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
或许不能改变全世界,
但我们总能为一个人
改变他的世界。”
如果你有1千元,
你愿意为这世界奉献多少
如果你有1千万,
你愿意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
或许你认为单凭一己之力改变世界很难,
但,故事中的他们不论贫穷还是富有
一直在用跃动的爱心,
拼尽全力在为这个世界传递着爱意。
    半个多世纪前,一个英国小姑娘不会想到,45年间她会辗转16个国家,救助成千上万名病患,并最终“砸锅卖铁”在成都开一家小店,默默帮助700个残障、贫困家庭,给他们的人生带去希望与尊严。
    她就是瑞秋(Rachel),她生于英国南部的一个小城镇,从小的兴趣爱好就是运动和爬山。“如果不出意外,或许我会成为一名运动员。”然而一次生物课,
让她的人生走向彻底扭转。
    瑞秋课上在解剖一只牛眼的时候,她突然想起自己读过的一本书中,关于众多医生在非洲行医的记载:“那儿平均10万人,才有一名医生,在医生万分缺乏的地方,他们真的能改变人们的生活。”
    瑞秋毅然决定去学医,并在在毕业后义无反顾的去了医疗落后的尼泊尔,她说“我不需要留在英国工作,其他人也会做同样的事。而我在别的国家做的这些事,会更有意思也更有意义。”
    在看病的同时,瑞秋做起了乡村医生的培训。这一做就是45年,45年间她辗转16个贫困国家的偏远地区,投身于医疗卫生和医疗教育。
    1989年,瑞秋第一次访问中国,作为长江之源医疗组长,乘坐气垫船远征海拔5000米的青藏高原,为那里的人们提供医疗服务。
    此后又有8年半时间,她跟西藏甘南县的卫生局合作,志愿培养了7批乡村医生。
    然而也正是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瑞秋发现:很多骨折或腿部感染的人,直接选择了截肢。因为家里负担不起,截肢会更省钱。
    还有一些残疾人或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无法胜任工作,却也拼命想偿还住院欠下的债务。
    治病却治不了穷,况且还有不少人因病返穷,这可怎么办?瑞秋想到了技能培训,通过教习缝纫、木雕、绘画、养蜂等技能,让他们掌握一门手艺,获得在家工作的机会。
    然而这一举措,却很快遭遇了挑战:找不到市场出售他们的东西···情急之下,瑞秋自己出钱收购这些手工艺品,她从不还价,因为她心里清楚:很大程度上来说,这就是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
可这样一直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瑞秋决定在成都开一家店,帮助他们售卖这些工艺品。这时有人劝她“你之前从未做过生意,别去做,你肯定会失败的。”
    瑞秋却不听劝:“我喜欢挑战,所以我接受了这个挑战,决定试一试。如果我全力以赴去尝试,它仍然失败了,那就失败了吧,但至少我努力试过了。”
    2013年,不顾所有人反对,岩羊小店开起来了。
    店里售卖的,全是身体残障,或生活有困难的手工艺人,制作的精美物品。这里的每一件看似不起眼的手工艺品背后,都有一个温暖感人的故事,都关乎一个家庭的幸福与生计。
    小店的一角摆放着卡片,上面详细介绍了每一件手工艺品背后的故事。
    对于每一件手工艺品,瑞秋都像对待孩子般那样爱惜,对每一个进店的客人,她都不吝惜自己的热情与善意。
    即便如此,小店经营下来,几乎年年亏损。从开店至今,瑞秋没拿过一分工资。
    而且生活过得越来越艰辛,甚至为了维持经营,她卖掉了自己唯一的房子,
过起合租蜗居的生活。
    但再难再苦,她也坚守自己的底线与原则。不克扣手工艺人的钱款,收购手工艺品时,绝不还价。
    如果这世界有天使,那说的就是瑞秋奶奶吧。
    深水埗,被称作港片里的旧时光。这里是最具港味、也是最著名的贫民区。
    置身其中,你会发现TVB里那些身体年迈、走路都摇摇晃晃的捡垃圾的阿公阿婆,不是屏幕中的影像,而是现实中的日常。
    年初的某一天,深水埗的一家食堂中,一群头发花白的长者正要开饭,一位带着黑框眼镜、身形矍铄的90岁老人现身,引来一片骚动。
    只见他很自然地坐到老人们的中间,一边接过工作人员递过来的午餐,一边和坐在一旁的老人们谈笑风生。
    他就是不久前宣布退休的香港首富,李嘉诚。
    木耳枸杞煮白菜,榨菜肉丝炖豆腐……
    简简单单的几碟小菜,李嘉诚却吃得干干净净。
    而这些蔬菜肉类,你可能想象不到,它们全是超市里回收的剩菜。
    这样的食物,莫说豪门之家,就算是普通家庭,都会扔到垃圾桶。
    但首富先生不仅吃得异常开心,临走时,还花了1000万“买单”。
    这家食堂,是免费的公益组织。
    李嘉诚在接受《亚洲周刊》采访时谈及关于长寿和快乐的话题时,说过这样一段话:
    “在一个人的生命中,最要紧的是内心的快乐。一个人有了衣食住行这个条件之后,应该对社会多一点关怀,或者说义务,或者说责任。”
    李嘉诚始终紧守住心底的那份慈悲,在公益事业上亲力亲为。
一个人如果活得很好,不一定是拥有多少物质财富,而是因为内心的慈悲和富足。
    在中国,有谁没在自己的家乡见过一座“逸夫楼”呢?
