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一下这样一个匪夷所思的画面:在Square的工作总结会上,满席的高层领导们各自盯着眼前的电脑,屋子里一片寂然,只能听到按动鼠标不时发出的“咔哒”声。沉默持续了30分钟后,才终于听到了说话声。
这时你必定会感到好奇:这些人在干啥?是在等会议开始吗?是在做什么冥想训练吗?
正确答案是,Square的员工们就是这样开会的!这种会议模式是由Square的销售部副总裁Alyssa Henry推广开来的。Alyssa最初从Amazon了解到了类似的模式,加以改良后便在Square推行起来。会议的模式,简而言之就是:首先与会人员要共同阅览一份Google文档,期间不进行话语沟通,只通过文档中的批注功能记录自己的想法。30分钟后,每个人就都标出了文件中自己认为需要讨论的关键点。由于这个过程对重点做出了挑拣,接下来的沟通就会变得非常简短高效。除此之外,批注的形式还可以使得每个人都能各抒己见。如Alyssa所说,公司正致力于打造一个乐于倾听、互相尊重的文化氛围,而这种会议模式正是一种体现。
Alyssa还把这种独特会议模式背后的原理详细写了下来给我。在获得了她的许可后,我把她所写的内容发布在了这里:
用静读、批注代替presentation:Alyssa选择的会议模式有什么神奇之处?
简短版的答案是:
参与感强、透明度高、具可扩展性、会议效率高
当然,还有详细版的答案:
大量研究显示,女性、远程员工、内向型人群及少数群体在传统的会议环境下很难有平等的发声机会。这种状况,不仅对缺乏发言权的人本身带来了负面影响,同时对那些无意间限制了他人发言机会的人、对那些渴望聆听员工意见的领导,都是有害无益的。
我想要打造的公司文化,是人人都能有机会发声、人人的意见都能得到倾听(当然,在批注的形式下,应该说人人的意见都能得到“阅读”)的那种。在我希冀的文化里,我想听到的不是喊得最响的声音、不是最老练娴熟的声音、不是最本地化的声音,而是最正确的声音。我希望大家的思想能够百花齐放,每个人都能在不同意见的洗礼下进行思辨和探讨。作为一个领导人,我自私地希望在我们公司的文化氛围下,每个人的声音都能得到聆听,每个人的思想都能得到考虑。
比起直接说出来,写下来这种形式能更有效地将你的思想传递给更广的受众。同时,批注的形式也使得每个人抒发意见的机会更加平等。除此之外,书面的文档还为会议内容增添了可扩展性。会议每三个月会举办两次,对应的记录会同步发布给公司的每位员工,因而员工们不仅能像与会高层一样读到会议报告,还能在批注中读到会议中的提问及对应答案。同时,员工们也可以添加自己的批注,或对某个批注给予回复。这便是可扩展性:会议文档能让更广泛的受众参与到会议中来,达到群策群力的效果。这同时也是权力下放的体现。如果会议是围绕传统的presentation形式展开,那么其他人能看到的就只有一套幻灯片。他们听不到会议上的讨论和Q&A,更别提抒发自己的意见了。但如果有了文档,即使在会议结束后你也能随时参与近来。
另外我想说的是,每个人的兴趣偏好都不同,即便是在Square这一家小小的公司中也是如此。基于我的偏好,有的内容我会想快进过去,有的我则想停下来仔细揣摩;其他人也同样有自己想“快进”或“暂停”的地方。在传统的Presentation形式下,人们是无法基于多元偏好进行内容的挑拣的,甚至连吸收内容的速度也无法进行调整。Presentation往往输出速度慢,且缺乏满足每个人兴趣点的共性。时间是每个人最宝贵的东西,因此我希望公司的每个人都能将时间花在其感兴趣的,或是其认为重要的内容上。这种对个体的尊重,对我来说也是团队精神的一种体现。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也本不应相同。
以上便是Alyssa所写的内容。回到我自己的感想上,我自己第一次参加这种会议的时候,刚开始也颇觉得有些古怪。但很快我就发现,同样的时间里,会议效率竟有大幅的提高。亲身体验让我相信,这样的模式一定也适用于任何其他形式的团队总结。既然效果这么棒,不如你也来试试吧!
广告时间:算法、数据知识不扎实?编程能力弱?两个月高强度冲刺课程中,你将会在冯沁原老师的带领下夯实算法与数据结构知识,巩固系统设计基础,并且快速提高编程能力,通过模拟面试等实战演练,最终达到硅谷一线公司的面试要求。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查看。
原文链接:https://medium.com/square-corner-blog/a-silent-meeting-is-worth-a-thousand-words- 2c7213b12fb6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