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有一阵子了,
小朋友回归作业的同时,爸妈们也在身陷河东狮吼的边缘?不想吼,倒不是因为顾虑形象问题,更主要的是因为:吼了也没有用
妈妈常问问题:
“四岁小朋友,一年前见到的雪糕店招牌现在还认得,为什么ABC教了几十遍都记不住?”
“小朋友挺聪明的,轻轻松松就拿高分,但是一遇到难题很快就放弃了,怎么办?”
“不会不懂的话,为什么不问呢?”
“小朋友无心学习,就是懒得记单词,怎么办?”
“辅导小朋友做作业,人家想都懒得想,什么题都直接说不知道,怎么办?”
如何做到在辅导功课的时候心平气和,如何让小朋友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如何把家长和小朋友的对立关系变成队友关系。在这里,对于做爸爸妈妈的(没错,需要改变的是大人),咱们聊聊需要注意的三个方面:
视觉角度
教育契机
  学习动力
视觉角度
俯视 vs 仰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数数。
在书店,在宜家,经常看到有爸爸妈妈让小朋友对着书里的内容或者用一家小算盘练数数,这种随时随地练数数的经历估计家家都有,然后小朋友是怎么数的呢?这个状态不陌生吧?
一次还好,
两次
三次
每次都这么混乱着的,
于是爸妈就崩溃了。“怎么这么简单的都不会?”
但是冷静下来想想,之所以大人觉得“这么简单”,是因为咱们是以俯视的角度在看这个知识点。拿数学举例,抛开高中的知识都还给老师的那部分不说,小学毕业的水平咱们至少还能保持吧。三十多岁的人,明着暗着数了二十多年的数之后,这个操作早就不需要动脑了,自然不记得当初学数数是个多么漫长和艰难的过程。
漫长和艰难这俩词不是瞎说的,认知发展学实验证明,小朋友需要六个月才能学会分辨一个东西和多个东西,再有六个月来区分一个和两个,继续六个月区分一个,两个,和三个东西。这就一年半了。这一年半之后小朋友才算是有了学数数的最基本的根基,但是数数这个看似简单的能力,其实包括了:
1.  背数(会把1,2,3,4,5….10按顺序背出来,不用理解,跟背ABCD字母一样。)
2.   知道一对一原则 (指一个东西,数一个数;不能空指了一个但是不数;也不能指一个说出来两个数)
3.  数的时候不能数重了,也不能数落了,保证每个都数到
4.   数出来的最后一个数字,代表着数的总和。
对这四个概念一无所知的小朋友,看大人数数,自然是仰视的角度,一头雾水不知道大人在干嘛。要反复看很多很多遍,被耐心指正过很多很多遍,半年一年后,才能慢慢总结掌握到这四个知识点。不容易吧?
这还只是最最最简单的数数,其实这种学习认知过程,可以扩展到所有数学概念,多位数加减法怎么借位,分数怎么约分,听写的某个字是哪个偏旁,某个单词为什么这么拼写,某个名词的复数为什么这样写,写作的分段如何分……这些对于小朋友来说,都是个从仰视的角度需要慢慢学习理解的一个过程,不是说老师家长俯视着,倒给小朋友,人家就能立马接受的。如果小朋友觉得不简单,那就是还有垫脚石知识要理解要去学,爸爸妈妈如果想帮忙的话,蹲下来帮着扶扶垫脚石才是正解。
所以家长在恼怒“怎么这么简单的都不会?”的时候,应该脑袋里给自己敲个小警钟。
这个“简单”是谁认为的简单?
