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1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免费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洞察|见解

每晚十点,1000万人陪你读洞见。


作者:豆妈

来源:女儿派(ID: nverpai)

行走的过程里,每一道风景都是孩子的新大陆。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月亮朗读音频

01

上周我加班太频繁,早出晚归,和豆妹的交流时间直线下滑,小姑娘表现得极其委屈不开心。

于是乎,决定这周末约上她最喜欢的晓晓阿姨,以及阿姨家的双胞胎姐姐,出去溜达两天。

结果,我刚把“两天一夜”的旅行邀请发给她,就收获了三个被拒绝的理由:

“咋,是手机不好玩?还是Wi-Fi拴不住你?”

“谢邀。带孩子出门比加班还累,我选择沙发和电视剧。”

“姐们儿,休息日带娃在家里一起看动画片不好吗?出去遭啥罪?”

嗯,还没踏出家门,行程就已经结束了。

有人说,生活除了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也有人说,生活除了狗血,还有吃和上网,做人难,放下手机更难。

想想也是,现在的家庭“手机带娃”成了常态:大人被手机绑架,孩子被懒惰的父母绑架,触网年龄越来越小,不知不觉中成了重度手机病患者。

记得一组数据,在对1000名0-5岁幼儿父母进行调查后,发现其小孩的智能手机的使用率高达80.4%,3岁就开始玩手机的孩子达到32.5%。

宅在电子产品的世界里,孩子们失去了行走的机会,也失去了见世面的可能。

哈佛校长曾说,一个人生活的广度决定了他的优秀程度。想要孩子痊愈,那么,是时候带他们走出手机世界了。


02

上个月趁着暑假,我专门带豆妹回了趟老家小镇,体验两个星期的农家生活。

早知旅途艰难,于是出发之前我就和豆妹约法三章,不抱怨不耍赖不哭闹,等她同意后,行程开始。

小镇四面环山,镇上没有肯德基,没有奶茶,没有乐高,也没有她爱逛的文具店,最重要的是,没有Wi-Fi,这就意味着,手机的娱乐作用彻底消失了。

初入小镇已是夜里,漫天的蛙声虫鸣和田野里星星点点的萤火微光,成了迎接豆妹的大场面,璀璨的星空和远处浓墨重彩的山影,惊地她瞪大了眼睛。

毕竟,这些她只在电视里见过。

两周的时间,豆妹的人生列表里添加了很多第一次。

第一次跟着农家奶奶在苞谷地里除草,掰苞谷;

第一次听虫鸣蝉歌,在逶迤连绵的群山里看璀璨星河;

第一次听着水牛车摇晃的铃铛声起床,把蒸土豆当作早餐;

第一次给鸡喂米,去鸡笼里掏刚下的还热乎的鸡蛋......

也遇过暴雨天气,豆大的雨点“唰”地倾盆而下,雨水顺着屋檐汇成小水柱倾泻而下,院子里的芭蕉叶子在风雨声里劈里啪啦地作响。

豆妹从没见过这样的景象,兴奋地伸出手去接滑落屋檐的雨水。

雨小了一点后,就迫不及待地穿上雨衣雨靴,跳到小水坑里,又踩又叫,吭哧吭哧地喊“我是小猪佩奇”。

从老家回来后,以前总嚷嚷着要ipad看动画片的豆妹,现在兴致索然,倒是在我休息的时候时不时跟我撒娇:“妈妈,什么时候我们再出去玩呢?”

让电子产品从孩子的世界消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带孩子出去走走,也不需要费多少力气。

我们总在思考怎么才能让孩子多见世面,可就像韩寒说的:“你连世界都没有观过,哪来的世界观?”

