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司马推送的第 914 个与众不同的人
有一道关卡,几乎没有人能幸免。无论年轻还是老年,无论富人还是穷人。它不管你是母亲或丈夫或女儿,或你有个孩子。它不管这些,它只管自己。
这就是癌症。
从4000年前到2018年,人类仍然没有越过这座大山。但我们永远越不过这座山吗?
有一部纪录片站出来说:不。
近日,李咏、金庸、邹文怀……
一颗接一颗明星陨落。
生死大事再次在茶余饭后被挂上心头。
打着“科普文”名号的谣言们,
已经又在朋友圈又狂欢了一轮。
图片来源:微博某“科普”号
往前数十年的阿桑、罗京,近几年的姚贝娜、臧天朔、单田芳……一个个名字提醒着每个普通人,即便是拥有优渥治疗条件的明星名人,也倒在癌症之前。再次给癌症两个词罩上阴影。
但是等等,得了癌症真的不可治疗吗?
我们真的只能被各种谣言蛊惑,今天吃大蒜海带,明天迷信澳洲神药吗?
谎言之所以存在,因为我们不愿意睁开眼去看看真相。
谈癌色变的恐惧之所以巨大,因为我们缺乏拨开未知迷雾的路径。
而这部评分9.1,由科学家穆克吉原著延申出的重磅纪录片《癌症:众病之皇》——时长6个小时,这个高门槛让看过的人,寥寥可数。
但它就是我们普通人剖开未知的,那把轻快的手术刀。
艾米莉和魏则西:
一个成了吉祥物,一个成了受害人
2017年,《自然》杂志年度十大人物之一,没有颁给某个科学家,而是给了一个小姑娘,年仅13岁艾米莉,颁奖词是——生命的嘉奖。
她活泼可爱,笑容阳光,任何第一眼看到她的人,不会想到8年前,她刚刚被确诊为白血病时,几乎已经完全丧失了活力。
化疗?失败。骨髓移植?机会告吹。
就在这时,影视剧中都不会有的逆转出现了。
如果说癌症,是人类自己杀死自己的“绝症”。那这种新疗法,就是让我们免疫系统中的勇士——T-细胞,自己来救赎自己。
如果说原本T-细胞看不到癌细胞,像是一群瞎子,分不清好的细胞和癌细胞。
科学家通过把一个新基因植入细胞内,迫使T-细胞看到癌细胞,就像把T-细胞的眼罩摘下来一样。
获得“光明”的T-细胞进入艾米莉体内——全球第一个接受这个新疗法的儿童。
一开始感觉很好,回家后一家人还玩起了骑马游戏。
可是到了半夜,事情开始不对了,艾米莉开始发高烧。到达抢救室后,所有人都认为,她会熬不过当晚。
死神逼近了。
为什么免疫细胞转而攻击她自己?
千钧一发之际,医疗团队找到了她体内暴涨的一种免疫蛋白,一种从未让癌症患者使用过的药物恰好可以阻断它。这很冒险,但也是唯一的救命稻草。
奇迹发生了。那一夜过去后,重症室的工作人员说他们从没见过一个病人已经濒临死亡,却好得那么快。
如今,艾米莉已经成为了抗癌的吉祥物。每年,她都会拍摄纪念日照片。
图片来源:北科生命
在她的笑容背后,我们看到了人类对癌症这场仗上的小小胜利。
但同时,也隐藏了这场漫长战役中的无数弯路、冒险、放手一搏。
艾米莉所接受的免疫疗法,
正是人类处在癌症第三次认知革命中的,
一个小小里程碑。
请记住下面这张图。
图源:一席李治中

而这第三个阶段,第一次在中国广为人知,却是因为16年的“青年魏则西之死”事件。
因为莆田系的免疫疗法而死,一时间这个词,进入很多人心目中的黑名单。
也有很多人问科普作者李治中,为什么我有亲朋好友接受了免疫疗法,却没什么效果呢?
有三个残酷的事实,必须被我们正视。
在免疫疗法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放疗: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连医生都会成为牺牲品
很多人可能以为,白血病离我们很远,离儿童更远。
然而在中国,无论男性或女性,白血病都是14岁以前最高发的癌症。
图源:中国癌症报告
而无论中外,无论70年前还是现在,患血癌孩子的痛苦是相似的。
时间回到人类对癌症认知的第一阶段,正是因为不忍心听到那些孩子的痛苦呻吟。现代化疗之父——法伯首次开始了人类用化疗对抗白血病的旅程。
"你为什么不让这些孩子平静地死去?
"你为什么要进行实验?
"结果肯定是徒劳的?