教育契机
之前简单在中美教学体系大碰撞 | 低龄数学教育,我们能做些什么?中介绍过teachable moment(教育契机)。这种契机一般都是非计划的,小朋友身处某个情景突然自发的对一个话题感兴趣。如果家长能抓住这种契机,利用当时的环境和随身的物品向小朋友解释他/她感兴趣的这个概念,或者稍微引申一下,小朋友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会容易很多,而且理解得特别深刻。
对于小朋友来说,特别是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小朋友,寓教于乐抓住教育契机,比坐桌边上好好学,做练习题,送补习班有效得多。而且,数学的最根本意义不就是“通过对数的运用,让生活变大更轻松容易点”么,这些寓教于乐才更真实的体现了这一点。
为什么这种情况下理解能力强学习效果好呢?因为学习新知识有两个必要的条件:
条件一:容量大
小朋友在当时有足够的短期记忆(short term memory)和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去处理新的信息和内容,而这两个能力的容量是非常有限的,如果脑子里在想在担心其他事,这个容量就会被其他事占据,而没有足够的容量去理解新知识。所以如果小朋友心情不好(刚刚被批评过,学校发生了不开心的事,因为家长的情绪和态度担心),这个容量被想其他事占据了,自然很难专注到学习和理解知识上。
条件二:能放松
处于足够放松的状态,思维可以发散到把新知识和储存在长期 记忆中的旧知识联系结合起来。如果精神紧张,耳边不停的家长唠叨和纠错,小朋友的思维很难放松发散到当时情景之外的内容,就很难把新知识跟已掌握的旧知识融会贯通地理解。
道理好听,可是执行起来麻烦来了。特别是对于全天上学的小朋友,哪儿来那么多自由时间会蹦出来非计划的教育契机啊?所以咱们这里针对学龄小朋友,来讲讲怎么人为创造一些契机。
创造契机
神聊:上学放学路上,饭桌上,睡觉前
无论是坐校巴,开车,还是走路去上学,家长和小朋友多多少少都有个5-10分钟的时间在一起走路等车坐车。这十分钟干嘛呢?要想利用一下,背单词背数学公式这种亲子关系杀手还是不要了,海阔天空的神聊比较好玩。但是神聊不等于瞎聊。可以把数学应用题,段落写作给聊进去。比如,
数学:编估算题:猜猜这棵树上有多少片叶子?猜猜那根电线杆有多高?算算哥哥妹妹五年后的年龄,猜猜从家门口走到车站要多少步,聊聊门牌号的规律。
语文:玩编故事接龙,玩单词拼写接龙。
科学:认认路边的花花草草,天气的预测,脚边的虫子,天上飞的飞机,路上跑的汽车。
社会科学:聊聊想买的东西,家里的花销,商店的营销策略,不同工作的人都是干什么的,
类似的话题,饭桌上也一样可以聊:
各种蔬菜水果肉类的营养价值,维生素类别,卡路里计算
- 各国各地不同的饮食习惯
- 营养学植物学烹饪中发生的化学反应
- 各种新闻新奇事
说白了就是在没有紧迫感的时间段,趁小朋友头脑放松,压力小,思维发散灵活的时候学。
如何安排写作业时间
上学的日子,即使能创造这种教育契机的机会不多,也可以相应地把做作业的时间调整到这种相对放松的状态。比如:
- 不要一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先聊聊学校的事,小朋友有什么高兴不高兴的可以先倒出来。(家长主要是倾听,别急着评论和给意见,否则很容易压力更大)
- 先吃点零食啥的填点肚子,饿的时候脑袋也不转
- 写作业的地方(厅里还是房间里),姿势(坐不坐直),环境(放不放音乐)这种事,可以让小朋友自己决定哪种最舒服。除非明显影响学习效率了,否则家长不要把自己觉得最佳的环境强加到小朋友身上。每个人的学习方式偏好不同,这点以后专门写一篇细细讲。
- 小朋友做作业家长不要在边上盯着当直升机,无形中压力就好大。要是小朋友需要帮忙,让他们主动去请家长帮忙。这样小朋友既有放松的坏境自己想,也有动力自己解决问题。
- 家长讲了一遍还不明白,那或者是讲的方法没对上小朋友的思路,或者是小朋友不处于接收的状态。千万不要重复再讲一遍。或者换个方法/角度去讲解,或者先休息一下,或者跳过这题,过一会儿再回头讲。
- 做完作业之后,安排个小朋友喜欢的活动, 最简单的让他们自己瞎玩都可以。让他们有个早做完早开玩的期待。
说到这里,肯定会有妈妈爸爸说,我这些都做到了啊,不逼不推,没压力不唠叨,创造轻松氛围,玩比学多,家长体贴理解,可是小朋友还是对学习不感兴趣啊。怎么办?这就得涉及到道行更深的一个范畴:
学习动力
之所以说这是一个范畴,是因为这里包括了很多相互关联但是又独立的概念。光这一个范畴,有厚厚一本教学书。所以咱这儿只能讲个概论,把影响到小朋友学习动力的几个最重要的因素大概聊一下。
兴趣
常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确实,兴趣是促进小盆友学习的最大动力之一。关于学习和兴趣之间的关系,有几个有意思的研究结果。
兴趣分个人兴趣 (personal interest)环境兴趣 (situational interest)两种。
个人兴趣就是指出于自身的喜好所产生的兴趣,比如女生喜欢的独角兽啊,公主啊,男生喜欢的机械啊,汽车啊之类的,这种兴趣的持续性比较长。个人性情虽然很难改变。但是可以通过创造环境兴趣去引导。
环境兴趣是指在某个特定情况下,某个活动或者方法让人产生了兴趣。比如某个游戏,某个讨论话题。所以家长的活儿,就是把不感兴趣的事往感兴趣的方向引导。比如,如果喜欢恐龙的话,阅读写作都可以找跟恐龙有关的书和故事,或者写作题材,英文学习可以找关于恐龙的英文书,卡通片。讲解数学概念可以用恐龙编应用题。
不过,在利用兴趣引导小朋友的学习上,还有两点需要注意:
1.男生女生的差别
兴趣对男生的学习影响力比较大比较积极,对女生的作用比较小,有时候反而可能有分神的反作用。
