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hengeng8668,移民家园网特约撰稿人
2016登陆加拿大的联邦技术移民,现定居多伦多。热爱生活,热衷历史,文学,旅游,美食,电影,园艺和户外运动。拥有多年跨国公司的财务工作背景,熟知中国和加国的猎聘市场和职场文化;喜欢满挑战风险和机遇并存的新环境,结识志同道合的新朋友。
这篇文章是《我在加拿大奋斗的这两年:百般滋味,终得拨云见日!》前传。通过前传的叙述,可以了解作者初到加国时,对于工作的种种尝试,以及心态的不断变化。
2016年夏天我和老婆两人带着三个大箱子登陆多伦多,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同学,一切都是完全陌生。那时候我内心倒是没有觉得紧张,自从收到大信封那天起,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研究究竟在哪个区买房最适合自己,银行开户选择哪家银行最合适,如何用最短时间拿到驾照,尤其是花了很多精力研究加拿大的就业市场,评估了下自己专业能力和目标职位的匹配度,觉得依靠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工作背景到多伦多机会应该不少。下了飞机并没有着急马上开始找工作,想着先把时差倒过来再说。
体验体力工作
落地还不到一周有一天吃午饭的时候房东问我如果给我介绍个工作感不感兴趣,我很好奇的问他是什么工作,他说他有个朋友是开橱柜公司的,最近生应意发展的很好,库房有些忙,需要请个人帮忙理货送货,如果我想去的话下午就开车带我过去面试一下。

我和老婆商量了一下,她非常反对,认为我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尽快找到专业工作上,去橱柜公司仓库做labor工完全不能接受。我解释了一下我的想法,我们移民生活刚刚开始,我虽然知道我们追求的未来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但我们谁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经历什么之后才能达到那个状态。
我听说过很多老移民最开始都是通过做体力工来开始加拿大生活的,包括我们之前的房东夫妇,但他们通过努力现在日子过的衣食无忧,在多伦多有好几套房子。
如果能有这样一个机会我也想体验下在找不到专业工作的最不理想状态下只能靠体力生活的话自己能不能承受,反正我也是要慢慢的开始找专业工作,一边体验体力工作一边等正式工作的机会还能赚些钱岂不是很好?
骨子里我是个好奇心非常强的人,也特别喜欢挑战自己没有尝试过的事情,所以即便家里领导依然强烈反对,我还是和房东去了那个华人橱柜公司面试。


这个工作说白了很简单,就是把所有的橱柜配件按照型号和产品种类在货架上整理好,每天早上按照客户订单配货,配好货之后再开着小货车按照订单的地址去挨家送货。
对我来说这是非常新鲜的体验,我之前一份工作在世界五百强的跨国公司财务部坐了七年办公室,每天工作轻松无压力,收入和福利还特别好,压根儿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是需要通过自己的体力来工作的。我就拿这个工作当锻炼身体的一个项目进行,每天在仓库里爬上爬下,一点也不偷懒,不但把货都整理好,地面也打扫的干干净净,由于天天开车按照导航去各个地方送货,一个本来很陌生的大城市,用了不到两周就把大体的路况摸得很清楚了。
一个月下来,感觉自己身体强壮了不少,肌肉变得更加结实了,肤色也晒得黝黑,老婆埋怨我傻,我笑着说人活一世,什么都要经历下人生才算完整。体力工作的确非常辛苦,劳动强度很大,我又是很认真的一个人,不会偷懒,所以白天工作付出也是蛮多的。努力的工作让仓库的脏乱有了很大的改变,所有拆下来的包装我都会及时丢去垃圾箱,遇上卡车来送货就用手动叉车尽快把货物卸下来对应到它们的货位上,及时调整货物卡上的货号好方便同事配货。
公司老板和经理看在眼里,也都很高兴。公司里的同事人都不错,对彼此还都算比较照顾,销售经理热心的还拿自己的护腰给我用,一直劝告我干活儿要有技巧,要注意一定不能伤到自己。
和老板聊天的时候和他很坦率的讲了自己对未来的想法,他很爽快的说我知道你不会在这里做很久,我自己也是做专业工作出身的,后来因为家族企业的背景就干脆辞职创业了,你在我这里上班不要担心会耽误找专业工作,有面试的时候尽量提前打个招呼他们好提前安排人在我不在的时候替班,就算你有事儿离开十天八天然后又回来也没问题,就当来我这里赚些临时收入就好,如果你觉得未来有合适的项目也许我们还会在一起合作呢,我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还是蛮感动的。


