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司马推送的第 916 个与众不同的人
10月27日,西塘汉服文化周开幕,汉服爱好者迎来了一场盛宴。
平日里乖巧的学生、安分的上班族,在这里摇身变成了飘逸洒脱的游侠、气若幽兰的少女、金戈铁马的将军。
300多年的沉沦之后,汉服又一次华丽的出现在了我们面前。
10月27日那天,古镇西塘做了场悠久的梦,恍惚间溯着时光长河而上。
司马看见了一群男女款款走来,他们身上有先秦的浑厚,两汉的大气,两晋的风流,六朝的风采,唐风的倾国,宋明的流韵。
图片源自微博用户@松间月
豁然梦醒,眼前的一切都已经散去。
无边风光的梦,好像跟眼前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一点关系都没有。
而那些金戈铁马、衣袂翻飞的古人,早已经变成了画卷书册中一个个音容难辨的模样,有些熟悉带点陌生。
汉服爱好者 方文山 徐娇参与西塘汉服文化周开幕
9月23日中秋,
天天向上也曾迎来了一批奇怪的客人。
“罗衣何飘飘,
轻裾随风还。
顾盼遗光彩,
长啸气若兰。”
不正是曹子建诗词中所描述的模样。
他们风姿清逸,好像是在绘画、塑像、戏曲上展现的古人或神仙。
司马不禁疑惑,这群穿越时光而来的人到底是谁?
其实他们是汉服界大名鼎鼎的“中国装束复原团队”。
他们中多为80后、90后,大多有自己的职业,这群年轻人不哈韩、不哈日、不哈欧美潮流,却都迷恋中国古代传统服饰和文化。
他们都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有的擅研究考证,有的擅复原实践。
中国装束复原团队部分成员
他们时常念念不忘属于过去时代的风雅。
面对传统文化凋零的现状,他们不想看着它消失在公众的视野,就亲自投身到这场传承中来。
创立11年,他们已经坚持使用手工复原了200多套汉服,贯穿中华文明史。
穿在身上的文明
写在身上的历史
时间倒转回到2010年10月16日的成都,孙婷(化名)身着汉服曲裾和友人在餐厅就餐,本是安静的等候,却遇到了一群气势汹汹的大学生。
参加“反日游行”大学生们误认为孙婷(化名)所穿的汉服是和服,强行要求其脱下。这群人拿到衣服后,将汉服举出来公开示众,并在公共场合下将汉服焚烧。
火焰燃烧了衣裙,透过火光,看到的是一张张带着微笑的脸
成都大学生焚烧汉服 图片源自于网络
一个以服章之美、礼仪之大而命名的民族,却有一群不识民族服装、不懂基本礼仪的“人才”,真的是讽刺!
可是仔细一想,曾经被誉为是穿在身上的文明、写在身上的历史的汉服,也已经消失了三百多年。
有些人遗忘了过去,甚至认不出先祖的衣着,可是还是有许多人在坚持。

中国装束复原团队创始人刘帅,
本是学美术出身,
在接触到古代装束之后,
却喜欢上这些别人眼中的奇装异服,
又跑去学了服装设计。
中国装束复原团队创始人刘帅
2007年,21岁的他和几个同学、朋友,寥寥几人在上海闵行成立了这个团队,工作室位置很偏僻,但是租金低廉、地方又大。
当时的汉服还很难被人接受,都21世纪了,还有人喜欢这种老掉牙的东西?
在外人异样的目光下,这些年轻人也自得其乐,平时忙于自己的工作,抽空了就来工作室帮忙,渐渐的,志同道合的人越来越多。
要完整复原一套古代服饰,并不容易。
而当时的汉服领域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一切都只能靠自己摸索。
博物馆、图书馆、各种文物的展览......只要对汉服的研究有帮助,就有他们的孜孜不倦的身影,古籍、书画、壁画、陶俑都成了他们的老师。
整个团队的愿景就是还原华夏真正风貌,从朝堂贵人到江湖庶人,不管你是皇室贵胄还是山野农夫,亦或者是士卒歌伎......
上海博物馆 图片源自于网络
著名修复师陆宗润先生说过:“发展不是偷工减料,而是如何寻找我们失去的东西。”
整个团队秉承着一丝不苟的精神,从古书以及前人的研究中,考据服饰,从配色、材质、花样,再参考各种文物,反复证实,力求还原历史的原貌。
对于一个复原项目,更多的人看到的只是最后的结果,但是过程的艰辛和曲折却是无人知晓。
北朝 武士装束以及参考陶俑、壁画
首先是颜色复原,
服饰的色彩多源自壁画与文物,
可是由于时间的流逝以及人为的破坏,
它们损坏非常严重。
而色彩复原还需要通过非常繁琐手工技艺,
比如“绞缬”,
他们要通过大量的时间以及精力,
让工序反复操作。
才能让布料呈现丰富晕色变化的效果。
而且由于时代的变迁,技艺的失传,
很多色彩都无法还原了。
刘帅团队翻阅古籍,参考古画,
再一遍一遍的尝试,
才有了如千年前的陶俑复活的帷帽仕女。

