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要“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幼儿园老师的困扰
玲玲是一位幼儿园老师,静静是一位6岁孩子的妈妈,我们在一起时很自然地聊起了亲子教育的话题。
玲玲首先给我们讲述了她上课时的一幕:
上课时,有位小朋友童童一直在用铅笔盒敲打桌子,干扰到其他小朋友学习。
我就问孩子们:“你们是不是觉得吵?”
一位小朋友说:“是,下午的饼干不能让童童吃了!”,其他很多孩子也跟着这么说。
这时,另外一位小朋友说:“凭什么不给他饼干吃?饼干就是他的,他应该吃饼干!”
我告诉孩子们:“做错事情、违反规则会受到惩罚。如果长大了触犯了法律,也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孩子们听了之后都没有再说什么。
在那之后,童童没有再敲打桌子,我也并没有惩罚任何孩子。但我并不十分确定,他们是否领会了我的意思。
“罚站区”只罚孩子?
听了这个故事后,静静告诉我们说,她家孩子的幼儿园里有一个罚站区,如果有孩子因为犯了错误被老师罚站,都会自觉地在罚站区罚站5分钟。
她和老公觉得这个方法很好,也在家里设了一个罚站区,当儿子犯错误时也让他去罚站。
“我想了解一下,这个罚站区是只针对孩子的,还是一家三口都有可能会罚站?”我问道。
“目前为止都是罚孩子,有几次他觉得是我们犯了错误让我们去罚站,但是我们没有这么做。”静静回答说。
听到这里,我有些担心孩子会质疑我们处理事情的公平性,并且会误解我们设立罚站区的目的。
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是想教会孩子要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在孩子看来,那不过是父母和老师惩罚他的手段而已。
相信这也是目前困扰很多家长的问题。
“赢得”还是“赢了”?
玲玲和静静面对孩子犯错时的举措让我想起了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一书,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个观点是:我们是要“赢得孩子”还是“赢了孩子”?
不得不说,很多父母做的事情至少看起来都是为了“赢了孩子”。
比如,他们会在孩子做作业时坐在后面一直看着,会让孩子按照他们的要求和节奏做事,会通过吓唬、惩罚等手段迫使孩子“屈服”于自己的命令……
问题在于:你要赢,孩子就会输;你习惯做一个赢家,孩子就习惯做一个输家。
我们又是否希望自己的孩子习惯于把自己当成一个loser呢?
简•尼尔森倡导的“赢得孩子”,就是要让孩子知道他跟父母之间是爱的关系,有任何事都可以向父母提问或求助,并且尊重父母的意见。
想要“赢得孩子”,最有效的方法是同理心倾听
比如,孩子在屋里玩球,不小心打碎了一个妈妈很喜欢的杯子。此时,孩子自己也知道闯祸了,心里很害怕,吓得发抖,随时要哭出来的样子。
这个时候,家长需要如何处理呢?
一. 平静地告诉孩子犯了这个错误的自然后果和家长此时的真实感受。
“妈妈确实挺难过的,因为我很喜欢这个杯子。”向孩子表明杯子打碎了,家长心里很难过、很遗憾,让他知道这个事是有一个后果的。
同时,如果我们为孩子没有被伤到而庆幸的话,也向他表达出来。
“不过,没有伤到人是最重要的。我帮你把这些碎玻璃都收拾好,别扎到你,你要小心。”
因为是碎玻璃,孩子参与收拾可能会发生意外,如果是其他一些可以让孩子安全参与进来的事情,尽量选择让孩子参与进来,共同承担自然后果。
二. 表示出对他此刻感受的理解,可以告诉他父母小时候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和感受。
“妈妈小时候也打碎过东西,打碎东西以后觉得特别害怕。”
让孩子了解,他此刻这种害怕的感受不是只有他自己,而是每个人在经历这种事情时都会出现的感受,那么他就不会认为这种感受是不对的、不好的。
三. 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以及从中学到了什么。
妈妈:“我们从这件事中学会什么呢?”
孩子:“学会了以后要小心一点。”
妈妈:“怎么小心一点呢?”
孩子:“我们可以不在这玩了,可以去没有杯子的地方玩。”
妈妈:“好,还有什么办法吗?”
孩子:“我们不要在屋子里玩球,可以去外面玩。”
智慧的家长,会把孩子的每一次犯错,都变成一个让孩子学习成长的机会。
对于孩子而言,因为犯错后在沟通过程中被家长深深的同理,心理上会有很强的安全感,而这份心理安全感正是我们作为家长需要小心呵护的。
如何避免为了惩罚而惩罚?
《正面管教》中倡导的“同理心倾听”的方法可能对一些父母而言还需要一段学习的过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面对的情况万千不一。
做家长的也经常因为工作生活压力大而无法耐心管教孩子,所以依然免不了采取一些“惩罚”的手段。
那么,如何既能发挥教育、警醒的作用,又不至于对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呢?
首先,要弄清楚孩子进行这些“错误”行为的原因。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很多时候他们做一些不守规矩的事情只是出于“好玩”。
如果我们能同理到孩子,告诉他们换个时间、换个场景这么做是可以被允许的,那么孩子也将很乐于去改正(就像上面打碎杯子的例子)。
● 其次,让孩子懂得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孩子犯了错误后,告诉他们需要承担哪些自然后果,避免为了惩罚而惩罚。
比如,如果孩子随便扔东西弄脏了楼下邻居家的环境,我们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邻居家道歉并把卫生打扫干净,而不是在家里把孩子骂一通,家长自己去邻居家赔礼道歉。
● 再有,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会对家长的处罚表示“不服气”,原因就在于我们对孩子和对自己用了不同的“尺子”。
上面静静家“罚站区”的事就是很好的例子,如果孩子有机会看到父母也在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那么再进行处罚教育时也会更心甘情愿地接受。
● 最后,避免在公共场合责罚孩子。
如果孩子真的有错,完全可以回家再行教育。
在公共场合毫不考虑别人的眼光对孩子进行打骂,会让孩子感觉父母不尊重自己,容易导致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心理安全感受挫,在人群中怯懦。
如果以上计策在你的怒火实在压不住而失效的时候,记得一点:
深呼吸,然后去拥抱你的孩子,等待彼此冷静,互相去倾听。
对,是倾听,不是讲道理。
互动
孩子犯错时,你是怎样做的?
欢迎在留言区大胆表达~
养娃攻略
作者简介:张露,坐标天津,自由撰稿人,同理心教练,擅长通过同理心倾听帮助不同人生阶段人群实现家庭关系、职场发展、自我探索、自我成长等方面的深度倾听和疗愈。
征稿启事
优妈征集原创稿件啦!选题涉及亲子关系类、家庭婚姻、女性情感、社会热点等领域,请添加妈妈网稿姐(mmwgaojie)为好友,将稿件以word文档发送,一经采纳,必奉上优厚稿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