我这段时间白天去仓库上班,下班回家上网发简历,有时候开车送货接到猎头电话,就把车停在路边安全的地方听电话。说实话刚开始接电话心情很紧张,感觉嘴都不听使唤了,但接了五六个之后就发现其实他们的问题都是很标准的套路,比如你之前的工作内容,你的教育背景,接受合同工作还是只想做全职工作啊?
一旦熟悉了他们的发问,作答起来就轻松多了,只需要准备好相应的答案,对应着他们的问题从备选答案里拿出来讲一遍就好了。过了一个月,领到手不过区区1800加币,其实据我所知公司里其他同事收入普遍都不高,据说经理们也只是一年四万左右,这在加拿大是一个普遍现象,华人在华人公司就职收入往往比起西人企业都差了一大截。
后来我觉得虽然上班的时候可以自由的接打电话,白天忙起来毕竟不能及时查看网站发布的新职位,可能会错过一些很好的机会,而且一个月时间作为体验也差不多了,自己原本也没打算靠这个养家糊口,于是和老板表示了感谢,准备回家全力专注于专业工作的求职上了。
说起这段经历我个人的感受就是,人若不进一个圈子就永远无法理解这个圈子的想法,人的本性使然一旦习惯了环境就会在潜意识里抗拒变化,我认识的好些老移民其实曾经的专业背景非常好,但为了解决当下的生活问题,不得不在移民生活开始的阶段选择了体力工作,然后时间久了就远离了自己的行业,时间再久了就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可以找到像在国内那样的专业工作了,又不好意思回国发展,于是继续接受做体力工的现实,锐气全消,让人惋惜。
也许有的朋友觉得我不应该这么评价别人的选择,但我真的觉得很多同胞其实完全可以过的更好,说白了就是差一点点自信和一点点勇气。因为我同样看到了很多老移民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改变,在加拿大找到了自己的发展道路,目前生活质量很不错,白手起家从睡地下室到拥有度假屋和游艇,也就是十余年的时光。
回归专业工作
辞掉了橱柜公司库房的工作我开始全力准备寻找对口的专业工作。每天上午固定在上午九点到十一点不停刷新在各个求职网站的个人资料,因为每天的这个时间段是所有猎头搜索简历的高峰期,他们上班第一件事通常都是半小时左右的早会,领了任务之后回办公室进资料库搜寻和客户寻求匹配的求职者简历,中午到下午开始打电话初轮筛选并开始安排满足条件的候选人进行面试,所以如果你在其他时间刷新简历肯定会被其他人挤到后面去了,被猎头注意到的几率也就大大降低了。
我的简历和求职信有一个最细致的版本,然后会针对每一个我觉得合适的机会进行修改,替换和工作岗位描述符合关键词,删去简历里不在雇主要求范围之内的技能和工作经验内容。
替换关键词是因为即便是通用的工作技能,在不同公司的岗位描述里用词可能都是不一样的,只有做到最大程度吻合才能提高搜索软件对关键词的匹配度,删去那些不相关的内容是因为加拿大雇主的思维和国内雇主的思维有很大差异,绝对不会觉得花了少的钱雇了一个有更多能力的员工是占了个花小钱办大事的便宜,相反他们会认为这意味着over qualified,也就意味着这个员工的稳定度会非常差,一旦找到了和自己实际市场价值更接近的岗位一定会很快离开,到时候不但公司损失了培训的成本,还对负责招聘面试的相关人有绩效考核打分的影响。
所以即便很耗费时间我也一定要保证每一份发出去的简历都是量体裁衣的产品。这样的付出是完全值得的,在忙活了一个星期以后几乎每天都能接到最少三四个,最多十几个的猎头电话。那段时间整整一个月每天差不多都花十个小时都在电脑和电话前面,上午改简历,投简历,下午通常就是接猎头电话,做记录和公司背景的调查,准备面试,简直忙的比上班还累。


