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2018年表现在全球倒数第二,每一季都令中外预测者大失所望。不过分析师和基金经理坚持认为,四季度A股会涨。随着沪指9月26日站上2800点大关,看多阵营的胜算面看上去更大了。
彭博于9月17日-21日汇总23位分析师和基金经理的预测中值显示,2018年四季度末,上证综指目标位在2950点。沪指在最近几天里动能强劲,目标位预示的上涨空间也因此缩窄到5.1%。不过,虽然整体看好市场走势,沪指在四季度也仍有可能经历一些黑暗时刻。22家机构对四季度沪指最低点的预估中值在2600点,比最新收盘低7.4%。
受访机构认为,由于A股成交量、估值等已与历史上的底部特征趋于一致,贸易战冲击开始减弱,政策对冲逐渐显效,A股四季度“超跌反弹”的概率较大,最悲观的时刻开始过去。多数受访者认为,四季度货币政策将进一步改善,最看好包括铁路在内的基建股,反映对政策的预期;由于股市下行空间有限,股权质押风险料也在可控范围之内。
“三季度政策微调对经济的托底作用预计在四季度将有所体现,2000亿商品关税的落地也将缓解市场一直以来悬而未决的恐慌情绪,”国元证券在调查中表示,叠加市场对年底中央会议定调2019年经济政策的预期,“四季度有望迎来风险偏好提升的窗口期。”
9月下旬沪指有些反弹,但是第三季度以来仍跌1.4%,迈向季线四连阴,将创下10年来最长季度连跌。市场原本预期A股三季度会有反弹的希望,此前两个季度也令人大跌眼镜,究其原因,受访者归结于贸易战发展超出预期、去杠杆对实体经济的冲击遭到低估,疫苗丑闻等行业黑天鹅事件频发等等。
第一上海证券分析师叶尚志认为,市场气氛逐步转弱,投资者经历了下调预期的过程。在彭博2017年年底所做的调查中,13家机构给出沪指2018年底目标位中值为3650点,较现在的预测高出24%。
以下是本次股市调查的其他要点:
外资持续净买入
在MSCI纳A的助力之下,2018年前8个月外资通过沪、深股通的净买入达到了2241亿元。随着A股国际化的不断推进,富时罗素据称在9月27日宣布把A股纳入指数体系,MSCI也考虑将纳A因子增加至20%,绝大多数受访机构认为,四季度外资将持续净买入A股,因为估值处于底部区间具有吸引力。
汇丰晋信首席宏观及策略师闵良超指出,在经历供给侧改革和房地产去库存之后,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大幅下降,A股年初以来的回调也使优质公司更具备投资吸引力;另一方面,A股融入全球的进程依然在加快,MSCI未来纳A的权重会越来越高,这些都支持北向资金持续流入A股。
沪伦通等改革推进
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9月中旬表示,伦敦和上海交易所之间的联通机制,正向2018年底前开始运行的目标前进。多数受访机构认为,A股国际化改革将继续推进,沪伦通有望成为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又一个里程碑。
多数机构表示,至少短期内资金对于在A股交易的全球知名或龙头公司会给予溢价;但是调查结果也显示,A股投资者对于沪伦通股票的热情需要时间慢慢升温,初期投资者可能保持观望,因为对这些股票了解不深。
至于投资者一度引颈期盼的CDR,多数机构则表示四季度重启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因为市场弱势之下,重启会分流资金。有些观点认为,如果市场回到3000点之上,人气及流动性恢复,重启的概率才会提高;随着沪伦通持续推动,2019年CDR势必将会重启。
医药、消费股分歧大
市场对于医药、消费板块四季度的看法分歧加大,看好及看坏大消费的机构家数各为七家,而看好及看坏医药股的家数各为三家,多空阵营势均力敌。曾在上半年热到发烫的医药卫生股本季度在沪深300分类指数中表现最差,其次为可选消费股,跌幅皆超过10%,跑输大盘。
本次A股调查的受访机构包括:国都证券、华创证券、浙商证券、中泰证券、国开证券、国元证券、东兴证券、温莎资本、中银国际、万杉资本、汇丰晋信、旭方投资、第一上海、中融基金、祺翔资本、成阳资产管理、民生信托、前海联合、群益证券、富邦投顾、华南永昌投信、光大新鸿基、光银国际、凯基证券。
延伸阅读:民企违约高发融资难,中国央行将目光投向一个冷门业务
针对民企融资困难,违约风险加剧,中国央行和证监会提出的应对措施中,不约而同提到了信用增进服务。市场一度沉寂的相关衍生品,近期重出江湖。
中国日前决定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中国央行称,将运用再贷款提供部分初始资金,由专业机构进行市场化运作,通过出售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担保增信等多种方式,重点支持暂时遇到困难,但有市场、有前景、技术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彭博援引知情人士称,中国央行计划向中债信用增进公司提供100亿元。