不难理解,女生比较听话比较乖,该学什么该做什么作业,不管喜不喜欢,对学习任务的接受度比男生高。男生呢,喜欢的感兴趣的可以非常自觉的全情投入,对着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突然理解力就高了,也肯动脑子了。
所以如果家里有女孩的话,可以用环境兴趣去引导小朋友的学习,但是要有心理准备小朋友被兴趣分心了,反而注意力跑到其它地方去了。遇到这种情况,就赶快调整。
2. 在不同年龄阶段兴趣的作用
个人兴趣对小朋友学习的影响,会随着年龄越来越小。也就是说:越小越好忽悠
所以赶快趁年纪小,给小朋友多创造环境兴趣,让小朋友体会到学习知识(不是题海)的乐趣。等年级大的时候,底子打好了,习惯养好了,自律性也强了,做作业就不用家长使劲推了。
3. 兴趣跟难度的关系
Flow这个理论估计不少人都听说过,就是指人即使在有兴趣的情况下,也只有在自己的能力和面临的挑战难度相符的情况下,才会享受这种全身心投入的快乐。
否则,在能力远远大于挑战难度的情况下,会觉得无聊(估计不少北美华裔小朋友在学校上数学课会有这种感觉),在能力远远小于挑战难度的时候会觉得紧张(被揠苗助长的)。
所以家长的作用,就是了解自己小朋友的学习基础,能力,和速度,对学习量做出相应调整。跟风上小朋友不感兴趣,并且难度太大的辅导班,不仅学习效果不好,还会严重打击小朋友对学习的兴趣,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得不偿失。
目的目标
目标影响学习动力的另一个因素就是目标的制定。
说到目标,从小到大我最讨厌听到的一句话就是:
你今天在xxx表现好不好啊?
因为给我的感觉是我自己感觉和收获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看到的表现如何。
这就涉及到了学习目标的两大分类:learning/mastery (学习/掌握) vs performance (表现)。下面来看看这两类目标的比较
看完这个对比,是不是“表现目标”的洪水猛兽的负面形象立刻就生动起来了?
是不是正在暗暗地算着自己孩子怎么对号入座。其实现状不用太纠结,最重要的是怎么能把小朋友引导到“学习目标”上去。这里讲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如何分析成败
对成败的认知,其实是和对能力的认知密切相关的。比如说,
有人觉得自己的能力是通过学习而渐进的,那他对成败的分析也会涉及到自己的努力程度,现有的能力,对未来能力的展望,等等。
也有人觉得自己的能力高低是相对固定或者天生的,成败只是自己能力的一种表现,成功=能力高,失败=能力低,只能认命。
这种对学习态度有决定性影响的认知,是随着时间和经历慢慢养成的,也就是说,家长可以引导小朋友养成“学习目标”。如何引导,只要抓住以下的三个视角:
可变性,内外,可控性
内外性:导致这次成败的因素是内在的(个人的)还是外在(环境/别人)
可控性:这个因素是受自己控制(影响)的,还是不守自己控制(影响)的。
可变性:这个因素是可能变化的(不稳定的),还是固定不变的(稳定的)。
看看下面的例子
内在因素
外在因素
如果要肯定小朋友的努力/鼓励小朋友更加努力,那么可以强调一下自己可以控制的可变化的内在因素。
如果想帮给小朋友看到希望,可以强调一下不可控制但是随时间可能变化的内在因素(等你大一点就容易明白了)
如果想帮小朋友减少压力/焦虑,可以多说说外在因素,让她/他觉得不完全是自己的责任。
很多时候,不用刻意去挑选某个角度去分析,只要做到尽量分析全面,小朋友就会慢慢建立起成熟的对能力和目标的认知,改善学习态度和增加学习动力。这种分析,不光能帮小朋友理清认识,也给了家长反思的机会,让家长更冷静地面对小朋友的成败和成绩。
最后,要帮助小朋友真正建立起来内在的学习动力,为了学到知识而学习,咱们做家长的在和小朋友谈到学习的时候,要注意:
不跟别人比,只跟自己比
跟别人比,等于告诉小朋友,现在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向别人看齐”“超过别人”这种外在目标。
其实两个人,在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的中肯定有很大差别,性格,兴趣,学习方式,家庭环境,老师态度,同学关系等等,都是不同的,举别人的例子,说“你看xxx都能如何如何”,参考性小,压力大,而且把学习目的还给带偏了。
跟自己比,容易看到知识的积累和进步,让小朋友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慢慢提高的,让小朋友知道爸爸妈妈对自己进步的肯定,哪怕是很小很小的进步。
作为爸爸妈妈,我们无法改变考试带来的竞争,无法改变学校作业量的多少,无法改变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无法改变小朋友对自由时间和娱乐的向往。但是,我们可以通过
  1. 从小朋友的角度理解学业的难度,
  2. 给小朋友创造寓教于乐的教育契机,
  3. 给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环境和方式的自由,
  4. 从小朋友的兴趣出发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5. 引导小朋友看到学习对他们内在的目的,
  6. 帮小朋友学会分析成败因素,对自身的能力有更健康积极的理解。

来缓解学业作业带来的压力和矛盾,把家长跟小朋友的对立情况,变成家长和小朋友的队友合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