虽然那段时间电话不少接,面试也去了十来个公司,但成功的还一个都没有,我总结了下几乎都是卡在了缺少本地经验这个硬伤上,有的面试进行的本来非常好,一旦聊到工作背景的时候往往面试官都面露惊讶和失望的混合表情,说我还以为你的这些跨国公司的工作经历都是在加拿大的呢,很抱歉我们虽然对你很感兴趣,但是我们希望如果你有加拿大的本地工作经验就更好了。
我想了想这个问题实在无解,根本就是个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死循环,不给我第一份加拿大工作我怎么积累本地工作经验呢?相信不少移民朋友看到这里都会深有同感。我觉得自己专业能力,工作背景,求职方式都没有大的问题,苦苦纠结为啥就等不来一份像样的offer呢?
本来自信满满的我开始有点气馁了,虽然仍然保持着一样的努力节奏,但心情却开始不怎么美丽了。每天晚饭后和老婆在社区里散步,看着别人下班开车回家羡慕不已,内心却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的这条求职路啥时候能见到前方的光明。


在忙碌了一个月之后我最初像打了鸡血一样的高昂斗志开始被打击的平淡起来,谁知道量变到质变其实也就是那么一瞬间的事儿,那天我和老婆去Costco买东西,突然来了一个电话,里面吵吵闹闹的也听不太清楚,我只当是个普通的猎头precreening的电话也没太在乎反,正成功率也不高,就没客气的说我现在有点忙,等一会儿回给你。
等又逛了一阵儿回到车上老婆提醒我还有个电话没给人家回呢,我就拨了过去,对方直截了当的问我下周三上班行不行?我觉得对方估计是忙晕了说错了,把面试说成了上班报道,因为从来没听说过那个公司不面试人就让人上班的,不过雇主是德国一家知名跨国公司的加拿大总部,还是挺吸引人的,于是很能干脆地答应下来" All right,I will be there on time for sure, pls send me the JD so that I could do my homework before I go there,thanks and have a nice day!" 
等我早早的到了公司西装革履的等着面试,来了个人事的白人大姐直接给我领到一个办公座位,拿了笔记本电脑和办公用品,然后带着我开始给各个部门的同事开始介绍说这是我们新来的财务顾问,下午又在她办公室里花了整整一下午进行新员工入职培训完成了SAP等系统的安装,我糊里糊涂的过完了上班的第一天,下半时我忍不住问同部门的一个同事,你们为什么不面试我啊?她愣了下就笑了,我们看你简历啦,既然觉得都挺合适的,还浪费时间走那些流程干什么?从八月初开始专注找专业工作到九月份正式拿到第一份offer,一共用了一个月时间。