大家都知道化学品治不了癌症。"
在当时,得了癌症,等于宣判死刑。
当他要为患白血病的一个双胞胎弟弟,
注射一种叫氨基蝶呤的药物毒杀癌症时,
质疑的唾沫铺天盖地。
那个年代,癌症被认为核心是细胞的失控增长。而法伯是第一个尝试氨基蝶呤——一种罕见并危险的化合物,让白血细胞缺乏关键营养。
换言之,给“失控”踩一脚刹车。
双胞胎弟弟罗伯特身上很快显现效果,血液恢复正常,失控肿胀的肚子缩小了,胃口回来了。不仅如此,很多和他同期患病的孩子,症状都大大缓解。
双胞胎中的哥哥很多年后回忆,我们都以为痊愈了。
然而,当他们父母、医生和公众充满希望时,几个月后,恶魔重新回来。
这一次更来势汹汹,超越了法伯的药能达到的范围,一个接一个,所有孩子都被疾病压垮。
 罗伯特于4岁生日后没多久离开。
法伯的氨基蝶呤实验,启发了两个年轻人——弗雷和弗赖雷克。
一开始,他们用两种药物组合试验,再到四种。孩子们撑得时间长了一点,然而,复发依旧会来。
更残酷的是,严重的副作用,让不少孩子,竟然在被白血病折磨而死前,先死于流血。
"离开这里!我永远不想再见到你!"在一次短暂的会面中,法伯对这两个生猛的后生怒斥。
“尝试治好三分之一不是更好吗?”
然而法伯说,"我不会为救一个去伤害两个孩子。"
除了化疗外,放疗也是一剂猛药。
高剂量下可能造成烫伤、结疤或失明,有时甚至似乎导致癌症。
早期放疗诊所
医生们自己成为放射中毒的牺牲品,有人失去了他的手,前臂和上唇。很多先锋死于白血病,骨癌和放射引起的其他癌症。
治疗癌症的方法本身,竟然也是非常强大的致癌物质。
面对太过强大的对手,我们选择了更为生猛的反抗手段。
但是依旧有无数医疗工作者,在前赴后继。
靶向:精准一点,再精准一点
杀死那个癌细胞
乳腺癌,是中国被谈论最多的癌症之一。
根据2018年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乳腺癌占据着女性癌症发病率第一的位置。
而在中国乳腺癌治疗的中,仍有一个信念——切除,切得越干净越好。
这和几十年前美国所有乳腺癌医生相信的一样。
动手术前,要签协议,“如果发现是癌症 将当即切除乳房和相应部分”。
手术失败,结论只会是“我们切除得不够,切得太少了。”
持续几十年,这几乎已经成了一种信条。
只是如今,美国变了,接受保乳手术的患者是64%,而中国——仅仅只有5.5%。
美国如今那些没选择切乳的患者都去做了什么?
事情要回到医生费舍尔的发现:乳腺癌并非一种局部疾病,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那么,整个切除乳房——真的是最好的治疗方案吗?
他提出肿块切除术——切除肿瘤保留乳房。
这个想法,让费舍尔成为人类历史上最遭人恨的医生。
同行们说,“切除乳房和保留生命?这还需要选择吗?”
从癌症研究所到医学会议,费舍尔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他说要拿数据说话。根治术和肿块切除术的比较实验结果出来后,震惊了所有人。切除乳房的患者,和仅仅切除肿块的患者,生存率——是一样的。
然而从1985年实验结果发布到今天,我国乳腺癌患者选择切除乳房的比例,仍然高达95%。
再让我们看看芭芭拉,患乳腺癌后,她将肿瘤切除、一轮接一轮的放疗和化疗齐上阵。
肿瘤专家说,“好,我们要以更强的化疗打击它。”
芭芭拉拒绝了,“我不要做那个,如果我会死,我不希望光头呕吐而死。”
有尊严的死,应该是很多癌症患者共同的心声。
这个时候,机会来了。
芭芭拉治病的时候,正是人类对癌症的认识从第一阶段的“无序生长”,向第二阶段“基因突变”转变的关键时刻。
芭芭拉的切片送到肿瘤学家丹尼斯·史莱门医生——一个煤矿工人的儿子那里。
正是小时候看到身边很多人因肺癌和贫穷而死,给了他向癌症宣战的决心。
几十种新致癌基因被发现,其中一个特别引起史莱门好奇,叫做HER-2.
很快,他们发现在乳腺癌患者那里,有成倍的HER-2.
耗费了两三年,他们他们找到了一种新抗体——赫赛汀。
如果说HER-2是那个枪靶子,赫赛汀就是精准射中靶子的那颗子弹。
在乳腺癌中,
这种抗体叫赫赛汀,
而在白血病中,
就是《我不是药神》里大名鼎鼎的格列卫。
然而当有效的尝试初次面世时,大部分人认为这没有意义。
史莱门大声呼喊,把公司高管挡在走廊里,努力说服,乞求他们出资小规模临床试验。在得到“史莱门的恐吓”这个“雅号”后,终于获得了许可。
而芭芭拉,就是首批乳腺癌晚期患者实验对象中的一个。
芭芭拉脖子上的肿瘤是该研究的试金石,
作为唯一可以看到、感受到的肿瘤,
每周每个人会过来感受一下。
大家会摸一摸,
再兴奋地离开,
“如果你的正在变小,
那我的也是啊。”
和芭芭拉共同治疗的患者们
直到那个令人振奋的信息传来,芭芭拉和丈夫对视一眼,不可置信,“癌细胞真的没有了?”
