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
野生贩卖馆(ID:khtour)
1 |《对话》:“坏孩子”对话“好孩子”
2000年,有一档访谈节目叫作《对话》,截止目前,是央视播出时间最长的谈话类节目。
这档节目,聚焦在时下热门的人物、事件、话题,通过主持人和专家以及现场观众,进行思想的交锋、思潮的碰撞。
其中一期的节目嘉宾是韩寒,一个当年青年崇拜、长辈反感的“异类”。
节目里,教育专家、学者、老师和同学对韩寒严刑拷打,不到韩寒缴械求饶誓不罢休,看过的人都嗅出了鸿门宴的味道。
节目节选
节目中的几个场景,很值得玩味。
一位绑着麻花辫的30岁大姐问韩寒,“王朔有几十年的生活积淀,经过了上山下乡,他都说他的文思要枯竭了,你只有18岁,你怎么和他相比?”
韩寒淡定回应,“我没有想要和他相比过,那你怎么知道我要枯竭了呢?你今年30岁,但我似乎听出来,你的生活积淀还没有我的厚。”
绑着麻花辫的大姐已落下风,于是发问:“你上网吗?用什么聊天工具?”
在得知韩寒用聊天室聊天后,大姐不屑地说道:“我觉得,用聊天室聊天,说明你还没真正长大,以后用OICQ和ICQ聊天吧,这才是成人的世界。”
韩寒低头笑笑,淡淡回答了一句:“谢了。”
一位大叔,直指大家对韩寒的质疑:“你没上过大学,大学不仅仅是学知识的地方,如果不上大学,就接收不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韩寒回答道,“未必有个大学录取才能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吧?没学生证混进去也不会被治安拘留。”
此时一位司法大学的学生拍案而起,“虽然你很红,但你想进就进,想出就出,把大学当公厕一样,是对学校学校和师长的不尊重,太过分了。”
面对这样的诘问,韩寒沉默不语,主持人见状就问韩寒,“如果现在有一个大学破格录取你,你会去吗?”
韩寒表示不会去,主持人追问为什么,韩寒直言自己“资格不够。”

最后,节目组祭出对韩寒的最后一击。找来当年好学生三人组中,一位叫黄思路的女孩。
除了黄思路,“好学生三人组”里还有刘亦婷和马楠
黄思路是全国十佳少年,身任福州市学联副主席,最后获得奖学金留美学习,是传说中“被人家的孩子”,是当年教育的成功典范。
节目组的本意一览无遗,把青春靓丽的黄思路和一头长发一身黑衣的韩寒,放在同一个台上,黄思路“好学生”和韩寒“坏学生”的形象已然对立,形成鲜明的对比。
随着黄思路的钢琴表演结束,韩寒低头沉默不语,一场母仪天下的清算大会终于落幕。
多年后韩寒说道,这档叫《对话》的节目,差点做成《对骂》。60分钟的节目里,对韩寒的批判无处不在。
节目的剪辑同样耐人寻味,每当韩寒沉默或低头不语,都能恰如其分地剪接在镜头里。
这正中人们的下怀,他们希望将韩寒这样的“叛逆分子”裹上鸡蛋液,粘上面包糠,下锅炸至金黄酥脆控油捞出,如此反复。
在人们心里,早已为他们设定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18年前,韩寒是离经叛道的坏学生,爱唱反调的社会异类,不过是昙花一现,最后泯然众人矣。
18年前,“好学生三人组”的黄思路、刘亦婷、马楠会考上名校,日后在社会上成就一番事业,成为国家的栋梁报效祖国。
2 | “坏孩子”韩寒
18年前的韩寒,如此不受待见,甚至被认为是破坏80后形象的“坏孩子”,都是事出有因。

那会儿的韩寒,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小混混”,他放荡不羁,对好恶不加掩饰,时常发表一些令当时社会轰动的言论。
韩寒认为,“学文学没必要上大学”,高中还没上完,就因为功课太差退了学,但他偏偏有着异于常人的文学才华,16岁写就的《三重门》就赚了50万元的版税。
此后,韩寒踏上文学创作的征程,不断输出文学作品。同样不断输出的,是韩寒的惊人言论。
对于著名文学家巴金和茅盾,韩寒的评论,“巴金、茅盾的文笔一般。”他对李敖表达欣赏,却透着一股狂傲,“天下李敖文章第一,我第二。”
对一个文人来说,文坛就像是吃饭的筷子。但他对当代文坛早以不过眼,对文坛的风气直言不讳。

“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部分前辈们应该认真写点东西,别非黄既暴,其实内心比年轻人还骚动,别凑一起搞些什么东西假装什么坛什么圈的,什么坛到最后也都是祭坛,什么圈到最后也都是花圈。”
在他退学以后,媒体来采访他,试图得到韩寒对没有上大学的一丝遗憾,但韩寒表示不屑,甚至炮轰当代教育。
“我到现在都一直在庆幸自己没去上大学,而且我觉得高考是一定要改革的。我将继续不遗余力的说高考和大学的坏话。
我很早前就说过,现如今的大学像妓女一样,只要有钱,全国所有大学都乖乖排成一排随便你点,想上哪个上哪个,愿意多花点钱甚至可以几个一起上。 ”
关于韩寒批评教育的言论有许多,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全面发展最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全面平庸。”
尽管他才华横溢,是一代青年心中的公知,但他的出言无忌还是得罪了文坛,得罪了教育体制。
充满了矛盾和争议的韩寒,一直是为人乐道的事情,有人调侃,有人警惕,有人崇拜。那会儿还有一个名词,叫作“韩寒现象”。
但他所显现出来的“特立独行”和“放荡不羁”让人忧虑,人们开始担心,韩寒自以为是“高处不胜寒”的高原反应,会不会让在山脚下看他的青年都失去了方向。
中国人有句古话,叫作枪打出头鸟。说话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不能只说假话不说真话,但真话说多了,也会惹人讨厌。
2007年7月8日,韩寒在博客发表文章《艰难的比赛和最烂的央视直播》,嘲讽央视的赛车直播水平。
事后当然遭到了一些针对,但韩寒还是头铁地发表文章回应,题目是《今天起,我封杀央视》。
甚至还有教育专家以及著名作家,撰写文章抨击韩寒,认为他的成名带给社会的是负面影响。

