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可能是刘慈欣获得雨果奖之后最高兴的一天。
美国当地时间2018日11月8日晚8点15分,刘慈欣被授予2018年度克拉克想象力社会贡献奖(Clarke Award for Imagination in Service to Society),表彰其在科幻小说创作领域做出的贡献。
拍摄者:财新记者张琪
这个奖你从没听说过?好像不是很有名的样子?
不不不,对他来说,这个奖,可能比雨果奖、星云奖、或世界上任何一个奖项,都重得多。
领奖台上,大刘提到了第一次遇到克拉克的那个时刻:
“读完《2001:太空漫游》的那天深夜,我走出家门仰望星空,那时的中国的天空还没有太多的污染,能够看到银河,在我的眼中,星空与过去完全不一样了,我第一次对宇宙的宏大与神秘产生了敬畏感,这是一种宗教般的感觉。”
来源:《2001:太空漫游》
克拉克是谁,不用再过多介绍。
除了《2001:太空漫游》《与拉玛相会》《童年的终结》这些闪闪发光的牛逼作品,他小时候能拿硬纸板和透镜做成望远镜定位月球,长大后加入过皇家空军,成为雷达专家。
他是现代卫星通信理论奠基人,同步卫星轨道被命名为“克拉克轨道”,还成功预言了太阳卫士、太阳帆、人体冷冻等等。
在一次航天会议上,火箭工程师们围着桌子坐成一圈,都说自己读过克拉克的小说。
来源:Rob C. Croes / Anefo,wikimedia commons
正是这样的克拉克,让大刘萌生了写科幻小说的念头。
在各种场合,他不断提出:“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对阿瑟·克拉克作品的拙劣模仿”,并认为“世界正向着与克拉克的预言相反的方向发展,我们不再建造飞船,而是发明电脑,钻进网络......可是,那些没有星空的未来,是暗淡的。”
可以说,获得这个来自偶像兼写作启蒙者的奖,是对一个科幻作家,一个作家,乃至一个人,至高无上的荣耀。
🚀
颁发克拉克奖的亚瑟•克拉克基金会(The Arthur C. Clarke Foundation)是一个1983年成立于英国的组织,由克拉克担任荣誉主席。
基金会认为,克拉克作为一名工程师,未来主义者和人文主义者,他留下的遗产已经跨越了艺术和科学的界限——
从科学发现到科幻小说,从技术应用到娱乐,克拉克影响着后世无数的工程师、科学家、艺术家,也启蒙了无数普通人对星空的想象,所以,要成立这么一个基金会,鼓励全世界那些心怀创造力的后代。
来源:ITU Pictures / Anefo,wikimedia commons
克拉克奖下分几类:
1. 终身成就奖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2. 创新者奖 Innovator’s Award
3. 想象力社会贡献奖 Service to Society,Impact of imagination on society
曾经的获奖者有:霍金,NASA,库布里克的技术顾问......
来源:《2001:太空漫游》
大刘此次获得的是“想象力社会贡献奖”。
这个奖项有什么来头呢?
看看过去的获奖名单,星光璀璨:
 2012  肯·罗宾逊,人类潜能开发、人类创造力开发专家
 2013   厄休拉·勒古恩,美国科幻奇幻大师,《黑暗的左手》《一无所有》《地海传奇》系列作者,著作等身,并与人合译老子《道德经》,所获文学奖与荣誉不计其数
 2014 
  拉里·尼文,《环形世界》作者,5获雨果奖

 2015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盲刺客》作者,加拿大国宝级作家,曾获加拿大总督奖、加拿大最高荣誉勋章、古根海姆研究基金、法国艺术文化勋章等
 2016   布兰·费伦,极客版“威利·旺卡的巧克力工厂”Applied Minds LLC的创始人,多点触控手势的发明者,还给诸多科幻电影做了特效
 2017   金·斯坦利·罗宾逊,“火星三部曲”作者,6获轨迹奖,多次获得雨果奖和星云奖,科幻大师
克拉克奖的宗旨是:表彰世界上最杰出、最具创造力的思想家、科学家、作家、技术专家、商业领袖和创新者。
而它的网站上写着这么一句话:
亚瑟爵士明白,想象力是人类塑造未来最有力的工具。
来源:《2001:太空漫游》
未来事务管理局局长姬少亭说:“九岁时候接触到科幻,被刘慈欣的小说改变了人生,后来才知谁他是被谁改变了人生。读了克拉克的很多小说之后,明白了大刘的精神气质从何而来,这个生长在中国山西的人,完美继承了黄金时代克拉克爵士的幻想世界,这是一件何其奇妙的事。”
“这个奖项不同寻常,有加冕的意义,不光含金量高,还在于克拉克这个名字,太有光了,或许刘慈欣真的是大神附体。”著名科幻作家、新华社对外编辑部副主任韩松说,“这也是中国科幻的荣光。一切真的是从《2001:太空漫游》开始的。”
“大刘各种奖拿到手软,但这个奖对他个人来说最有意义,”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三体》序言作者严锋表示,“因为克拉克是他的原点,我们也希望这不是终点。”
来源:《2001:太空漫游》
🚀
附上大刘的中文获奖感言全文
先生们、女士们,晚上好:
很荣幸获得Clarke Award for Imagination in Service to Society Award。
这个奖项是对想象力的奖励,而想象力是人类所拥有的一种似乎只应属于神的能力,它存在的意义也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有历史学家说过,人类之所以能够超越地球上的其它物种建立文明,主要是因为他们能够在自己的大脑中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在未来,当人工智能拥有超过人类的智力时,想象力也许是我们对于它们所拥有的惟一优势。