这是一个节奏很慢的工作环境,我观察同事们每天大概先用一半的时间来工作,其余的半天都是靠吃零食喝咖啡或者聚在一起侃大山度过的,公司的待遇福利还不错,所以人员流动性不高,大部分人都乐于一个萝卜一个坑的保持现在的状态。
同事们知道我是新移民之后对我也都挺照顾的,坐在附近的同事们会时不时的传授当地的一些生活经验和他们以前刚到加拿大时经历的那些事儿,我在那段时间开始真正的接触到了加拿大当地的生活知识,比如加拿大最流行的彩票的玩儿法,拿着超市宣传册进行比价从而一站购物也能申请拿回差价的规则等等。
大家隔三岔五也会一起出去吃饭,从墨西哥卷饼到日本寿司都选附近口碑最好的店来吃,一到万圣节,圣诞节这些日子也都搞得热热闹闹的,感觉氛围很融洽,同事们一起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因为工作压力不大,我也乐得多和同事们多交流交流,顺便提升下自己的口语。
这里的同事们人都很好,印象深刻的是市场部经理,我一开始一只坚定的认为他是印度人,但后来才知道他是从迪拜来加拿大的埃及人,我问他迪拜不是很好么? 为什么来加拿大? 他很坦率地说迪拜当地人看不起所有的外来人,没有加拿大包容文明,所以他更喜欢来这里工作生活。
因为他特别直率,有时候会和办公室里的一个美国同事争论美国究竟为什么不受其他国家人待见,那个美国同事总是很单纯的认为美国只是想做些善良的好事却总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对这个市场经理的各种“揭短”言论很不赞同,但争论归争论,没过几分钟就看见他们又和好如初了。这个市场经理对人都很好,经常从自己家附近的犹太面包店买早上新鲜出炉的begal配上各种奶酪带给大家吃,也总是很乐于助人,所以人缘很好。我留意到他有时候会一脸疲倦的坐在餐厅的角落里,当时也没多想,只觉得他是工作有些累了,还随意和他聊上几句让他注意休息。
虽然那段日子里工作整体上还算很顺利,但我却被其他的事情所困扰,首先是交通,每天需要从400高速南下转401向西进入密西沙加的最繁华地段,即便交通顺畅每天也需要花上三个小时左右在路上,如果到了冬天就更长了,一次下班遇上大雪暴,为了走完一段不到十公里的路程整整在401上困了五个小时,幸好提前加了整箱汽油,否则那夜真的不敢设想。
长时间的交通时间加上九个小时在公司的时间严重挤占了我的睡眠时间,搞得我休息的特别差,一到周末就累的睡得不想起来。另外这份工作是通过Robert half的中介联系的,不算正式员工而是按小时结算的合同工,每小时二十五加币的收入水平对需要应对各种支出账单的我来说还只能算是杯水车薪,当时每隔一天就要加50加币的汽油,每次看着加油的金额数字在跳,我的心也在砰砰跳。但为了积累加拿大的本土工作经验,只能坚持,至少要半年才行。
这样过了几个月之后我实在觉得不能这样再继续下去了,部门领导以前提过的转正的事情还没有影儿不说,即便转正了我估计收入也不足以抵消日常生活成本,而且这样下去每天缺乏睡眠身体也吃不消,实在受够了每天早上不到六点就爬起来急忙忙冲上高速公路的日子了。


有一天早上我到了公司发现每个座位上都没有人,整个公司静悄悄的,过了一会儿所有人都红着眼睛从会议室出来了,每个人都不说话,在自己座位上默默流泪,我跑去问了部门领导,他说那个市场经理昨天在家里心脏病发,被家人发现的时候已经去世了。参加葬礼的那天天很冷,在教堂里他的亲友讲述起他生前的点点滴滴,我才知道他自知身体不好就一生未婚,他特别热衷慈善,几乎周末都在教堂做义工照顾社区里的小孩子们,自己还组织了一个慈善基金用于帮助需要资助的孩子。
离开教堂心情无比低落,内心实在无法接受一个同龄人就这么去世了,而且还是一个这么好的人,这件事也刺激我感悟到正所谓人生苦短,一旦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就应该马上去做,不必前怕狼后怕虎,看在这里上班也已经半年了,既然已经积攒了第一份加拿大本土工作经,应该是时候去市场上再试试水了。
和老婆商量了下,下一步最好不要太心急,如果能换一份离家近些,收入再高些的稳定工作就可以慢慢调整下状态,多些精力和时间准备好自己,也好调整到最佳状态找一份能最大程度发挥自己之前工作经验优势的工作,骑驴找马以图发展。
人们都说最理想的工作需要具备钱多,活少,离家近这个三个基本特征,回想我在密西沙加的第一份工作各其实在方面都差强人意,但如同所有的新移民一样,如果初到异国他乡能有做回专业岗位的机会,什么距离,薪水,环境这些因素就都不重要了,只要专业工作offer发过来,即便需要每天长途横跨大多伦多去上班,即便薪水收不抵支,也要毫不犹豫地爽快接下来,只有这样才能踏踏实实的迈开进入加拿大职场的第一步,特别是在像加拿大这样看重工作推荐和背景的国家,有了第一份本土工作经验,职场发展最难的一关就算通过了。在半年过后我在简历上添加了这段本地工作经验,觉得是时候再回求职市场试试水了。

