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灵隐寺中有一副对联,
上联是“人生哪能多如意”,
下联是“万事但求半称心”,
天下事不尽如人意者,十之八九。
在世事艰难的今天,只有
“万事只求半称心”,
在面对生活险恶的时候,
才能够坦然笑对,
才能够处变不惊。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有这样一篇寓言:

猎人打算到山里打猎,突然看见了一只黑熊。
其实这个时候,猎人只需要抬起猎枪瞄准,那么这一头熊就归他了。
可是这时黑熊说话了,“现在瞄准我发射子弹,你是绝对得不到我的完美的皮毛的,只有把枪放进我的嘴里,你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
猎人看着黑熊一身油亮亮的皮毛,不禁心神摇晃,停住了自己的动作。
黑熊就势把自己的嘴巴张开,咬住了猎枪,一使劲,使之在嘴里变形。猎枪脱手,猎人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在一开始猎人没有垂涎那一张完美毛皮,没有贪得无厌,只是打一头熊就满足停手,那么掌控结局的主动权就会落在自己手里。
诸葛长青说:
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过多妄念,导致人生烦恼、痛苦。
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安
“半”在中国文化里,是对“度”的把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更是代表了一种中和谦恭的处世智慧。
清代学者李密庵写了这样一首《半半歌》: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
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
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半半歌》其意就是表达了作者宽容、大度、豁达的人生心态,体现了他所追求的中庸的绝妙的均衡。
林语堂先生所认为的“理想人物”,其实就是脱胎于《半半歌》所营造的理想生活境界:他应是一半有名,一半无名;钢琴能随手弹来,却不一定要是殿堂级的,能够给二三知己助助兴、自娱自乐一下就够了;读书学习是必要的,但是却不必要成为专家;文章也写点,寄给泰晤士报的稿件有一半能被录用就可以了……
水满而覆,月盈则亏,天道忌满,人生又何尝不是呢?
心中有追求,万物皆浮云
弘一大师在一位老友家用餐时,只要了一碟萝卜、一碗大米饭、一杯白开水。老友过意不去,便笑问:你不嫌腌萝卜咸,白开水淡?弘一大师回答:咸有咸的味,淡有淡味道
闲淡两由之,想得开就能释怀,想不开则会自囚
国学大师季羡林说,“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林清玄说: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
心中有追求,万物皆浮云。
好的坏的,不贪不嗔,才是生活的真谛。
半因半果,半苦半乐,这就是人生。
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
如《半字禅》中所告诫的那样: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安。“半”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心灵状态,一种人生智慧,一种处世哲学。
悠悠人生,只求半称心,刻意去找的东西,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它的时间。“半称心”并非消极无奈,而是一种人到中年后的豁达与智慧。
来源 | 人民论坛网(rmltwz) 资料 | 读者、京博国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