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自从能自己读书以来,猎奇的心理让他逐渐迷上一些带点恐怖感觉的小说,也开始喜欢看类似的电影。自从看完了两集《哈利波特》,八岁的儿子开始怕黑,不敢自己一个人上楼,甚至不敢自己睡觉。五岁的女儿也一直嚷嚷着要跟妈妈睡,甚至好几次半夜醒来跑到我的房间,说她害怕。 
PART
01
为了帮助儿子战胜对黑暗和恐怖心理的恐惧,一个周六的下午,外面大雨滂沱雷电交加,尽管是白天,却也显得十分阴暗。一家人无聊地打着扑克牌,我便建议大家换换游戏,玩捉迷藏。捉迷藏是我家孩子们最爱的游戏,美国的房子比较大,有着许多隐秘的杂物柜,还有挂满衣服的大衣柜,厚重的窗帘,镂空的沙发底和床底……简直是一个躲猫猫的理想场所。
孩子们欢呼着要玩捉迷藏,找人的重任自然落到了爸爸身上。因为捉迷藏总是带着点冒险与刺激的感觉,孩子们更需要妈妈成为他们的盟友,给予他们安全感。而较为严格的爸爸,则带着入侵者的气味,成为孩子们假想中的敌人。
二话没说,我带着两孩子狂奔到楼上,爸爸在楼下数数。一、二、三……数到二十爸爸就会上楼来找人了。孩子们已经忘记了前天晚上还纠结着不敢上楼不敢进没开灯的房间,因为要争取时间,双双以最快的速度跑到楼上,冲进自己的房间。后来又觉得躲在自己房间欠妥,于是再度跑出来。
“妈妈,躲哪里好?”儿子着急地问。
“你看看哪里最隐蔽不好找?”我不给儿子建议,引导他思考。
他看了看客厅,目光落在镂空的沙发底下。沙发因为有一块大布盖着,外面看不见镂空的沙发底下的情况。
“太好了!你们去吧。”我说。
“但是我想跟妈妈一起。”五岁的女儿说。
“沙发底太小我钻不进去,没关系,有哥哥跟你一起。我就躲在旁边的那块大窗帘后面,陪着你们。”我蹲下来跟女儿说,顺势拥抱亲了她一下。她高高兴兴地跟哥哥一起钻进沙发底下了。我便在旁边的窗帘后躲了起来,小声告诉他们我在窗帘后面以解除他们的担忧。
那时我们关了灯,客厅很黑,窗外还伴着轰隆隆的雷声与噼里啪啦打在窗户上的雨声。这真有点恐怖片的场景,我心想不知那两个趴在沙发底下的孩子会不会害怕。
但孩子们没有作声,我知道他们正在享受着这种带点惊险刺激的体验。
爸爸装作找遍了整个屋子都找不到他们俩,找到我后仍然装作找不到孩子们,爸爸假装说:“哎呀!他们俩该不会被巫婆抓走了吧!”“是不是被怪兽吃掉了?”
两孩子忍不住在沙发底下笑,爸爸听见了笑声,掀开盖在沙发上的布,两孩子嘻嘻哈哈钻出来,蹦蹦跳跳喊着:“还要玩还要玩!”
于是第二局重新开始,还是爸爸来找人。我和孩子们躲进了主卧的大衣柜。因为衣柜了挂满了各种各样的衣物,孩子们常常感觉害怕而不敢独自进衣柜取衣服。我们在衣柜里转悠一圈,孩子们决定他们要躲进柜子里。但一个柜子只能挤一个孩子,哥哥挤进去后,妹妹也想挤进去,哥哥说没地方了,让妹妹躲进旁边的另一个柜子。妹妹看了我一眼,我正用衣物包裹自己,对她说:“没事,你躲进去吧,妈妈就在旁边。”
爸爸又一番装腔作势后,最终找到了孩子们,又是一顿狂欢。
……
PART
02
当天晚上讲完了故事,我亲吻孩子们让他们躺下睡觉。女儿问:“妈妈你能在外面沙发上坐着陪我一会吗?就像我们玩躲猫猫时一样。”我爽快地答应,让她躺下睡觉,然后坐在客厅的沙发上读书。有两次儿子喊害怕,我便放下书走进他的房间,亲亲他说:“不用怕,妈妈就在旁边。”儿子便翻身入睡。
那以后我们还玩过很多次捉迷藏,自此儿子再没在睡觉时喊过害怕,也开始敢于自己走进衣柜换衣服,女儿也没有再在睡梦中醒来找妈妈。
捉迷藏的游戏看似简单,却是孩子对心理世界的一个延伸。他们一方面享受这种惊险刺激带来的愉悦感,另一方面也为自己战胜自己的恐惧而感到为自己自豪。
如果有条件,家长们还可以像绘本《汤姆躲猫猫》所描述的一样,晚上在一些安全的区域跟孩子玩捉迷藏,让孩子们每人拿一个手电筒去躲,躲好了就关掉手电筒。因为手电筒握在手中,一旦感到害怕,他们随时都可以打开手电筒,就如同命运可以自己掌控,孩子就会感觉自己有力量,足以战胜他们的恐惧。
PART
03
任何人内心的恐惧和焦虑产生的原因,都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不可控的无力感。如孩子害怕黑夜,因为他们觉得他们无法掌控黑夜。而只有我们与孩子一起体会过黑暗,让他们知道黑暗中其实还拥有很多的乐趣,他们完全可以控制自己身处黑暗时的情绪,于是,他们内心的力量感便会产生,焦虑和恐惧自动消失。
这就是捉迷藏这个游戏的好处!每周花点时间陪孩子玩玩捉迷藏吧!让孩子成为内心有力量的孩子!
积极教养
THE END
如果你也对正面管教感兴趣,可添加宽宽妈妈个人微信号,向她发送“入群”,她将邀请你加入“积极教养亲子交流群”,与其他家长一起讨论育儿经验,做学习型父母。
微信号:gracekuang51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