失而复得的面试
有一天刷简历的时候发现有一个财务分析的岗位刚刚发布出来,是full time的职位,年薪比当时的工作收入高一万五左右,重点是公司距离我家非常近,只隔两个街区。(多伦多是特别规矩的棋盘交通网,所有人在谈起位置的时候都用交叉口来定位街区,比如Yonge and Finch, 404 and steels 这种说法都是指代横纵两条主路交叉口附近的一大片区域。)
我google了一下这家公司的背景知道这家公司是做服务外包的,以前在国内的时候曾经在这个行业做过一段时间,知道业务谈不上复杂,工作负荷应该不怎么重。于是就研究了一下他们的工作描述,把自己简历里在服务外包行业那一段的内容重点突出描述了一下然后发出去了。回去和老婆提了一下白天投了这家工作申请的事情,她也说如果能在家附近工作就太好了,她知道这段时间我起早贪黑蛮辛苦的,也希望我能多点时间用来休息调整一下状态。
过了两三天在一个中午我接到了这家公司HR经理打来的电话,我去车里和他聊了大概半个小时,主要围绕着我的简历问了很多细节,包括工作用到的那些软件和对年度预算,滚动预测,管理财报的理解还有对这份工作感兴趣的原因之类的常规话题。
聊到最后和他定好下个周一下午两点去公司和他们公司的部门经理面试,我叮嘱他一定把面试的时间,地点相关信息email给我,我好提前做好功课再去,他也爽快的答应了,说当天下午就发给我。
回到办公室我心情不错,看来在家门口上班的愿望很快就能实现了,偏偏怎么刷邮箱都看不到email,等到第二天也是,又过了一天周五也没有。老婆说要不你打个电话问一下? 我有点生气坚持不打,我觉得既然都已经清清楚楚说好了的事情,都能转头就抛在脑后,说明这个人品质也没好到哪儿去,不发邮件就是不守信,这种不靠谱的和他再去讨论也没有什么意义,很可能他们当天又找到了他们认为更合适的人选,我就别打电话自取其辱了。
于是到了周一还是按部就班的去上班了,忙完了手里的工作就继续抓紧看新出的职位信息,准备找合适的下一个机会。结果又看到了这个岗位的信息,说明他们并没有定下合适的人选,否则这个信息就应该被关闭了,我又想了一下总觉得有点什么地方不对劲儿,按理说一个人已经做到了人事经理应该不至于那么不遵守职业操守,答应人的事情即便有变化照情理也该打个招呼通知一下的。
联想到电子邮箱的自动过滤功能,马上跑去垃圾邮箱查看了一下,人家果真早都按照发了预约面试的邮件过来,只是gmail把它归类到广告邮件里面去了,所以我的收件箱里看不到,顿时觉得自己太不细心了,而且还冤枉人家做错事,实在太不好意思了。
按常理说已经过了面试的时间,而且还放了人家的鸽子,估计想申请这份工作肯定没有机会了,但我单纯的就是想给那个人事经理打个电话解释一下自己爽约的原因,顺便道个歉,万一别人责怪他事情没安排好他也好有个解释。于是又拨通了他的手机,很抱歉地说我这个电话不是找你商量申请那个岗位的事儿,就是想澄清一下上次是个误会,希望没带给你太多麻烦,非常抱歉,结果他也一点没生气,他说他能理解,电子邮箱这东西的工作逻辑有时候人类还真琢磨不透,又闲聊了几句其他的就挂了。
过了一会儿,手机又响了,我一看还是他的号码,他挺高兴的说他刚才去财务总监和财务控制经理那边把这事儿提了一下,结果他们几个商量了一下觉得我挺符合他们用人的需求的,打电话问我下个周一能不能过来一趟,他们破例再安排一次面试,我一听乐了,马上说这次我肯定不放你们鸽子,一定准时到!
跳槽成功
面试进行的非常顺利,一个小时左右就结束了,我出了公司办公楼走回停车场对在车里等我的老婆说基本定了,以后可以不用每天不到六点就爬起来跑高速公路了,她听了很高兴,记得那天天气也特别好,天空蔚蓝,阳光明媚。其实对我来说我更关注的是实现了合同工到全职工的转变,在加拿大有特别多的工作是合同工,也就是按小时计薪,从工厂的体力工到做IT业的高级金领牛人很多都属于这种,好处是每周都有薪水拿,而且如果操作的好的话会有报税的一些优势,尤其是做IT的很多人都特别倾向于做合同工。
我却更喜欢做full time,不用在休假的时候还惦记着每一个小时都是在损失收入,而且会有种稳定性带来的安全感。做了这份工作收入提高了一截,而且开车十分钟就能到公司,节省了很多油费,每个月基本上可以做到收支平衡了,不像前半年那样每天看着存款余额在变少,有那种特别心急火燎的财政危机感。换成每天早上九点上班,自己又习惯早起,早上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准备早餐,到家边的森林里跑步锻炼身体,身体和心情都好了不少。