再往韩寒的博客逛一圈就会发现,许多文章都已经销声匿迹,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中国看不起说大话的人。而在我看来大话并无甚,好比古代妇女缠惯了小脚,碰上正常的脚就称‘大脚’;中国人说惯了‘小话’,碰上正常的话,理所当然就叫‘大话’了。敢说大话的人得不到好下场,吓得后人从不说大话变成不说话。”
纵然韩寒天赋异禀,才气四溢,但他在当时人们眼里,更多的是担任了一个让人头疼的角色。
有人说韩寒的行径言谈,是文人一贯以来的自傲,但更多人说他是狂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孩子”。

3 | “好孩子”刘亦婷
2000年的《对话》,节目组为了拯救“误入歧途”的韩寒,特意祭出黄思路来“教育”他。
当年在节目上和韩寒论战的黄思路,是当年“好学生三人组”的一员,除了18年前的黄思路,还有18年前的马楠和18年前的刘亦婷。
18年前的黄思路,是全国优秀学生,成绩优异,就连中学参考书的封面都是她。

18年前的马楠,是优秀的北大学子,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的时候,克林顿演讲时,她在台上对美国人权提出质疑,引起国人欢呼。
18年前的刘亦婷,出版《哈佛女孩刘亦婷》,中国学子的榜样,中国教育的希望。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刘亦婷,江湖代号是“哈佛女孩。”
从国内直接考取世界上最高学术殿堂的刘亦婷,一直被视为当年教育的成功典范,直到现在还备受推崇。
人们还在探寻着教育的成功方法,刘亦婷的父母就出版了哈佛女孩刘亦婷》。风靡全国,被当做当代教育的圣经,创下将近200万册的销售纪录。
书里记录了一些教育方法,比如详细规划孩子的成长时刻,比如多大要学会走路,多大要学会说话,多大开始上学等等。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捏冰考验”,手捏冰块,是为了锻炼意志力。除此以外,每天的作息时间精准到小时,还需要时刻灌输“学习是头等大事”的理念。
除了优秀的学习经历,更为人称道的是,18年前刘亦婷那兼济天下的爱国情怀。
在《哈佛女孩刘亦婷,刘亦婷的一段话引起人们共鸣,写着:“希望中国快点富裕起来”;“我要把我的一生奉献给祖国的经济建设”;“这种使命感,让我每天的努力都有了新的意义。”
18年前的“好学生三人组”,恰好与韩寒形成一个不可调和的对立,一正一反。就像是站在大河的两端,一边是康庄大道,一边是谷底深渊,互不交集。
谁也想不到,18年后是另一番光景。

4 | 18年后,各自一端
18年的时光,疏忽一下就过去了,韩寒跨越多个领域,从一个愤青作家,到冠军赛车手,再到导演,干啥啥牛逼。
时间的阅历,让韩寒变得成熟内敛,也让愤青的底色逐渐褪去,唯一没能褪去的身份是公知。
他关注社会事件,关心慈善公益,国家发生灾难还会赈灾,就是这样的“叛逆分子”,上榜了美国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还被评选为“中国80后十大杰出代表人物”。
韩寒的“敢说”到底算是个毛病,直到现在他还会抨击毒鸡汤,直抒胸臆,抒发见解。但难能可贵的是,他会回溯过去,对一些自己的言论进行反省。
前段时间,韩寒接受采访时说,孩子们不要学他,还是要好好高考,他觉得自己辍学还能混得不错,是那个年代的特例。
韩寒对当年“退学”的反思
18年前,韩寒还是人们眼中不知天高地厚的小混混,被认为是破坏80后形象的罪魁祸首。18年后,韩寒成为了影响一代人的青年作家、冠军车手、导演,以及年青一代最有良心的社会公共知识分子。
18年前,马楠在克林顿访问北大时,曾当面痛斥美国人权,因为这次反驳,成为当时闻名全国的“反美”斗士。18年后,她嫁作美国人妻。
刘亦婷与丈夫
18年前,黄思路还是参考书封面上的姑娘,是全面发展的“千手观音”。18年后,留学哥伦比亚大学,在纽约工作,嫁给外国,如今已经移居美国。
18年前,刘亦婷被誉为“中国教育的希望”,以哈佛少女的名号备受敬仰。18年后,刘亦婷嫁给美国人,移居美国,在美国开设资本公司,专门为富有的华人服务。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回想起当年的“坏孩子”与“好孩子”,再看如今各自的光景,早已出乎人们所料。
当年的“好孩子”,成材后选择移居外国,其实这没有什么好反思的,不过是个人的意愿和选择,但很难说这不是一种遗憾。
回看18年前的那一期《对话》,意气风发又带有一丝懵懂的韩寒,走进录影棚的瞬间,就像一只困兽掉进了一个牢笼。
他怀着所思所想的自由,被成年人用精心准备和编排的问题砸在身上,不断被严刑拷打。不知道他沉默和低头的一刻,有没有过丝毫的屈服,但这只困兽的确在时代上撕开了一个裂口。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