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拍照都会按照实际的水平角度,
这可以说是很基础的要求,也很合理。
不过有时却可以故意“不水平”
会带出一些别样的效果。

《十二猴子》
上面这种镜头叫 —— Dutch Angle (斜角镜头)
斜角镜头其他别称有:Dutch Tilt、oblique angle、German angle意为“德国式镜头”(中文常误译为“荷兰式”),这称呼源于30、40 年代的德国电影,因当时大量运用斜角镜头而成为术语。

通常使用这种镜头的画面场景黑暗,倾斜的角度可以强调画面的疯狂和不安感,所以诞生了这样一种拍摄手法。这种角度会让画面失去平衡感,通常在表现暴力、惊险、醉酒等情境,也能在表达癫狂、丧失方向感、药物对精神的影响或气氛改变时采用。
追寻它的艺术渊源,是与德国表现主义(German Expressionism)有关。
第一部使用斜角镜头的恐怖电影是一部德国表现主义的经典电影——《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The Cabinet of Dr. Caligari,1920)。

用8°的斜角镜头,实则是对电影现实扭曲和抽象化,尤其用来表达电影里恐惧的情感。
那些远景中突兀嶙峋的哥特式剪影、中近景中康定斯基风格的线条产生的透视,以及前景中高迪或者门德尔松风格的建筑造型已经足以使得这一切梦魇般的氛围变得咄咄逼人了。

《公民凯恩》
从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浪潮之后,斜角镜头就经常被使用在黑色电影当中。
在当代的电影人中,蒂姆·波顿(Tim Burton,执导《剪刀手爱德华》、《蝙蝠侠》、《大鱼》、《理发师陶德》),特里·吉列姆(Terry Gilliam,执导《妙想天开》、《12只猴子》、《格林兄弟》),山姆·雷米(Sam Raimi,执导《蜘蛛侠2》、《蜘蛛侠3》),也经常使用这种镜头。

如果斜角镜头用来拍摄人物的话,通常是表现气氛的不安、歇斯底里、癫狂、神经错乱。也可以用于拍摄自然景观,还可以配合推拉摇移的运动使用。

《科学怪人的新娘》
20世纪30年代,这种斜角镜头的使用传入好莱坞,《科学怪人的新娘》(The Bride of Frankenstein,1935),《公民凯恩》(Citizen Kane,1939),《马耳他之鹰》(Maltese Falcon,1941),《辣手摧花 》(Shadow of a Doubt,1943,希区柯克执导),《第三人》(The Third Man,1949)等等都有所使用。

《第三人》
《第三人》(The Third Man,1949)里面,导演广泛地使用这种斜角镜头,来表达主角去了异乡之后的生活,异乎寻常的变形或扭曲,用以揭示精神状态的异化现象和人失去自我的严重精神危机,追求强有力地表现外部环境和主观精神和内心癫狂。

之后斜角镜头认知度最高的时候,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蝙蝠侠》系列电视剧和电影。


使用频率次数之多,使斜角镜头之后也被成为“蝙蝠侠角度”(the Batman angle)

《地球战场》

《2001:太空漫游》的 90° 镜头成为了经典。
直到现在,斜角镜头不只用于恐怖片,而在不同类型的电影上也会应用到。近几年的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2008),虐童疑云(Doubt,2008)都有所使用。
以下是一些例子:

《朗姆酒日记》

《愤怒的公牛》
《碟中谍》
《她》

《星际迷航》
《十二猴子》
《复仇者联盟》
专门用作拍摄 Dutch Angle 的工具。

但要注意的一点是,斜角镜头的蒙太奇拼贴是需要结构化技巧的。
也就是说,一个斜角镜头的下一个镜头的拼贴最好是水平方向相反对称的镜头,比如一个向右倾斜的镜头经常后接一个向左倾斜的镜头。
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电影人都欣赏这样的手法,一个卢米埃尔的影迷则是说,这种拍摄手法很粗糙,缺乏想象力,就像一个突兀的感叹号忽然出现在一个句子里面,在普通的电影视觉语言里,这很少可以用到。
至于使不使用,怎么使用,那就见仁见智了,但阿Q的确发现所有艺术、文化都是相连的。
新片场
新片场是下一代的传媒公司,专注新媒体影视的出品发行。我们汇聚众多优秀的创作人,产出各类年轻人喜爱的在线视频内容,并通过视频网站、互联网电视、运营商、飞机、公交、地铁、高铁等各种渠道传播发行作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