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象牙塔里待久了的人,以为学生会就是一个小社会。在学生会里混久了,见多了那些当个小官,就把自己当成个人物的人。真正走进社会以后才发现,学校里的那些人情世故,在社会这一出宫斗剧里,都不够活过三集的。
怎么和同事交往,怎么和老板相处,怎么和别的部门的人良好的沟通……甚至有人问我,「打扫卫生的阿姨每天都会帮我收拾垃圾袋,我要不要请她喝杯咖啡啊?」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刚入职场的你,甚至是还没有走入职场的你,怎样让自己在江湖上来去自如,让求职君来告诉你。
明确自己的核心工作
这里牵涉到两种情况:
一:有很多工作在手上,只是有不同的轻重缓急;
二:只有很少的工作在手上,但是有工作以外的事情需要分心。
第一种情况涉及的技能,也是从面试开始就能感受到企业非常看重的技能之一,就是所谓的 “Priority” 问题。当有很多任务需要同时进行的时候,你怎么分配好自己的工作?如何安排好计划?
嘴上说说大家都会,但其实真正落实到工作中,总是计划赶不上变化。领导突然交给你新的任务,同事有事情需要你帮忙,你怎样判断每件事的轻重缓急?是不是就首先做领导安排的事情而把自己的本职工作放在一边?如果领导安排的新任务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甚至会影响到你本职工作的deadline怎么办?这一系列问题,都应该在你心中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对于领导来说,无论你手上有一件事,还是有十件事,他都会默认你接下了工作,就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所有工作任务。所以,时刻明确自己的核心工作,在接下新任务之前统筹规划,并及时与领导沟通变得非常重要。如果你有充分的理由和合理的解释,领导不会强行交给你额外的工作任务。
第二种情况,看起来似乎不多见,但是其实很普遍。譬如所谓的办公室政治,你是参与其中,还是置身事外?又或者,团队里出现了一个处处与你作对的“小人”,你是跟他以牙还牙,还是继续做手中的事而无视他?
谨言慎行,切勿交浅言深
记得有一次,在一个微信群里,有几个朋友在讨论,要不要和同事做朋友,不仅仅是我,有很多的人都选择了「不要」。在职场上,既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无论是同事之间,还是上下级之间,做人做事永远记得有所保留。
职场上所有的相互拥护,或多或少的都会有一些利益牵扯:老板器重你,是因为你有能力,能为公司带来盈利;同事拥戴你,是因为你有资源,能在将来为他们带来共赢。而你要做的,就是保持自己能力,合理利用自己的资源,而不是感情用事,对任何人都挖心掏肺。职场上不是不可以做朋友,但毕竟大环境已经远远没有学校里那么单纯,在不确定对方的示好或冷淡是出于某个明确的目的的时候,保持距离。
没有利益牵扯的朋友,才是真朋友。这句话,处处适用。
装聋作哑,左右逢源
同事A和同事B在隔间里八卦老板的私事,路过的你无意却还是听到了一二,那么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装一个聋子,当自己什么都没听见,而不是肆无忌惮地就加入AB嚼舌头的行列。同事C刚从斐济度蜜月回来,即使你已经去过了斐济并且觉得不过如此,你也应该很自然的接过C的话头,聊聊当地的风土人情,或者一起吐吐槽,而不是“哎哟斐济啊,老早去过了,没意思的。”
人际关系是职场上的润滑剂,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该闭嘴,不仅仅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或者增加和别人的连接,更是职场上的艺术。
有时朋友和我吐槽,说起公司的某个前辈,稳坐技术岗几十年,也是个出名的刺头。可是各种好处一个不少,领导也好像从来不敢得罪他。其实这种事儿很简单,一是老前辈技术过硬,在专业上没人能马上替代他;二是资格够老,在一个公司待久了,自然有属于自己的人脉和地位,你看不出来,只是因为你是小透明,还没摸到其中的关窍。
刚刚走入职场,不要看着前辈做刺头,你也就跟着口无遮拦随心所欲,别人有别人的资本,在你还没有足够的资本任性之前,不如谦虚做人,低调做事。
做任何事之前,都三思而后行。想清楚了再做,想清楚了再说,很多事情,开始的时候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以挽回,反倒是一点一滴的小细节上的失误,最终酿成大错。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