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DSP 大神/知乎
为什么以前人喜欢在桌子上面放一块玻璃?
知友:秋洗月(770+ 赞同)
从技术层面分析,我觉得和对木料处理的技术水平有关系。
不平整的表面写字自然别扭,在「以前」那个时候,木质桌面平均下来是个什么样子呢?
平均水平大致如此吧
木,是软木,多为杨木,极为疏松,铅笔芯一戳一个坑,表面薄薄的清漆和容易脱落的黄色油漆也并不能改变其特质。正常的书写时间久了也会写出坑来。
而且木质遇水后极速朽烂,手指甲可挖坑(当过学生的都知道怎么回事吧)
结构为榫卯结合钉子,使用几个月就会晃动,本身木质又轻,加剧了这种晃动。
表面的漆料严重敷衍,缺乏对木料的前期处理,也缺乏集合层,导致日晒或者磨损后不到以个月就会严重剥落,这种剥落会造成严重的凹凸,剥落后的木料以上问题会成倍加剧。
这样的破玩意,加块玻璃可以解决很多事。
玻璃绝对防水,避免朽烂,玻璃下的绒布隔绝了阳光,减轻日晒。同时玻璃很重,加上柜内放置图书和文件的重力,减小了桌子的晃动。玻璃兼顾的表面杜绝了对漆面的磨损。
现在嘛,醇酸树脂清漆是又便宜又可靠,现在多数木器给你上了一层指甲盖厚度的清漆,淌平晾干之后平整度不输玻璃,同时耐热耐湿防水。坚固得像一层盔甲。
同时坚固廉价的复合木(三合板,层压木,环保木等)开始普及,取代了杨木等软质木料。钢铁塑料产能多的过剩,喜欢的话可以包一层涂漆钢桌面或者硬塑桌面,好看便宜。
这些复合材料多采用螺丝配合更好的强力粘合剂,稳定牢固,重量想轻就轻,想重就重,不再有晃动问题。
也算是工业化给我们生活带来的进步吧,前工业时代我们连日常用品的使用都需要时间去维护,工业化让生活变得容易了,桌子不需要维护了,不需要额外配件去增强就可以达到比原来更好的性能了。
知友:檬大(100+ 赞同)
保护家具是一方面,但只是很少一方面,在我国工业刚起步的时候,各种木材还是很丰富的。也没有人对稀有木料进行炒作。所以大家虽然知道不同木料的好坏,但都是平常性使用,不会特意珍藏。另外实木家具表面都是有清漆或者油性图层的,只要不是风吹雨淋暴晒使用十年一点问题也没有。
其实这种产物出现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玻璃的质密,耐酸碱,平整,硬度高,透明等特点符合工程师的实用心理。所以你会发现这种布置多见于工科出身的领导或理科工程师办公桌。
当然了,在那个「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凡是知识分子都是懂这些特点的。
质密,光滑易清洁,不像木料的纤维多孔物理结构,不会吸附油脂墨液,无论你怎么盘,也不会有中年油腻的感觉,所以沾染污迹容易擦洗。
工作时喝喝茶,中午把老婆给装在铝饭盒里的「爱心便当」拿出来热一下吃个午饭。不用担心污迹难以清洗。
如果粗制大叶的生产线工人一身油污的来汇报工作,也可以随意的把手套帽子放在桌上。之后拿抹布查一下就又光洁明亮了。
耐酸碱,在全民工业化的年代,家里多少都会有些弱酸碱性用品,在玻璃上操作可以非常安心。那时候没有熨衣板,一个大桌面就充当了好多功能。
硬度高,耐磨耐用,耐刻划,在上面写字工作非常的平稳,特别是钢笔时代,卡着丁字尺,拿来绘图更加得心应手。
透明,常用资料数据比如配比表,流程图,组织架构等等,直接压在底下便于随时查看。
在屋子里不单独设置餐厅的时代,退居二线的领导人习惯在客厅用个玻璃茶几,每天早上秘书把早餐放在玻璃台面上,把报纸放在茶几下的案子上,吃完早饭,看看中央有什么新消息。老一代喜欢吧照片放在下面,这样可以避免相框掉落打碎的麻烦。
夹绒布是应该是比较晚的事了,之前一般是棉麻布。多是墨绿色,墨蓝色,总之在办公桌上要深色,作用很简单,防滑避免玻璃滑动,衬底作用一是类似于膝盖滑膜,在坚硬和微硬之间夹个垫层减少磨损。二是吸收玻璃反射的光线,保护眼睛。
那么为什么现在这种情况少了?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有了替代品之后,玻璃的缺点也就明显起来。
质密,刚性强弹性差,导致易碎不能重压,是个不安全因素,想要抗压的话又需要更厚更重的钢化玻璃,价格也高些,非常不便。
没有孔隙结构,致密导致传导温度速度快,冬季伏在上面异常冰冷。夏天的汗水会将和身体接触部位的毛孔盖上,非常难受。
用这种桌面必须要正襟危坐才会避免过多的接触。而木料在这点上则非常好。这个特点和地面选择地板还是地砖是差不多的。
现代人的隐私观念越来越强,桌面上不再会放资料什么的。纯玻璃桌面会让底下的东西一览无余。想脱鞋光脚都不行。
而玻璃的质密特性导致你在桌子这边说话或者干什么,另一边会有反射放大效果,增强声音了响度,让门外也听的清清楚楚。
所以用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当然了,不过鉴于防污的优势多数餐厅酒店还在使用。
戳小程序查看剩下的 390 个回答:为什么以前人喜欢在桌子上面放一块玻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