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万里长江沿线,有著名的“长江三矶”。它们是:湖南岳阳的城陵矶、安徽马鞍山的采石矶和江苏南京的燕子矶。
所谓矶,其实就是水边突出的岩石或者石滩。
比如长江沿岸还有湖北黄冈的赤壁矶、南京西南江边的三山矶等。
长江边上的这些石矶,突兀江中,绝壁凌空,不仅风景雄伟秀丽,而且因为地势险要,扼守大江水道要冲,历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安徽采石矶,是由江北通往长江下游富庶地区的一个便捷通道,自古以来更是历代军事重镇。
元末明初,这里演绎过朱元璋麾下大将常遇春三打采石矶的故事。
再往前追溯,东汉时期,孙权在此屯兵把守。此后的历朝历代,采石矶均为官军戍守的要地。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这里发生了著名的采石之战。
02
公元1140年,金兵大举南侵,各路军队连遭失败。
在顺昌之战中,刘锜率宋军以少胜多,击败了金兀术大军。
接着岳飞又率领岳家军取得郾城大捷,打败了金军的主力,先后收复了郑州、洛阳。
然而就在战场上捷报频传,金兵节节败退,准备北撤的时候,昏庸的宋高宗却在第二年与金朝签订了《绍兴和议》,两国以淮水-陕西大散关为界,南宋割让之前收复的大片国土。
宋高宗接受金国的册封,不仅俯首称臣,还要每年纳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以此换得在东南半壁江山苟且偷生。
更为无耻的是,宋高宗为了接回其父徽宗的遗体,满足金朝的条件,制造冤狱,在临安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主战派将领岳飞。
之后的十多年间,宋金两国似乎安定下来,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这期间,金国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几年后,完颜宗弼(金兀术)去世。
海陵王完颜亮出任右丞相,随后便发动宫延政变,杀死了金熙宗完颜亶,自立为帝。
完颜亮念念不忘消灭南宋,夺取江南繁华富庶之地。
在位期间,他也励精图治,还大力推广汉文化。
完颜亮为了加强对河东、河北及中原地区的统治,先是在燕京大修宫室,从偏远的黑龙江上京迁都到燕京。
接着又加紧修建开封的宫殿,准备进一步向南迁都,直逼东南,准备对南宋的军事进攻。
金朝紧锣密鼓地开始了战争准备:他们大造兵器和战船,并征集了50余万 25岁到50岁的壮丁从军,还征调了50多万匹军马。
03
在此期间,有南宋的使者先后在北方了解到金国备战南侵的消息。
向朝廷报告后,宋高宗却不愿相信,认为金国没有发动战争的借口。
直到专门派去金朝探侦虚实的使臣,证实金军即将南侵的消息后,南宋方面才开始布置两淮地区的守备。
1161年5月,金朝使者来到临安。
原本是来祝贺宋高宗的生日,却无理地提出,要求南宋派大臣去开封,商议割让江淮地区给金朝,双方以长江为界的领土要求。
南宋朝野这才觉察到战争将一触即发,忙不迭地布置兵力防御。
7月,完颜亮刚刚迁都到河南开封。
9月,他便调集60万兵力,分四路大举南侵。
完颜亮亲自率领东路大军,由安徽寿春攻打淮南。
中路从河南蔡州向南攻打荆州、襄阳。西路从陕西凤翔攻打大散关。
还有一路为海路,水军从海上直取南宋都城临安,企图一举灭亡南宋。
在主战派大臣们的坚持下,宋高宗这次没有听取主和派逃跑的主张。
他命令分四路迎敌:以吴璘为四川宣抚使,负责川陕防务;以老将刘锜为淮南、江南、浙西制置使,担负江淮地区抗击金军主力的重任;以成闵为京湖制置使守卫鄂州,与守襄阳的吴拱共同防守长江中游;以李宝为沿海制置使,率120艘海船由海道北进,迎战金朝水军。
04
金军这次进攻的重点是完颜亮亲自率领、直取淮南的东路大军,中路和西路只是配合行动的偏师而已。
负责江淮防务的抗金名将刘锜,此时已经年老体衰。
而且恰逢病重,只能以白粥为餐,不复当年指挥顺昌之战时的威勇。
此前,刘锜担任镇江府御前诸军都统制。
他抱病从镇江渡江进驻扬州,随即派兵北上,进驻淮阴等地防务。
但负责淮西防务的王权却是个畏敌如虎的家伙,他起初逗留在建康,不肯进军。
在刘锜催促下,才与老婆哭别,进驻到长江北岸的和县,便不再前进。
又在刘锜再三命令之下,才进驻到庐州(合肥)。
10月初,当刘锜赶到淮阴清河口指挥所时,金军已经到达了淮河北岸。
这时,由于王权躲缩在后方,淮西等于没有设防,金军由此顺利渡过淮河南下。王权又弃守庐州南逃。
金军迅速推进到滁县,即将兵临长江。
在淮阴的刘锜得知后,也无奈率军退到扬州,至此两淮地区全部失守。
金军南侵势不可挡,很快占领了真州(仪征),怕死鬼王权又从安徽和县逃到长江南岸的采石。