人只有在行走的过程中,世界才不会止步。

你尽管为孩子创造新鲜的环境,剩下的,就全部交由他们那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带孩子多出去走走,走出城市里被网络覆盖的快节奏状态,走进另一种真实鲜活的人生百态,看看和平日里不一样的世界,哪怕是沿着家乡的小道给孩子讲讲以前的故事。

走在路上,孩子才会知道他从哪里来,才能更好地清楚将来要到哪儿去。


03

有句话说的好,丈量人生用心,丈量世界用脚。对孩子来说,每一次新奇的体验,都不亚于一场完美的旅行。

作家@玉小姐就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她第一次带着女儿思思去外地工作时,简直像随身带了本十万个为什么。

比如:

妈妈,为什么飞机的翅膀不动就可以飞啊?

妈妈,为什么乌云在我们头上,白云在我们脚下?

妈妈,为什么火车开过去的地方会有石头呢?

妈妈,为什么我们住的地方没有厨房和客厅呢?

妈妈,为什么这里的太阳要很晚才回家?

......

当她磕磕巴巴地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和思思解释完以后,仿佛自己和孩子同时上了一个系列的自然课。

但,更艰难的是关于人的。

比如:

妈妈,为什么叔叔回扎辫子啊?(她以为只有女生才可以蓄长发扎辫子)

妈妈,为什么那个阿姨在抽烟啊?(她以为只有男性才可以抽烟)

妈妈,为什么老奶奶不自己开车呢?(她以为所有人都有自己的车)

妈妈,为什么这个叔叔要开那个叔叔的车呀?(她以为自己的车只能自己开)

......

于是,又磕磕巴巴地重新组织语言,告诉女儿这个世界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行走的过程里,每一道风景都是孩子的新大陆。

他们在无数个问答里积累自己的知识库;在不规律的作息中调整自己的适应能力;在社交的场合里学会遵守规则,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龙应台曾说,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

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

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他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

走在路上,孩子才会用眼睛和思维不断打破、重塑自己的认知。

对他们来说,只有亲自看到的事物,亲耳听到的声音,才是最生动和最真实的。

也许手机和网络也能帮助孩子解决这些问题,但沉迷手机给孩子带来的颈椎病、孤独症、焦虑症、攀比心、厌学情绪,又让父母头疼不已。

行走,才是治愈孩子最好的良药。


04

可就像拒绝了我旅行邀请的几位妈妈,很多父母不愿意带着孩子出远门。

原因不过这三点:

孩子太小记不住去过的地方,去了也白去,浪费钱浪费精力,累;

孩子难以适应新的环境,担心他吃不好睡不好,容易生病,累;

出门一趟行李都快比人重,时刻照看孩子,实在太累。

说到底,真的累吗?

没错,累到姥姥家了。

但就像海明威曾说的,如果你有幸在年轻时到过巴黎,那么以后不管你去哪里,它都会跟着你一生一世。

孩子走过的路,看过的人,听过的声,最后都会成为他身体和思想的一部分。

行走的过程,就是见世面的过程,收获成长,摈弃狭隘,拓宽视野,就已经把这趟名为“劳累”的旅程变得足够有意义。

只要你愿意走出家门,只要你愿意陪孩子走在路上。

不论是街头巷尾,还是熙攘闹市,不论是社区公园,还是特色景点,每一处场景,都可以成为孩子见世面、疗愈心灵的地方。

不要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他们会把所有新鲜的事物,吸收成自己的见识和感悟,作为储备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化作心中的低调和从容,成为孩子行走世界的底气和勇气。 

世界那么大,当然要和孩子一起去走走。

认识世界没有年龄限制,不论什么时候踏出脚步,都有那个年龄带来的惊喜。

最好的学问,永远都在路上。

家有女儿

我们为您推荐一个优质的育女平台

女儿派(微信号:nverpai)

每一个女儿,都是爸妈眼中的稀世名花。

养得好一朝惊艳四座,养不好费心劳神。

关于养育女儿的干货,这里都有;

关于养育女儿的苦甜,我们都懂。

家有女儿,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

我们的故事,就开始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