    有人说,邵逸夫的乐善好施与他三哥邵山客客死异乡有关。
    1983年,邵逸夫的三哥邵山客中风,陷入昏迷。
    因为邵山客在新加坡对员工吝啬,很少参加公益慈善,在当地口碑很不好,所以身患重病也很少有旁人关心。
    即使家人请来最好的医生,使用最好的药物治疗,也没能挽回性命。
    邵逸夫睹物关情,感叹人生匆匆,纵然有万千财富,却难换回一个人的健康和幸福。
    邵逸夫不想步三哥后尘。
    1985年1月,也就是邵山客去世前两个月,邵逸夫以邵氏基金会的名义宣布捐出1.06亿港元,作慈善用途。其中730万港元用来资助香港的大学和医院。
    邵逸夫说:“一个企业家最高的境界是慈善家。”
    他笃信,“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邵逸夫连续19年为大陆大、中、小学教育项目做大笔捐款,累计捐赠33亿港元,受惠学校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邵逸夫和妻子方逸华出席TVB台庆晚会
    邵逸夫在鼎盛时期个人家产超过200亿港元,但是临终前他却将百亿家产全部贡献给了公益事业。
他说:“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
    晚年的杨绛先生曾说:“当今之世,人性中的灵性良心,迷蒙在烟雨云雾间。头脑的智力愈强,愈会自欺欺人。”
    这位活了105岁的世纪老人,至始至终都满怀慈悲,行走在世间。
    杨绛先生的晚辈付研女士,曾说起过自己探望晚年的杨绛先生的故事。
    她的家从没装修过,布置极其简单。每次去拜年,总能看见她穿着几年前已故亲家母送给她的毛衣,袖子补了很多补丁,俭朴却也整洁。
    有人会问,钱钟书和杨绛著作等身,为何会如此“贫穷”?
    答案很简单。
    当年钱锺书去世后,杨绛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高达800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帮助贫困的学子,自己什么都不要。
    后来,他更是将自己翻译书籍、出版图书所获的绝大多数收入全部捐献给了贫困学生。
    付研说:“当时杨绛不仅要承受亲人离世的痛苦,还要抗衡市侩们对钱锺书名气的利用。一般人身体恐怕早就被拖垮。”
    但是每次和杨绛聊天,她总会被她的善良所浸染。
    在这浮华的世界,这种纯朴,这种奉献和真挚的爱,让她从杨绛身上看到了一种生命的活力。
    王臣在 《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杨绛传》中写道:
    “一百年的光阴凝聚在杨绛的身上,反射出的尽是温和与从容、优雅与淡定。
走过万水千山,走过荆棘沼泽,走过无尽的哀恸与苦闷,她回身再看,满面慈悲。”
“怀慈善之恒心,献福祉于民众”。北京大鸾翔宇慈善基金会是由周秉德女士发起成立的,基金会命名“大鸾”、“翔宇”系分别取自周恩来总理的乳名和字,以此寓意基金会将继承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遗志,如一只翱翔天宇的神鸟将无边大爱播洒人间。
    我有幸在这个夏天与北京大鸾翔宇慈善基金会会长、周恩来总理侄女周秉德女士,带队前往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调查、开展慈善爱心工作。
连续几天我都陪同周秉德周老在贵州从江县走访贫困村寨,看到有81岁高龄的周秉德女士为了中国扶贫慈善事业,凡事亲力亲为,这些天,周老顶着30多度的高温天气,不辞辛苦的上上下下100多级山路台阶,未曾说一句辛苦。  在贫困村高武村吃饭的时候说:“给我一碗面条就可以,不要麻烦老百姓。”老一辈革命家的平易近人,低调朴实的高尚品德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此次活动,基金会向银潭小学捐赠了价值8000元的生活用品和文具,郑乾先生通过基金会为高武村57名贫困学生捐赠“恩来助学金”54900元。    
    虽然与慈善大家们相比,我们做的还不够多,但我相信被资助的孩子们一定会成长为最有爱的一群人,将慈善人士传递的爱心和正能量传承下去,影响更多的人………
    我想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选择作慈善的初衷,勿以善小而不为,这累积的点点滴滴善意终将成为燎原星星之火,重塑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一代代传承下去……
部分内容图片来源网络
END
英国阿拉丁姐姐
中国女企业家,旅行家,
英国牛津名校背景。
23岁赚到第一个100万英镑;
24岁上英国BBC电视台;
26岁嫁英国高富帅;
30岁已游历55个国家,
运营工厂及贸易公司逾十年。 
喜欢姐的可以添加姐的个人微信号
一起来聊天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