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当初是什么初衷,让你留在了现在生活的城市吗?
或许是因为毕业后,怀揣梦想来到北上广打拼;或许是抱着对安稳日子的期许,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又或许是因为一段感情,奔赴对方所在的城市。
还有这样一群“不走寻常路”的人,他们选择了云南这座城市,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他们深知,在哪里生活,将决定你会过上什么样的人生。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因为和云南相遇,他们重新书写了自己的人生维度。他们倔强、自由、包容,内心充盈,甚至有些天真,他们共同塑造了这片富庶土地上生机勃勃的创造力。我们把这些新云南人身上自带的气质称为“云南范儿”。
首届古滇生活节于10月1日-10月3日在七彩云南·古滇名城举行,将古滇之地幻化多彩Stage多元文化一一呈现。其中,《三联生活周刊》携手古滇名城,共同举办的“《三联生活周刊》云南范儿分享坊”,被称为是系列活动中,最具文化营养的一场。
<< 左右滑动查看 >>
首次来到云南的“LIFE+演讲·云南古滇专场”,自然要入乡随俗,整个舞台的布置诗意而浪漫,在一片芦苇荡中,点点灯光如同飞舞的萤火虫。应邀而来的历史学者余戈、英国厨师大米、著名作家马原、生活家杨一玻、侯佳欣夫妇,动情讲述着深邃厚重的云南的历史,七彩缤纷的云南生活。在轻松的氛围下,大家席地而坐,静静聆听。
军事作家余戈
与 云 南 的 两 段 缘 分
第一次看到昆明,是余戈小学刚刚毕业,在一架苏式安-24飞机的舷窗,他看到了一片苍翠和猩红交织的土地,那和老家的黄土高坡那么的不同。
他跟随从军的父亲,在当时还是军事机密的F基地,一呆就是三年。因为在军营中的耳濡目染,余戈成为了解放军出版社的一名编辑,关注和研究抗战史是他个人的业余爱好。
2004年,已经人到中年的余戈,到云南的松山采访,特意接待他的老村长十分激动,酒过三巡,在干掉满满一玻璃杯的白酒后,直挺挺地向后倒去。
回到北京,这个晚上的情景在他的脑子里不断萦绕,要为松山战役写一本书的念头也就萌生了。
为了所写的一切战斗和军事活动细节都能“落地”,余戈拿着大比例尺的军用地图走遍了滇西的山山水水,熟悉战场所在的几乎每一个村寨昨天和今天的名称。
这件事情,余戈一口气就干了十三年,最终写作完成了“滇西抗战三部曲”。
古人云“五十而知天命”,今年刚好五十的余戈已经在打算在滇西择居养老,准备在历史的发生地把研究事业进行到底。
不止滇西战史,云南还有着以青铜文化为代表的千年古滇文化,在中国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历史与现代完美交融,让一座城市有了生命力,吸引着无数像余戈一样钟爱云南历史和政治的学者。
英国厨师大米
舌 尖 上 的 云 南
大米(Jamie)出生在英格兰,一岁的时候就随父母移居到香港,在香港生活了十八年,由此培养起了对中国文化和美食的喜爱。
大米在中国的厨艺生涯是从“摆摊”开始的。这个老外,穿着军大衣,留着络腮胡,蹬着一辆三轮车,挂着“大米厨房”的牌子,绕着鼓楼,走街串巷,一路用中文吆喝着自己做的中东小吃“鹰嘴豆酱配皮塔口袋饼”。 
<< 左右滑动查看 >>
2014年底,因为主持一档CCTV的美食节目,大米来到了云南。他的任务是:寻找云南本地的特色菜,学习传统食谱的同时也进行改良。
3个月内,大米在云南经历了许多人生初体验,第一次在鹤庆学习制作“吹猪肝”,第一次骑着骡子到大理的山里寻找咖啡豆……
因为这样一次奇妙的缘分,大米紧密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感受到了云南人的魅力。围绕着美食的话题,从道观里的素食理念,到散养山羊的牧民生活,他深入了解到了云南的生活方式。
许多国人,乃至各国友人,爱上云南,都是因为那一抹难以忘怀的云南味道。云南有全世界最具多样性的食材,这里的美食质朴简单,所有的生活哲理,就隐藏在一块块大理鹤庆秘制的吹肝里,就在一罐罐巍山殷记的咸菜里。
著名作家马原