10月19日,央行行长易纲已提出,中国将推动通过信用风险缓释为部分发债遇到困难的民营企业提供信用增进服务,带动民营企业整体融资恢复。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同日称,探索运用成熟的信用增进工具,帮助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控股上市公司解决发债难问题。
在四季度信用债违约风险持续发酵的背景下,中国债市冷清已久的衍生品——“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悄然复出。上海清算所披露,过去一个月,中债增信和杭州银行总计发行了四笔CRMW,而这一品种上次公开发行还要追溯到两年前。最新发行的四期产品中,债务标的包括“18太钢MTN001”、“18荣盛SCP005”和“18红狮SCP006”,这些产品的计划创设总额不超过7.85亿元,最后实际发行2.75亿元。详情如下:
CRMW是由债务发行人以外的机构创设,为凭证持有人在发行人发生破产或者违约时提供保护,是目前中国市场上为数不多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之一,凭证的标的债务可以是债券、贷款或其他类似债务。这个工具最初于2010年由银行间市场推出,后在2016年进行过完善,少量试点发行后又陷入沉寂。
中信证券信用研究员吕品看好CRMW的发展前景,他认为早期的CRMW标的,市场没有分歧导致需求不高,“最近推出的债务标的,市场对他们的信用资质是有分歧的,未来风险缓释工具的标的可能就延续这个趋势,从无风险无分歧的主体,下沉至市场看法存在分歧、评级居中等的公司。”
据中国央行的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9月末,中国公司信用类债券存量规模约19.8万亿元。在市场大幅扩容的同时,信用债违约也渐成常态,彭博数据显示,2018年在岸信用债违约规模已突破600亿元,民营企业首当其冲。
从最新创设的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看,太原钢铁是地方国企,荣盛控股和红狮控股均是浙江省的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推出不仅满足了投资人的风险对冲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民企的燃眉之急。
以“18红狮SCP006”为例,认购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的投资人必须同时参与标的债务申购,最终“18红狮SCP006”获得了14家机构的申购,4.96%的发行利率也是该公司2018年以来9次债市融资的第二低水平。
“这个产品对银行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青岛农商银行债券投资经理陈肃在电话采访中表示,“违约高发使得很多债券投资人对民企,甚至全部信用债一刀切,如果能在买入信用债的同时,又买个保险对冲信用风险,对于低风险偏好的机构来说很合算。
东方金诚首席债券分析师苏莉也表示,自信用债打破刚兑以来,商业银行和信用债市场对信用风险分散工具的潜在需求上升,预计这个工具有较大的市场前景。
目前中国1年期国债的收益率不足3%,银行间AAA评级9个月期的同业存单收益率也在3.5%左右,不管是荣盛还是红狮,如果投资人在买入现券的同时也买入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最终的收益应该都会超过国债和同业存单。
不过,陈肃也提醒称,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交易方还比较有限的问题,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债券投资机构都没有参与资格。根据银行间交易商协会的最新披露,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创设机构名单仅有30家,而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交易商也不足100家。
撰文:彭博新闻社编辑:胡心悦
◆ ◆ ◆  ◆ ◆ 
点击你感兴趣的关键词
立即获得关于TA的更多信息!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