵性了。
“语数外加副科,门门都要好,哪有时间学点爱好,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呢!我们小时候就这样,到了他们这一代,还是这样。”
还有一位母亲说,送女儿出国,是因为在国内,女儿的精彩会很少。
“等她大学毕业,大概就是找个稳定的文职工作,然后早早地嫁人生子,最后陪孩子消磨下半生。我想让她多出去看看,多出去走走。”
再考虑到国内的雾霾、地沟油、毒大米…
很多家长们都说,自己是出不去了,孩子还可以享受点不一样的东西。
可是,这些早早就出国的小孩子却遇上了另一种“困难”…
3、留学生们“回不来了”
诚如这些家长们所预料的,如果初中或者是高中就把孩子送出国,他们的适应能力得可能会更好。
但是让家长们惊讶的是,孩子们可能适应地“太好了”。
有一位早在初中就把女儿送到澳洲的家长说,“多年辛苦,最终换来了女儿无言以对”。
这位母亲早在初中就把女儿送到了澳洲读书,但是自己没有办法陪读,只好隔几个月就去看女儿。
可到了以后,除了帮女儿打扫卫生,做几顿饭,竟然和女儿没什么话说了。
女儿又担心女儿“学坏”,就说“少去那些聚会啊舞会啊!”
可女儿竟然嫌她烦,脱口而出,“你管不着!反正你早早把我送过来,也没管过我!”
她楞在那里,一句话都说不出,眼泪差点都出来了。
最后回国了,她跟老公抱委屈,说以前那个跟她无话不说的孩子不见了,孩子现在都嫌她“太土”,跟她没话说。
当初想让孩子出去历练历练,等她大学毕业了再叫她回来,现在她心里明白,女儿是不会回来了…
这些在国外成长起来的孩子,似乎已经和中国体制和文化越来越远,再回来也很难适应了。
原来把孩子们送出去的那一刻,父母们就失去了他们…
最后,
中国的精英阶层纷纷将孩子送出国,为了孩子有更好的前途、更好的未来,更精彩的生活。
可孩子们跑的太快,而父母们还在原地翘首以盼,盼望孩子们能够回来…
为微报点赞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