这个公司主要的业务是call center,一些大的银行或者金融机构有些客户会忘记及时还账或者干脆就没了消息,需要专门的团队跟踪解决,他们自己又不想背那么大的人力资源包袱,干脆就把这些事情外包给这家公司处理好了。所以平时如果你接到了RBC,BMO这些银行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和你讲话的未必是银行的员工,往往只是代表他们执行固定谈话流程的外包员工而已。
公司规模不小,在加拿大,美国,英国,菲律宾都有分公司,我主要负责加拿大区域也是最大的一块业务的财务分析工作。公司办公地点之前是walmart,所以内部空间非常大,第一次进去业务中心时我都有点看傻了,见过打电话的,也见过一群人聚在一起打电话的,但真没见过好几百人整整齐齐的一排排坐在一个大厅里打电话的!那场面叫一个壮观!
好在每个人的语速和态度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虽然人多,但不显得吵闹,还按照客户分区管理,各区有门禁系统隔离,确保电脑屏幕上的客户隐私信息不会被随意接触到。我们财务分析组和会计组是在一个更独立的区域办公,和HR和IT部门比较近,完全不会被外面打电话的声音影响到,这让我稍感舒服了一些。


这家公司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们把公司系统的细节做的特别好,登陆到公司主页可以查询到很多有用的信息,比如每个部门的组织架构都清晰的做成树状图,可以清楚的查询到每个岗位的姓名,照片,和其关联直接下属和上级,和他们的联系信息,这样可以帮助新员工在最短时间内熟悉公司同事和部门组织关系,还可以对着网上的员工照片直接去对方办公区去找需要联系的人,而不用麻烦别人引荐,的确想的非常周到。
大家彼此之间还可以通过内网互动,互道生日快乐,发即时消息,如果觉得对方对自己有帮助还可以转赠自己的系统积分给对方,系统积分可以用来兑换电影票,购物卡,低值券,小家电等各种礼物,鼓励同事之间互相帮助,增加团队的凝聚力和对公司的归属感。公司还会每年评选出一批优秀员工提供一次半个月的海外集体旅行,墙壁上挂着他们历年去各地游玩的集体照,看的出来有些老员工在这里已经工作很多年了。
公司里还专门设有健身房给员工提供比外面价格优惠很多的家人健身卡,在安静的会议室旁边专门设置了一个祷告室,尽量满足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的需求。虽说来这里做call center工作的大部分人都属于只拿比安省最低工资高一点点收入的加拿大底层人群,通常受教育程度都不是很高,我知道好多都是高中毕业就辍学了的。
但他们个人素质并不见得就会差,我接触他们时发现他们大多数都非常礼貌,接人待物都让人觉得很自然很舒服,如在餐厅用微波炉的时候人再多也都是有序的排队礼让,你有问题要问的时候他们总是会很认真的聆听然后尽力帮助解决,上下班时门口总是有人远远的就等在那里帮你扶门,如果你替别人扶门也总会听到礼貌地感谢声。联想到这几天网上特别火的高铁占座男,看来做人的修养和读书多少真没什么必然联系,做人内心信仰善良比拥有什么高学历都重要。

