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秘的微博大草原上,总流传着各种各样“民间偏方式”的健身指导视频。
有的看起来稀松平常,有的看起来脑洞惊奇,但它们都有个统一的“别称”,叫作“码了也永远不会做系列”。
图片来源于微博
根据不完全统计,这类健身视频总能引无数肥宅竞“折腰”,但真正实践行动的人数近乎不足7%。
多数人最大限度的努力尝试,就是点下“收藏”键。
“老规矩,码了就是做了。”
这种“纯靠脑补”加之心理安慰的方式,自然让许多人嗤之以鼻,谁也不相信光靠想象、一动不动就能起到健身锻炼的作用。
不过今天,一向能颠覆你三观的我就想给各位在痛苦的健身道路上,再指条明道——躺平健身。

这不是信口胡说,尽管暂时还未有人高调宣布躺平健身成功,但如果你试着拿放大镜去看体坛历史上的许多奇迹,你迟早会相信躺平健身的真实可能。
将高尔夫变成全球化运动,缔造了“老虎王朝”的泰格·伍兹,据他父亲介绍,除了勤勉训练之外,训练完回家还有另一项不为人知的练习——
躺在床上闭着眼睛,“他告诉我说,他这是在脑袋里练习那些比赛中需要的击球。”
在大型巡回赛夺魁纪录上,伍兹唯一未能超越的高尔夫球界另一传奇,杰克·尼克劳斯,同样精通此道。他在《打好高尔夫》一书中自述,每次击球之前,都会在脑袋里播放自己击球的影片,想象球如何飞出,飞出的路径、曲线,甚至落地动作。
与此同时,也真的有科学家不断地研究,想要知道,光靠脑子,是否就可以健身。
结论令人欣喜——答案是,可以的。
当然,这一切不是没有前提的,比如,你首先需要一个好脑子。
躺平也能健身
你需要一个好脑子
撰文 | 格外有用专栏
来源 | 《神经的逻辑:谜样的人类行为和解谜的人脑机制
 1. 
连体育界都承认的虚拟健身
说来微妙,较早正视虚拟健身这件事的,不是懒虫,而是最勤勉的竞技体育界。
他们想的不是舒舒服服躺着就破了纪录,而是哪怕受伤也不要耽误训练。
来看看英国标枪运动员斯蒂夫· 巴克利(Steve Backley)的例子。
巴克利在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夺得铜牌,三年半后的1996年,就在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幕前几个月,他不慎扭伤了脚踝。他不能行走,需要拄着拐杖度过六个星期,而且无法训练—至少无法做身体上的训练。
巴克利一心想到亚特兰大竞技,于是在心里开始了艰苦的训练。
他把拐杖靠到墙边,自己坐进一张椅子闭起双眼,然后想象一支标枪在手,五根手指在冷冷的枪身上合握。他想象自己采用完美的投射姿势,掷出的一瞬肌肉紧缩,将标枪投出一条高高的弧线。他望着标枪划过天空,飞到最高点时犹如一根银针,接着它在重力的牵引下疾速俯冲,最后一头扎进地里。
在想象中投掷了上千次后,巴克利的脚伤复原了,他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准备工作完全没有落下,他的每一次投掷都和受伤前一样优秀。最后他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夺得了银牌。
这是斯滕伯格医生在《神经的逻辑》中记述的一段故事。
类似的例子想必你也听过一些,篮球、高尔夫球、赛艇、滑冰等等项目的运动员在一次次讲述类似的经历。这种想象中的训练被叫作心理演练”(mental rehearsal)
 2. 
用想象模拟行动可以很精确
为什么心理演练可以提高真实的运动表现?
首先我们发现,想象和真实行动之间具有惊人的同步性:
试想一下 :你正舒舒服服地坐在长沙发上看电视,忽然决定到冰箱里去拿点吃的。从沙发走到冰箱,需要多少时间?
想象自己站起身子,走出起居室,经过那只打瞌睡的猫,绕过厨房工作台,终于打开冰箱,看到了里面吃剩的那碗香辣肉酱。在你心中,这一趟冰箱之旅用了多长时间?
当你想象这样一次行程,你就是在用心理意象模拟自己走向冰箱的过程。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这种模拟是相当精准的。有实验比较了人们在两点之间行走的时间和他们想象自己在两点之间行走的时间。
一次次实验表明,想象的行走和实际的行走,耗费的时间几乎完全一样。对于较短的行程,其间的误差不到一秒钟。