难怪她那么吃惊。这是人类和癌症治疗历史上的首次——一个致癌基因,被确定并靶向成功。
她说,“癌症是件有趣的事情,因为一旦你有了,它就像一只在你肩上的小猴子。永远不会消失。成为了灵魂的一部分。它改变了你是谁,些许恐惧永远不会消失。”
 她的担忧不无道理,因为靶向治疗,已经出现了抗药性。
这才有了文章一开始艾米莉小姑娘尝试的第三阶段——免疫疗法。
预防:一个藏着真理的冷“笑话”
如果没有患癌,你就不会死于癌症
尽管有无数医学先锋,不断地尝试失败、打破偏见、挑战权威,但是癌症这场仗,我们普通人也不能袖手旁观。
那我们能做些什么?
预期中的靶向治疗革命没有发生,但是另一些努力仍在进行。
越来越多肿瘤界著名的声音,开始呼吁把重点,从昂贵地寻找新药转移到预防癌症。
如果没有患癌,你就不会死于癌症。
这是个我们有时会忽略的简单道理。
我们要学会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
所有变化里,有个最重要的变化,也最出乎人意料——年龄
如今很多人有一种感觉,患癌患者越来越多,实际上是因为人们的平均年龄越来越长。
以往平均年龄60岁时,“癌症”可能没有破土,人已经因为其他原因离世。而年龄的增长,给了癌症破土、生长、破坏的时间。
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如果早做筛查,癌症便能在破土之际便被发现。
乳腺癌检查已经在美国取得巨大成果。
同样因为诸多人努力的结果,
结肠癌筛查较大幅度增加,
同时带来突破的,
还有其他各项癌症。
图源:一席 李治中
可惜在中国,选择去筛查的比例,仍然远远低于研究人员的预期。
研究人员的努力只是一串0,我们意识的提升、行动的转变,才是前面的那个1.
图源:一席 李治中
如果说筛查是在种子阶段发现癌症,那预防就是彻底让这颗种子不要种下。
比如——肺癌。
戒烟、戒烟、戒烟——在电视节目上,医学家贝勒重复了“戒烟”三遍。
他说了一句很黑色幽默的话,劝人戒烟,比我在一生中做的任何事,都对癌症死亡率有更极大的影响。
这是人类掌握到的最强有力的证据——吸烟和肺癌的重要关联。
以下这张肺癌患病率持续下降的图表,只跟一件事有关——反烟草运动。
同时,肥胖明确和结肠癌、乳腺癌和肾癌的高风险正相关。
随着公共场合的反吸烟条例推广,对烟瘾和烟草经济的持续战争,肥胖会取代烟草,成为可预防的主要癌症病因。
但是,癌症起因的研究,仍然还很初步。
我们不知道大部分主要杀手的病因,我们不知道是什么导致乳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
但即使如此,仅仅是成功遏制吸烟、肥胖和已知的致癌病毒,也会对死亡率产生深远影响。
红色的是我们未知癌症发病原因的领域 其余区域为:吸烟、肥胖、日光、石棉、病毒、辐射
当然,还有令人振奋的宫颈癌疫苗和肝癌疫苗。
还有未来可期的基因技术。
根据2018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报告,
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
每分钟光是中国,
就有7个人被确诊为癌症。
几乎每个人都认识,
或曾经认识癌症患者。
避无可避的概率,
加之名人离世的情绪催化,
加深了我们对癌症的恐惧,
甚至谈癌色变。
为什么无数科学家前赴后继,癌症却看起来仍然坚不可摧?
一个是时间问题,另一个是我们需要明白一件事,科学家们努力的终极目标,也许并不是“治愈”。
而是将大多数癌症变为可控制的,和我们熟悉人类的慢性疾病类似,褪去“癌症”身上的恐怖色彩。
换言之,我们如何和癌症和平共处,甚至——共同生活。
一个又一个最优秀的头脑,
正在投身于这场战役之中。
并且取得了小小的胜利。
我们也可以拿起“筛查”、“预防”的武器,
参与其中。
别忘了,癌症在演变,
但是,我们也在变。
资料来自:纪录片《癌症:众疾之皇》@水山水山水山 独立翻译
一席:我们是兼职在辟谣,别人是全职在传播伪科学 | 李治中(菠萝)

国家癌症中心:2018年全国最新癌症报告


<< 微信改版,设置星标不迷路 
内容合作微信:youshuguang1
商务广告投放微信:ysg-AD
电商合作微信:ysg-AD(添加时请注明电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