厉兵秣马以图再战
前文提到了我这次跳槽最主要的目的是调整状态,骑驴找马。我之前在国内的时候在汽车行业做了十年,一直都在德系跨国公司,对制造业从铸造到机加到装配和物流的财务分析控制都很熟悉, 当初选择定居多伦多也主要是考虑这里是加拿大的制造业中心和经济的核心区,有非常多的汽车企业在这里设有总部和工厂,相信自己这么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和技能一定可以在这里找到合适的位置。但我也意识到事情应该比预期的还要复杂一些,比如一些看起来非常合适的岗位机会我投了之后并没有得到任何反馈,我一直在苦苦猜想有可能是什么因素在制约我回到本来应该有一定申请优势的行业内。
我在这段时间搜集阅读了大量的目标职位描述,经过汇总会发现加拿大其实特别看重证书资质,尤其是本土的证书在面试者眼里非常重要,所有财务相关的高级职位几乎都要求有加拿大CPA的证书,甚至哪怕你的大学专业不是财务相关都无所谓,只要有CPA证书和行业经验就可以满足他们硬性要求的前两条。
我到加拿大之前在国内拿到了美国的注册管理会计师CMA和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ACCA的认证,前者是因为当年曾一度想过未来可能会在美资企业发展,后者则考虑更多的是ACCA在英联邦国家的通用性,因为在当年ACCA和许多英联邦国家的注册会计师协会都签了互认的协议,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新加坡这些国家都有一定的认可度,未来如果出国的话在英语世界应该会有用处。
但问题是加拿大的几个会计师协会恰好在这段时间搞合并,CA,CPA,CGA,CMA都统一挂CPA的头衔,我几次试图联系和ACCA签了互认协议的CGA都杳无音信,无论邮件还是电话都处于瘫痪状态,完全没有人搭理我的问询。我一度心凉,好多年点灯熬油考出来的证书估计不能按计划转为加拿大当地证书了,把这事儿就一度搁置起来了。
幸好家里领导关键时刻又起到了扭转局面的作用,她劝我有时间多参加一些多伦多当地专业行会的活动,即可以多接触社会,也可以接触到很多专业人士也许可以有很多可供参考的信息。我性格本来不是特别外向的那种,但这个时候也觉得既然都决定移民开启新生活了,也没什么是不能改变的了,也许只有以万变应万变才是这个年代改变局面的正确方式。
说来话巧,在刚认识不久的一个新朋友那里听说最近有CPA的宣讲会在她那里举办,我和老婆就马上报名参加了,在这次活动上认识了一个关键人物,是名加拿大CPA的推广老师,无巧不成书的是他就是在加拿大的英国人,而且他和他老婆都是ACCA会员,我的问题在他那里得到了非常清晰的解答。
虽然CGA已经被合并成CPA,但考虑到事情仓促,所有原来的协会同外国签署的协议都仍然被CPA有效继承,直到原本协议到期为止,届时所有的协议都将被重新审视而定。而之前CGA的协议还未过期,完全可以找CPA办理,所需材料和流程仍然不变。
我于是马上开始准备资料,联系国内的大学的成绩单,申请ACCA会员有效状态的证明信,办理加拿大等同教育的学历认证等等,提交申请之后有一波三折的发生了不少小插曲,陆陆续续拖了大半年才走完所有的手续,又按照规定加考了加拿大税法和经济法两科,终于拿到了加拿大CPA,CGA两张本土证书,从开考ACCA 到拿到加拿大注册会计师证书,一条按原本计划执行的移民考证路走了整整七年。
事实证明这一步做完很重要,我现在所在的部门里没有一个人是没有CPA证书的,如果认证不成功我估计很难再有精力和时间再去重新考过。