接着扬州也失守了,刘锜先是退守瓜州,后来又退回长江以南的镇江。
金军打到长江边的消息传到临安,南宋京城一片慌乱,宋高宗也想逃到海上去躲避。
危难之际,主战派大臣、宰相陈康伯等人却将眷属接到临安,坚决反对逃跑。
宋高宗这才表示继续抵抗,派出大臣叶义问督视两淮军事,虞允文任参谋军事。
临安
这时远在北方的金军后院起火了,金宗室完颜雍乘机夺取政权,黄河以北地区很快归附新皇帝金世宗。
完颜亮得到知这一消息,不是罢兵北归,去夺回帝位,反而更加对南宋江山志在必得。
他领兵驻扎在和县鸡笼山,决定从采石渡江,继而再攻取建康。
宋代崇文抑武,可是统兵的文官很少懂军事。
叶义问也是个对打仗一窍不通的士大夫,到了前线胡乱指导,留下许多笑柄。
05
三国时期有“书生拜大将”的先例,东吴孙权拜文秘出身的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击败刘备,一战成名。
南宋危亡之际,又有一介书生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那就是前往采石劳军的虞允文。
虞允文,四川仁寿人。
幼时聪慧,七岁能提笔作文。
中年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相当于如今的秘书,任起草诏令之职。
他不仅诗文出色,书法也很有成就,有墨迹传世。
虞允文赶到采石时,接替王权的李显忠还没到。
面对江北的金兵,南宋的败兵却士气全无,他们无精打采地解下马鞍,脱去战袍,胡乱坐在路边。
虞允文的随从见状,劝他回建康去。
可是虞允文见军情紧迫,事关国家命运。
他虽然没有督战的责任,还是毅然选择担负起指挥采石之战的重任。
他随即招集起军中将领们,对大家说:如果敌人过江,你们就是跑掉也没有用,现在前有大江,地利在我,我们应该死中求生。
而且国家养你们这么久,难道就不能为国而战。
在虞允文的动员鼓舞下,将士们决心与金军决一死战。
与此同时,虞允文又组织当地民众进行支援。
此时,江北的40万金军已经磨刀霍霍,完成了进攻前的准备。
完颜亮建起一座高高的指挥台,前一天杀了白马和黑马祭天,还对军士们许愿,率先渡过长江的每人赏一两黄金。
对岸的宋军却只有区区一万八千人,兵力悬殊。
虞允文命令把战船分作五队,一队埋伏主力精兵,停驻在长江中间,准备交战,两队停泊在岸边两侧作为接应,另外两队作为预备队隐藏在山后的港湾里。
完颜亮以为宋军早已败退逃散,长江南岸无兵把守。
金军数百艘战船浩浩荡荡渡江而来,快到岸边才发现宋军已经严阵以待,当地民众观战助威者延绵十几里。
金兵大吃一惊,只得硬着头皮陆续登岸。
虞允文当机立断,命令部将时俊率领步兵出击。
时俊挥舞着双刀,带头冲进敌阵。
将士们士气高涨,拼死冲杀。
骄横的金兵进军以来,还没遭到过强烈抵抗,顿时垮败下来。
江面上的宋军战船,也利用水军灵活的优势,截断金军船队,向金军的大船冲去。
一时间,烟雾和石灰弥漫江面,金军无法抵挡。
许多敌船被撞沉,有的翻覆在江面。
这时,恰好有一批从河南溃散的宋军来到采石。
虞允文将他们作为疑兵,排着队伍摇旗呐喊,敲着鼓从山后绕到江边来。
金兵听到南岸杀声震天,无数旗帜在晃动,以为是宋军援兵赶到,慌忙逃回北岸。
第二天,虞允文又派水军主动进攻长江北岸的杨林渡口,用强弩和霹雳炮攻击金军,焚毁敌船。
完颜亮见采石无懈可击,渡江作战失败,只得退回和县。
接着又率军来到瓜洲,准备从那里渡江攻打镇江。
06
虞允文预料到完颜亮会选择从瓜洲渡江攻打,于是与赶到采石矶的李显忠商议,派兵前去镇江支援。
随后,虞允文赶到镇江探望病中的刘锜,老将刘锜拉着他的手说:“朝廷养兵三十年,大功乃出书生手,我辈愧死矣!”
此时在镇江集结着南宋20万大军。
虞允文让水军船只在江面上飞快地游弋,以震慑金兵。
完颜亮虽然故作镇静,仍然孤注一掷,要金军强渡长江。
但经过采石矶之战,金兵军心已经开始动摇。
完颜亮的部下们意识到渡江绝无胜算,于是在耶律元宜的带领下,在瓜洲缢杀了完颜亮。
12月初,金兵大队北退,向在辽阳登基的金世宗完颜褒归顺。
南宋大军乘机收复了两淮地区。
后来,金世宗派人到南宋议和,宋金战争又暂时偃旗息鼓。
继顺昌之战后,又一场采石大战的胜利挫败了金军主力,挽救了大宋江山。
采石之战作为南宋“中兴十三处战功”之一名载史册。
虞允文,书生拜大将,毅然负起社稷安危之责,而且临机制变,出奇制胜。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本文作者:眠眠,旅加华人,
《男人装》杂志专栏作者,
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知乎历史科技类达人,豆瓣签约作者
著有新书《人类学+:科学的B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