而且这个紧密的关联不仅限于行走,也出现在对任何动作的想象之中。比如,在想象中画一个三角形,和实际画一个三角形的时间也是相等的。
这种同步性不是巧合。2005年,美国就有神经病学家发现,脑内模拟一个行动——比如按按钮——时,和真正去按按钮,大脑的运动皮层功能表现几乎没有分别。
这表示真实运动和想象运动有着共同的神经机制。
 3. 
想象真的可以增强肌肉力量
2006年,法国的神经科学家更是通过群体的对照实验发现,让一组被试纹丝不动,只想象自己指认一些卡片后,再让他们真正去指卡片,速度会明显提高,好像真实练习过一样——想象训练的效果不只发生在专业运动员身上。
该实验将40名志愿者分成三组,第一组按照指示练习手臂动作直至迅速精确指出卡片,第二组只能想象自己运动手臂,第三组对照组,只需用目光练习从一个数字移到下一个数字。练习前后的对比显示,第二组的进步几乎与第一组一样明显,对照组则无任何进步。
更进一步说,心理演练在提高整体运动表现的同时,也在实际地增强肌肉的力量。
2004年,克里夫兰医院的岳光辉博士招募被试参与一项为期12周的对照实验,仅凭想象锻炼他们的手肘和小拇指肌肉,结果是:
“手肘的肌肉收缩力增加了13.5%,小拇指的收缩力增加了35%。相比之下,在同一段时间内进行实际锻炼的被试,肌肉力量增强了约50%。而在想象与实际中都没有锻炼的被试则毫无进步。”
效果虽然不及实际锻炼,但也相当可观了。
说到底,是脑在指挥我们的身体。
身体训练,最终是让脑这个指挥部形成更精准的控制,让肌肉在神经的刺激下得到锻炼。所谓肌肉记忆,其实还是脑的记忆。
而心理演练,同样会锻炼相应的脑功能区,也会让脑指挥神经刺激肌肉,达到一定程度的锻炼肌肉的效果。
时谚云“脑补强身”,诚不我欺。
不过想象除了效果会打些折扣,不及实际执行更重要的一点是:反馈
真实投篮,我们会知道怎样投中了,就记住这种感觉;怎样投不中,就忘掉这种感觉。如果一个人还没有通过实际训练获得成竹在胸的精准运动感觉,光凭想象是获得不了的。
这么看,内心演练适合巩固已经掌握的运动能力,而想要学习或提升运动技巧,不能单靠想象——
所以可以团购个健身体验套餐,去个一两次了解一下,剩下的或许可以躺在家里的床上低碳完成。
 4. 
但脑补强身不是万能的
如果脑补可以帮身体受伤的运动员复健甚至保持训练,帮缺乏实训条件的人提升身体技能,那可不可以帮中风患者恢复?
要看运气。
来源 | 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
在运动伤害中,受伤的是肌肉、肌腱或者韧带。那完全是肌肉骨骼的问题,脑则完全不受影响。因此,心理意象才能够畅通无碍地发挥它的恢复功能。
如果中风并没有破坏脑中的某些功能组织,那么患者或许还可以借助运动意象,达到那几个小型研究所宣称的效果。
……要是脑内的运动区域已经全部死亡,那么心理意象是无法将它激活的。
看来要爱护身体,要先从护脑子做起。
果然,多读书还是有好处的
其实除了这些,人脑还有很多“平凡的奇迹”,神经也比你想象得更加神奇,比如——

为什么自己不能把自己挠痒?
为什么哈欠会传染?
为什么走着神想事情也能走路开车不会撞树?
(为什么慧贵妃会觉得自己是见到了阿箬的鬼?怎么知道曹操到底是不是梦中杀人?……)
好奇这些问题,就来学一点“神经的逻辑”,享受自己“亲脑”想出来的答案吧。
本文引文和实验转述来自斯滕伯格《神经的逻辑:谜样的人类行为和解谜的人脑机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第3章。
专栏:格外有用(beyond weird)
这是理想国编辑室“知新馆”的专栏。我们不断遇到一些知识、信息,迫切想和你分享。它们很有用,能帮你开阔思路,更加自如地应对现代生活,甚至方便你养生致富;它们似乎又有些超出常理,听起来有点怪,但绝对不是瞎掰,背后都有科学依据。希望这个专栏既给你惊喜,又让你满意。
更多专栏文章

温馨提示:
躺平健身时,切忌睡着。
以及,(划重点)燃烧卡路里是另外一回事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商业合作或投稿:[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