利用这段工作压力不是很大的时机我又报名参加了学习加拿大税法的课程,在这个国家每个居民都有责任和义务自己报税,我不想作为一个本身就是干财务工作的人还要去求助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帮我报税,于是干脆把本事学到身上,毕竟都是书本上可以学来的,那么多人都会自己报税那我肯定也能学会。
换个角度,我在街边看到过很多会计师事务所都是挂了注册会计师的头衔作为宣传的,我也在想既然前些年投入那么多拿到了这些证书,如果将来有一天不再给别人打工靠工资收入养家,也许也可以考虑自己创业,那么开始学习加拿大的业务处理宜早不宜迟。上课时间是晚上六点到十点,离家四十公里左右,每次上完课回家吃点东西洗个澡准备上床睡觉都差不多是午夜了,和老妈微信视频聊天的时候她知道了我下班就去上课特别心疼我,说你不是说出国了就不那么拼了,咋还那么累呢?我只好好言安慰她。移民出来了,谁不想奔一个更好的明天呢?除了努力,别无他法。
课程结束之后的第一个报税季我就自己上网找了个免费的报税软件,搞定了自己和老婆的报税,其实真的不是很难,尤其是很多报税软件其实设计的已经非常人性化,只要有些基础的加拿大税务知识按照指引可以一步步完成个人税的申报,尤其是只拿工资收入的朋友们的税务情况非常简单,请别人报税的必要不是特别大,这笔钱是完全可以省的。


在这个公司工作的期间开始享有full time员工的年假,我尽量选择夏天的周末加一天年假的方式制造出一些长周末和老婆自驾出游。加拿大自然生态保护的极好,处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利用这段时间我们几乎去遍了安省的东西南北所有最美丽的地方。
初春的皮利角国家公园,初夏的布鲁斯半岛,盛夏的Sauble beach和Sand banks, 人人必打卡的大瀑布,还有很多特别美丽的小镇,以石灰岩历史建筑出名的河畔小镇elora,以街头木雕闻名的orange ville, 浪漫欧洲范儿的滨湖小镇,德国特色集市和美食为特色的德国小镇,湖边亲水消暑的Port perry, 初秋可以河边观赏壮观的三文鱼回游的port hopes,还有深秋赏红叶的绝佳地阿冈昆国家公园 ,有着百年蒸汽邮轮和无数湖泊点缀的Muskoka,整个2017年过的充实而快乐。
后来我和现在公司的一个生产经理聊天,他瞪大着眼看着我说他是土生土长的多伦多人,这辈子读书上班都没离开过从奥沙瓦到北约克的这片儿区域,我说给他听的那些地方他从来都没去过。其实我知道有些老移民也是这样,习惯了按部就班的生活逐渐就淡忘了再继续探索那些能给生活带来惊喜的地方,我觉得如果每天工作完就是呆在家里看电视玩电脑,那么移民和不移民有什么区别呢?反正都是一个屋顶下,全世界的卧室里又没有区别。人生苦短,多和自己爱的人一起看看这个世界的风景很重要。


正所谓花无百日红,安逸的工作状态并未一直保持下去,到了初冬的时候部门人事的变动也愈发的频繁起来,财务控制经理因为感觉各方面的压力大而选择辞职了,部门里一个工作最久的伊朗女孩儿打算和男朋友去美国的西雅图寻找新机会也辞职了,菲律宾组的一个女同事也是觉得和别的同事配合的心情不美丽提出了辞职申请,这样直接导致了我和另外一个香港女同事的工作量暴增。
这个公司的财务总监似乎不懂得如何维护团队的稳定性,作为一个领导缺少对梯队培养的规划,也没有足够的亲和力来把人留在身边,如果有人走他就痛快的签字,然后让人事部马上开始找新人来顶,但招聘过程又往往欲速则不达。
我们的工作负荷越来越大却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鼓励,又看不到有新人加入进来,搞得我俩也很不爽,即便是白天工作的时候的我们也开始聊上了另谋高就的事情。考虑到我本来就是在这里做过度准备的,既目前的状态已经不再能让自己继续保有足够的个人时间用来养精蓄锐,那也就没必要继续闷头干活儿当活雷锋了。
我的下一个目标非常明确,下一份工作一定要回归汽车制造业,整个多伦多汽车公司多如牛毛,我这次一定要找一个能发挥自己工作背景优势的机会,让工作和生活以一个更好的状态稳定下来!
移民家园网原创文章,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不知道你能移民哪个国家?
点击“阅读原文”
30秒帮您开启新的人生旅程~

如果您对移民、留学、资产配置感兴趣,可在公众号后台或文末留言,直接回复“意向国+称呼+电话”,将由专业人员为您服务!
点击“阅读原文”,测测你能移民哪个国家?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