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起因是这样的。
上个礼拜钢琴课出门前(没错,又是钢琴课),我看走眼了忘带了一本大壮正在练的琴谱。到老师家才发现,其实也没啥恶果,老师也有那本书,就用了老师的弹了。
但是对于俩娃来说,这个小得不能再小的插曲显然给原本枯燥无味的钢琴课带来了一丝波澜。
这个礼拜上课出门前,我专门查了个清清楚楚保证他们练的琴谱都装包里了。到了老师那儿一掏书,不对啊,怎么只有这个礼拜布置的那几本,其他的那些(还有额外好几本轮着弹的)怎么都没有?
我一边跟老师对不起,一边怀疑是书包穿了个洞还是自己脑袋穿了个洞。然后就听讲大壮一边忍着笑一边慢慢悠悠说”哦,可能是在钢琴凳里。”
我这心里小火苗蹭地就着了:学琴的这几年,向来都是本星期不在练的谱子不用从书包里拿出来。这礼拜突然被拿出来还塞琴凳里,肯定是故!意!的!我这一脸的惊讶和无辜外加给老师的道歉,这俩孩子肯定看着心里乐开了花儿。
不行,这事得在被他们发展成每周娱乐项目前赶快控制下去。咋办呢?
批评?
说实话这种事也不是啥原则问题,而且把琴谱放琴凳里也不能说是犯啥错误。最多是钻我个空子。没啥好批评的。
找罪魁祸首?
俩人肯定不会承认他们的小猫腻,而且一旦我跟他们开始了警察抓贼的游戏,肯定正中他们下怀,以后每礼拜给我换个地方藏琴谱,我可没空天天玩寻宝。
不管?等他们无聊了就自然停手?
这要停手不知道得等几个星期呢,而且也不能那之前每礼拜都缺谱子吧。
想到对付倔小孩有一招就是让小朋友参与到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中来,把“我要解决你的问题” 变成“请你帮忙解决我的问题”。
于是,晚饭时候,我说:“最近妈妈有个问题,想请你们俩帮我想想办法解决一下。”
俩人蹭地一下面带笑容竖起耳朵(平时妈妈犯个错啦,拧不开个瓶盖啦,记错时间啦,这种事总是能让他俩无比兴奋,好像突然把他们从小孩的身份里解脱出来一样),“什么?什么问题?”
我:“过去这两次钢琴课,咱们总是没带齐琴谱。第一次是我的问题,我没看仔细。但是这礼拜我认真收了琴谱,可还是没带全。” 
说到这里,小美第一反应就是:"不是我藏的!是大壮藏的!“,大壮虽然不说话,但是眼睛里那一闪一闪小星星,那嘴角压不住的笑。
我假装不知道是谁干的,也不感兴趣找出来是谁干的。继续说:“所以现在的问题是,怎么能保证以后每次都把琴谱带全。以前咱们是不练的谱子都留在书包里,这是一个方法。或者呢,你俩比我眼力好,肯定找书比我厉害,也可以每次上课前你们负责把书都收全。再就是你俩有其他啥好办法随便提,妈妈很欢迎。“
听完,大壮看起来在很努力地想了想,然后说 "哦,那还是老方法吧,把不弹的留在书包里 ”。
这从他自己嘴里出来的结论,比我逼着他们保证不再藏琴谱有效多了吧。
马后炮总结:
如何把“我要解决你的问题” 
变成“请你帮忙解决我的问题”
I. 描述问题时尽量不要代入小朋友。不把他们假设成麻烦制造者,只当旁观者。
II. 着重点为解决问题,不是追究过错。
III. 家长从“要求你改”的强权者,变身“我需要帮忙”的合作者。
IV. 把小朋友和家长关系变成共同解决问题的队友,而不是问题制造者和问题解决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