在 云 南 建 书 院
2008年,作家马原遭遇到了人生最大的变故。一场疑似肺癌的大病,改变了他生命的方向。也是在这一年,马原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放弃医院的治疗,去建一座属于自己的书院。
马原最终选定了云南西双版纳普洱茶的产地南糯山,那座大山上除了茶,就是原始森林,家中的海拔1600米。
他用自己的全部积蓄,甚至卖掉了上海的住房,自己做设计、自己做监理。几千车的建筑原材料,从山下拉到山上,经过6年的时间,书院终于建成了。
九栋红砖结构的房子,有圆的、方的、六角形,每天夜里,泉水流到池塘里叮咚悦耳,夜来香的味道弥漫在整个院子里。
马原给这个家取了个好听的名字“九路马堡”,这里是他的福地。
从上山之后,马原完成了3部长篇、3部童话写作,连历时十几年的《唐·宫》,都是在九路马堡最终修订完成的。
经过好茶、好水土的滋养,让马原的身体发生了连医疗专家都惊叹的变化。云南是马原的福地,这里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和全新的生活。九路马堡则是马原对云南的敬意与叩拜。
天道自然,人与自然的融合古往今来被视为最高境界。这也是中国的书院多以大山为基,隐于苍翠山林的原故。正因如此,好山好水好风光的云南成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归隐之地。
旅居者杨一玻夫妇 
奔走在云南与世界之间
住在云南,并不一定就是逃离。“60后”的杨一玻夫妇用他们在北京和云南两地的旅居生活,证明了工作打拼和高质量生活是可以并存的。
杨一玻的父亲在20多岁的时候,曾和朋友从武汉徒步走去了云南,杨一玻也想延续这样的传统。于是,他坐火车到贵阳,然后顺着公路往云南走,最多的时候,脚上走出过40多个水泡。
走了28天,杨一玻终于进了昆明城。没想到,自此他与昆明的牵牵扯扯就是20多年。
杨一玻最初在昆明每个月只挣300元人民币,而他从美资企业辞职前,月薪是700美元。巨大的反差并没有造成恐慌和失落。
杨一玻后来从旅行社辞职自己做生意,他留意到在云南闲待着的外国人很多,就跟一个加拿大人合作编了一个全英文的昆明吃喝玩乐指南,搜罗昆明酒吧和餐馆的信息做成小册子,免费在外国人圈子里发放。他还参与了《华夏人文地理》早期的出版。
杨一玻夫妇作为众多云南的“外来客”之一,云南的旅居生活,并没有让他们在事业上停止进取,反而变得更加心态豁达,显得比同龄人更年轻。
余戈、大米、马原、杨一玻夫妇……他们就是“云南范儿”,也是无数新云南人的缩影。王小波说:“一辈子很长,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
七彩云南·古滇名城实景拍摄图
世界向左,云南向右。在云南,我们总能投入到色彩安澜的生活中,总能与有趣的人相遇,一起成为有趣的人。他们就像这红土地上的各色鲜花,在阳光下肆意生长,无拘无束,展现出生命应该有的样子。那是热爱、是信仰、是独立的自由、也是坚定中的温柔。
有幸的是,在这个全球化不断演进的时代,云南还顽强地保持着不同。那是四季适宜的温度、好吃的食物,是随心所欲的一段时光,是板块碰撞与大地褶皱赋予的一切美好。上帝爱云南,给了她温润的气候、绝美的风景、丰富的物产,还有着千年古滇历史、多民族共生格局,以及灿烂多元的地域文化。最重要的是,这种“自在、自足、自由”的云南范儿,让人们能够真正慢下来,体味生命的本真,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七彩云南·古滇名城将各种美好生活的元素聚合在了一起,与滇池为伴,重归自然;走入古滇博物院,感受历史悠久的古滇王国灿烂文明;也可以在主题乐园中,找到儿时的快乐时光。古滇名城是红土地上的乌托邦,让你拥有“云南范儿”,成为“云南范儿”。
这一刻,才会发现,你选择的不是云南这座城市,而是生命本来的样子。
(图片来自古滇名城)
策划:三联.CREATIVE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多多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