帷帽仕女 以及 参考陶俑
然后是面料的寻找,
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复原极其困难,
整个团队只能尽可能的寻找。
他们也直言,因为早期服饰资料有限,
这是一个试错的过程,
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他们也一直在改进。
面料难寻,上面的图案更难复制。汉服的纹样多从自然界中事物取材,在提炼、概括后并加以排列组合的基础上加工而成。
而每个朝代又各自有自己的特色,纹样修复极其繁琐。
因为现代的机织图案纹样和古代的手织图腾纹样有一定区别,刘帅团队坚持纯手工制作,虽然费时费力,还是追求尽善尽美。
唐代花綾復原
汉服的纹样花色多样,制作工艺精湛,材料来源广泛。
具有鲜明的特征而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般都寄予着古人对生活美好的寓意。
不单单只是制作出衣服,
整个团队更是追求全貌还原,
首饰,鞋帽巾冠,发型妆容配件等等,
都要一一的复原,几近苛求。
端庄丰腴的妇人,
戴着华丽的头饰,
就像是刚从壁画中走出,
还带着唐代的贵气。
唐昭宗时期贵妇装束 以及 参考壁画
每一处发髻头饰也要精准还原。
古人的妆容,眉眼唇妆都不能遗漏。
发髻示意图 以及 出土实物
每一次上台表演之前,
团队成员都会花大量时间整理发型,
每一缕发丝也不会放过。
从酝酿创意到成衣,经历了无数次修改和反复调整,还要经过织、染、印、捣练、刺绣、制版、剪裁、缝纫等复杂的工序,每一步都不能马虎。
你眼中一件普通的衣物,常常需要十几名团队成员的通力合作,前前后后可能还得花费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
不仅需要可靠的设计功底,更需要对不同历史时期纹饰艺术及审美情趣的深入了解。
这是将文物及妆容复原结合的大胆尝试,将华夏审美表现到极致。
在天天向上的舞台上,
团队成员骄傲地说,
参加展览时,
专家对他们的模特都赞不绝口。
而正是背后无数的汗水付出,
撑起了整个团队的荣耀。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正是凭着苛刻严谨的敬业态度,
中国装束复原团队从默默无闻小工作室,
发展成了汉服界的中流砥柱。
伴随着200多套华服的诞生,
外界的认可也越来越多。
团队的精心制作的汉服,出现在了英国雄狮电视公司的节目中。
汉服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符号的象征,飘扬过海。它也将悠久、深邃的传统古典文化,灿烂的民俗文化,以及东方韵味的审美带向海外
日版节目截图
今年7月份,
中国装束复原团队将汉服带入了大学校园。
新时代的青年与旧时代的服饰,
擦除了不一样的火花,
在西安上演了一出最美毕业季。
身着汉服的大学生
身着华服的男子深情款款的看着心爱之人,
不就是古书中才子佳人的真实写照。
身着汉服的大学生
肤色各异的留学生,
也对这些华服爱不释手。
看着身着汉服却金发碧眼的外国人,
恍然间,梦回长安
整个团队也是想通过汉服带入校园,
将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知晓,

希望不识祖宗衣裳的闹剧,
再也不会发生
也希望当代年轻人,
能够认识到汉服之美。
整个团队通过多年的服饰研究,以及实际制作,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也出版了两本学术画册《中国妆束》和《魏晋衣裳》。
那些在残存在文献壁画中不可触及的模糊模样,也可以在我们眼前栩栩如生
书籍汉晋衣裳
冕 服 华 章 曰 华 
大 国曰夏
《朱子童蒙须知》中记载: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衣冠也是学习一切礼仪的开始。
汉服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的高雅端庄之美,也蕴含着极为深广的文化内涵和民族风尚。
就像中国装束复原团队所说:“服饰史是一部看在眼里、穿在身上的历史,是一面折射社会历史最直观的镜子。”
美不是事物所天生的,而是欣赏者赋予的,再美的事物如果无人欣赏,那也只是一场空谈。
而汉服对于现代社会中,更是属于文化的独特之美。
尽管如今实用价值有所削弱,但其实与和服、韩服一样,更多的是一种民族情感的寄托,是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精髓。
汉服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文化复兴,衣着先行。在坚持汉服创作的过程中,中国装束复原团队也开始着手尝试复原古代乐舞,以及其他传统技艺。
就像团队创始人刘帅所说,“服饰、音乐、舞蹈,乃至茶艺、花艺等,都是历朝历代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串联成一个整体。我们希望继续复原之路,更多地向人们展示传统文化的精粹。”
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汉服爱好者出现,也有更多将现代设计与传统审美结合的改良型汉服出现。
青年演员徐娇便是忠实的汉服爱好者,更是身体力行宣扬着传统古典文化。
徐娇在节目中身着汉服
司马也希望有一天,存在于影视、戏剧、古籍、壁画中音偶容难辨的样貌,可以清晰的出现在我们身边。
也希望有更多人的去尝试了解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一面,辩证的看待它,它不是旧时代留下的糟粕,而是我们先祖在几千年历史中给我们存留下来的瑰宝。
电影绣春刀中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
都说对过去视而不见的人,

对未来也是盲目的。
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
已经被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但还有人试图在将其打捞
参考资料
图片来源于:微博 装束复原 、帅寅帅- 、桑纈 、
《汉服的审美意蕴与创新设计》赵琛 2016.12
《汉服之“美”的建构实践与再生产》 周星 2012.3
《基于亚文化视角的青年“汉服文化”透视 》 李春丽 朱 峰 崔佩红 2015.1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中国装束复原团队:十年匠心,再现罗衣飘飘的时代》上观
<< 微信改版,设置星标不迷路 
内容合作微信:youshuguang1
商务广告投放微信:ysg-AD
电商合作微信:ysg-AD(添加时请注明电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