科幻小说是基于想象力的文学,而最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阿瑟·克拉克的作品。除了儒勒·凡尔纳和乔治·威尔斯外, Clarke的作品是最早进入中国的西方现代科幻小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出版了他的《2001:太空漫游》和《与拉玛相会》。当时文革刚刚结束,旧的生活和信仰已经崩塌,新的还没有建立起来,我和其他年轻人一样,心中一片迷茫。这两本书第一次激活了我想象力,思想豁然开阔许多,有小溪流进大海的感觉。读完《2001:太空漫游》的那天深夜,我走出家门仰望星空,那时的中国的天空还没有太多的污染,能够看到银河,在我的眼中,星空与过去完全不一样了,我第一次对宇宙的宏大与神秘产生了敬畏感,这是一种宗教般的感觉。而后来读到的《与拉玛相会》,也让我惊叹如何可以用想象力构造一个栩栩如生的想象世界。正是克拉克带给我的这些感受,让我后来成为一名科幻作家。
现在,三十多年过去了,我渐渐发现,我们这一代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于中国的人,很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幸运的人,因为之前没有任何一代人,像我们这样目睹周围的世界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与我们童年的世界已经完成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而这种变化还在加速发生着。中国是一个充满着未来感的国度,中国的未来可能充满着挑战和危机,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具有吸引力,这就给科幻小说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使其在中国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做为一个在六十年代出生在中国的科幻小说家,则是幸运中的幸运。
我最初创作科幻小说的目的,是为了逃离平淡的生活,用想象力去接触那些我永远无法到达的神奇时空。但后来我发现,周围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像科幻小说了,这种进程还在飞快地加速,未来像盛夏的大雨,在我们还不及撑开伞时就扑面而来。同时我也沮丧地发现,当科幻变为现实时,没人会感到神奇,它们很快会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我只有让想象力前进到更为遥远的时间和空间中去寻找科幻的神奇,科幻小说将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变成平淡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一名科幻作家,我想我们的责任就是在事情变的平淡之前把它们写出来。
但另一方面,世界却向着与Clarke的预言相反的方向发展。在《2001:太空漫游》中,在已经过去的2001年,人类已经在太空中建立起壮丽的城市,在月球上建立起永久性的殖民地,巨大的核动力飞船已经航行到土星。而在现实中的2018年,再也没有人登上月球,人类的太空中航行的最远的距离,也就是途经我所在的城市的高速列车两个小时的里程。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却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发展,网络覆盖了整个世界,在IT所营造的越来越舒适的安乐窝中,人们对太空渐渐失去了兴趣,相对于充满艰险的真实的太空探索,他们更愿意在VR中体验虚拟的太空。这像有一句话说的:“说好的星辰大海,你却只给了我Facebook。”
这样的现实也反映在科幻小说中,克拉克对太空的瑰丽想象已经渐渐远去,人们的目光从星空收回,现在的科幻小说,更多地想象人类在网络乌托邦或反乌托邦中的生活,更多地关注现实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科幻的想象力由克拉克的广阔和深远,变成赛博朋克的狭窄和内向。
作为科幻作家,我一直在努力延续着克拉克的想象,我相信,无垠的太空仍然是人类想象力最好的去向和归宿,我一直在描写宇宙的宏大神奇,描写星际探险,描写遥远世界中的生命和文明,尽管在现在的科幻作家中,这样会显得有些幼稚,甚至显得跟不上时代。正如克拉克的墓志铭:“他从未长大,但从未停止成长”。
与人们常有的误解不同,科幻小说并不是在预测未来,它只是把未来的各种可能性排列出来,就像一堆想象力的鹅卵石,摆在那里供人们欣赏和把玩。这无数个可能的未来哪一个会成为现实,科幻小说并不能告诉我们,这不是它的任务,也超出了它的能力。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从长远的时间尺度来看,在这无数可能的未来中,不管地球达到了怎样的繁荣,那些没有太空航行的未来都是暗淡的。
我期待有那么一天,像那些曾经描写过信息时代的科幻小说一样,描写太空航行的科幻小说也变的平淡无奇了,那时的火星和小行星带都是乏味的地方,有无数的人在那里谋生;木星和它众多的卫星已成为旅游胜地,阻止人们去那里的唯一障碍就是昂贵的价格。
但即使在这个时候,宇宙仍是一个大得无法想象的存在,距我们最近的恒星仍然遥不可及。浩瀚的星空永远能够承载我们无穷的想象力。
谢谢大家。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不存在
(ID:non-exist-FAA)
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果壳
ID:Guokr42
整天不知道在科普啥的果壳
建议你关注一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