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
10
灼见(微信号:penetratingview)
“哪怕经历了重重考验,这本书依然平安问世,而在今天,它的生命力已经比它的作者更强。”
终于来了。
蒙尘70年的文学经典《遮蔽的天空》,沉寂许久后终于大放异彩。
作为美国文学史罕有的同时入选两大文学榜单的作品,《遮蔽的天空》与《局外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并列为存在主义文学经典。
虽然诞生在70年前,《遮蔽的天空》却是一部现代人的警世寓言。
它探讨了现代人那种独有的精神困境:
明明物质富足,但精神却无所皈依,人的自我价值在与社会文明发展产生激烈冲突后陷入的焦虑、迷茫甚至虚无。
蒙尘70年:数次退稿,一度畅销,几度绝版
▲▲▲
数次退稿:文学经典的难产之路
1947年,保罗·鲍尔斯还是一位只发表过短篇小说的作家兼作曲家。
在得知美国双日出版社愿意预定他的长篇小说后,鲍尔斯很快就签下合同。
第二年5月,鲍尔斯完成了《遮蔽的天空》,但出版社却非常干脆地拒绝了这本书,还要求鲍尔斯退还预付款。
在接下来一年里,这本书受尽了每个看过它的出版商的冷眼,数次被拒!
直到英国诗人兼出版商约翰·莱曼在纽约读了这本书,最终推动了它的出版。
▲首版《遮蔽的天空》封面
逆袭爆红:登《纽约时报》畅销榜
果然,是金子就会发光。
虽然出版前经历了种种难产,但真的出版后引发了轰动。
1950年1月,《遮蔽的天空》霸榜《纽约时报》畅销榜长达10周,两个月加印了三次。此后发行平装版,首印就达到20万册,随后更是卖出了40万册。
美国三大戏剧家田纳西·威廉斯(《欲望号街车》《热铁皮屋顶上的猫》)极力盛赞:
“在我读到的美国文学作品中,只有《遮蔽的天空》深刻表现了近来历史在西方世界里留下的精神印记。”
并称这种写作“只在加缪、萨特等法国作家的作品中见到过”。
成为经典:改编同名电影,入选美国两大重磅文学榜单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遮蔽的天空》再次风靡全美国。
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上映,由奥斯卡获奖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末代皇帝》导演)执导,坂本龙一作曲,最终获得美国金球奖、英国电影学院奖。
贝托鲁奇称:“《遮蔽的天空》是一部充满哲思的伟大小说,一个非常现代的冒险故事。”
▲电影版《遮蔽的天空》
1998年,《遮蔽的天空》入选兰登书屋现代文库20世纪最伟大的100部英语小说;

2005年,再度入选《时代周刊》评选的1923年以来最伟大的100部英语小说;
与《了不起的盖茨比》《麦田里的守望者》一道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罕有的同时入选这两大文学榜单的传世经典。
与《局外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齐名
▲▲▲
菲茨杰拉德曾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说过:
“所有伟大的小说,最终都会指向一个方向,虚无。所有的人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结果,梦碎,人亡。”
《遮蔽的天空》讲述的正是这个主题。
作为一部探究现代人情感疏离和存在危机的小说,《遮蔽的天空》讲述了我们一生中会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
爱情、婚姻、旅行、死亡、存在价值、人生意义……
故事背景设定在二战结束后,三个美国知识分子前往非洲撒哈拉旅行。
其中男主人公波特和女主人公姬特结婚12年后彼此疏远,渴望通过这次旅行来恢复感情。
然而他们在空旷浩渺的沙漠中,越来越意识到人生的虚无,逐渐迷失了自己,使得两人更加疏远。
在死亡降临时,他们才真正面对彼此,发现每个人的生命都极其有限,但为时已晚,波特去世,而精神毫无依靠的姬特则在沙漠中永远流浪下去……
《遮蔽的天空》可以看作是一部警世寓言。
波特和姬特作为不用面对生存压力的美国中产知识分子,他们一生都在各地旅行,正是这种虚无没有根系的生活,让他们忽视了生活的真正价值。
波特和姬特却只停留在虚无的层面上,成为了现代文明里的“空心人”。
鲍尔斯曾说:“遮蔽的天空下我们多么脆弱,遮蔽的天空背后是浩瀚无垠的黑暗宇宙,而我们如此渺小。”
真正意识到人生虚无的人,其实要比任何人都更渴望真实地活着。
▲电影中的波特与姬特
文坛传奇保罗·鲍尔斯,曾影响“垮掉的一代”
▲▲▲
保罗·鲍尔斯(Paul Bowles,1910.12.30-1999.11.18)
保罗·鲍尔斯堪称美国文学史上的传奇,他不仅是一位著名作家,也是美国著名的作曲家,同时也是出色的翻译家。
一生只创作过四部长篇小说,却被视为20世纪美国极具代表性的作家。
《时代周刊》称他是“他那个时代里最不同寻常的、最独特的、最有天赋的作家之一”
鲍尔斯出生于美国纽约,幼年就展现出了文学才华。
3岁就能阅读,4岁就开始写作,17岁发表了首部作品。他最开始受到超现实主义影响,后深受存在主义文学影响,曾翻译过萨特、博尔赫斯等作家的作品。
美国评论界称:“没有哪位作家能像鲍尔斯那样对存在主义哲学作出这样全面的阐释。”
1999年,鲍尔斯去世时,《纽约时报》称他是最后一个存在主义者。
《遮蔽的天空》也与《局外人》《我弥留之际》一起被称为存在主义文学十大经典。
▲晚年的保罗·鲍尔斯
鲍尔斯终其一生都在流浪,被誉为最伟大旅行者。
他在《遮蔽的天空》就提出了一个旅行者和游客的重要区别:
游客在外旅行几周或者几个月后总是归心似箭,但旅人没有归途,此地和彼地对他们而言并无区别,所以旅人的脚步总是很慢。他们可能花费数年时间,从地球上的某个地方游荡到另一个地方。
1931年,鲍尔斯在著名文化教母格特鲁德·斯泰因的建议下前往摩洛哥丹吉尔。
1947年,鲍尔斯决定定居于此,并在此居住了52年,一直到去世。因为鲍尔斯,丹吉尔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前往,成为文学圣地。
1949年,鲍尔斯发表《遮蔽的天空》后,影响了包括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堡、威廉·巴勒斯等垮掉的一代作家。
这些作家齐聚丹吉尔,威廉·巴勒斯在此写下了著名的《裸体午餐》。
保罗·鲍尔斯在《遮蔽的天空》序言里说:“哪怕经历了重重考验,这本书依然平安问世,而在今天,它的生命力已经比它的作者更强。”
这本美国文学史上的传世经典,注定会在人类的阅读史中日久弥新,被一代又一代读者阅读。
《遮蔽的天空》
蒙尘70年的世纪文学经典!
—THE E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