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
恶性的通货膨胀
也不是那么容易就出现
但这确实在历史上发生过,大约不超过十个。在这些案例中,都有种种外部因素(军事、政治方面的影响)在起作用,而都不是单一因为本国经济问题出现的。一旦出现恶性通胀,货币都曾变得一文不值,直到最终被一种新的货币所取代。
世界史上有所记载的恶性通货膨胀大都发生在20世纪。20世纪的恶性通货膨胀出现在三个时期:
第一轮: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及80年代的债务危机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5个国家奥地利、德国、匈牙利、波兰和苏联陷入恶性通货膨胀中。
第二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旧中国、希腊和匈牙利都陷入了货币混乱中;
第三轮:20世纪80年代,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秘鲁等国的外债危机导致了金融混乱。
而距离比较近的最严重的通胀,出现在津巴布韦
一旦出现恶性通货膨胀
国家和老百姓有多惨
恶性通胀之所以谈之色变,原因很简单,因为一旦发生,不但钞票不值钱,老百姓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国家的地位也会不保。举几个例子:
>>>>
德国1922-1923
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根据《凡尔赛合约》德国要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约1300亿金马克,面对如此高额的战争赔款,德国十分的不情愿,于是采取相对极端的方式来偿还赔款,那就是发纸币。
1919年,德国全年的货币发行量约为500亿,到了1923年,德国货币发行量达到无以复加的天文数字5万亿亿,物价上涨200亿。那时,一美元可以兑换42000亿马克,货币连纸都不如。
>>>>
匈牙利 1945-1946
受到二战的牵连,在1944年,匈牙利平格最大面值为1000,一年以后这个数字变成了10,000,00。而到了1946年中期,居然变成了100,000,000,000,000,000,000。意识到了这种程度的恶性通货膨胀和面值的增加速度没法维持下去,仅仅在诞生的短短20年后,匈牙利平格就被新货币福林(Forint)所取代。
当时的场景是:匈牙利人把钱都扔到了马路上,由于街上的钞票是如此之多,以至于清洁工不得不在街上打扫“钱的海洋”。据估计在平格被取代的时候,匈牙利所有流通中的货币加在一起的总数还不及1/1000美元。
>>>>
阿根廷 1975-1992
在经历了史无前例的经济高速增长和创纪录的贸易盈余后,随着1973年的石油危机,阿根廷也终于陷入了经济阵痛。阿根廷政府拒绝靠借外债而靠发行大量纸币来填补财政亏空和贸易赤字,恶化了经济形势。

在1975年,阿根廷比索的最大面值为1000。一年以后 5000面值的比索问世了。而到了1981年,阿根廷中央银行甚至发行了1,000,000面值的比索。到1983年的货币改革时,1阿根廷新比索能兑换 10,000“旧”比索。然后到了1985年奥斯特拉尔(Austral)出现了,以1比1,0000的比率兑换“新”比索。而后再次,到了1992年,又出现了一种新比索来取代奥斯特拉尔,而这次兑换率为1比10,000。
这个故事中,如果把这一连串的零加在一起的话,今天的1比索等同于 100,000,000,000的83年前的比索。       
>>>>
秘鲁 1988-1991
在1980年代,像许多其他拉丁美洲国家一样,秘鲁采纳了许多自由贸易政策。与此同时,政府扩大了公共投资,扩大了私有化规模,并拒绝偿还外债。
结果,到了1990年代,秘鲁这个经济小国,虽然曾一度对外商很有吸引力,却不仅在经历经济的负增长,而且在各个领域都面临严重的赤字,还发生了恶性通货膨胀。
当恶性通货膨胀变得越来越显著时,秘鲁政府选择用印蒂(Inti)来取代“旧”的索尔(Sol),在1985年,1印蒂可以兑换1,000索尔。新货币发行时的最大面值为1,000。
在两年内,到了1988年,月通货膨胀率达到了132%,以后达到了1990年9月的400%。为了应付步步高升的物价,在 1991年,面值10,000,000的新货币出现了。再次,秘鲁政府决定更换货币,这次登场的是新索尔(Neuvo Sol),兑换率为1,000,000,000比1。
在这个故事里,仅仅在六年内,同一种名称的货币(索尔)的价值就涨了十亿倍。       
>>>>
白俄罗斯 1994-2002
前苏联后期,由于常年与美国争霸,不合理的偏重重工业,使得经济结果十分不合理,到了戈尔巴乔夫时代,经济几乎走到崩溃的边缘。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为这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的苦果背锅。
1991年-1992年,短短一年时间,俄罗斯产生严重通货膨胀,物价水平上涨26倍,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面对如此紧张局势,当时的俄罗斯叶利钦等领导人采取错误的做法,不是想办法去改变经济结果,尽快恢复生产,而是企图通过限制物价水平来掩盖这一事实,这种做法的后果一是导致大规模的排队,似乎成为当时居民的主要工作;二是黑市猖獗,投机分子谋取了暴利。
有一个笑话,说是俄罗斯银行安检时非常严格,据说如果腰带扣是金属的都不行,想要进银行,必须拿掉,结果你会发现,在银行人民都是用手提着裤子,而此时的卢布是何种水平呢?要一麻袋卢布才能买一台电视机。  
>>>>
津巴布韦 2000-2009
2004年,津巴布韦通货膨胀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624%,在2006年八月份,新的津巴布韦元以1比1,000的兑换率取代了旧货币。到2008年五月,1亿面值和2.5亿面值的新津巴布韦元被发行了,而就在不到两周后,5亿面值的货币就出现了(大约值2.5美元)。
一周不到,5亿、25亿和50亿津巴布韦元纸币被发行了,以后,到了7月份,出现了100亿面值的货币。在2008年8月份,政府从货币上勾掉了10个零,100亿津巴布韦元相当于1新津巴布韦元。据估计在这一年里,年通货膨胀率达到了百分之五乘以十的十八次方,月通货膨胀率为百分之一百三十亿。
去年底,对于2009年以前发行的津元,250万亿津元可兑换1美元。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通胀吗?
有!但绝没这么严重过!
中国也出现过通货膨胀,但是相比这些恶性通胀,已经算是比较温和。近20 年中, 我国经历了四次通货膨胀:
1
第一次通货膨胀产生在1979-1982年, 其中1980 年的CPI 达到最高值106,这一价格指数虽然不是很高, 价格上涨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也十分有限, 但是它唤醒人们重新关注已经告别了近30年的通货膨胀这一经济现象。
2
第二次通货膨胀发生于1983-1986 年。期间,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全社会零售额和市场上货币流通量都出现了增速高峰, 由此迅速地导致了全社会总需求大幅地超越总供给, 需求压力十分明显, 1985 年价格同比上涨了8.8%。与前一次价格波动相比, 这次通货膨胀造成全社会价格的普遍上涨。
3
第三次通货膨胀发生于1987-1991 年。1987 年, 国内的货币流量又一次迅速加大, 年增长速度达116%,商品价格也出现同步上涨。到1988 年底, 价格同比上涨达18.5%,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价格涨幅达到两位数。
4
第四次通货膨胀发生于1992年到1995 年底。改革开放在我国大地进一步深入地展开, 市场经济的改革取向得到正式的明确, 各种经济成份更趋活跃, 对物资需求十分强劲, 各种商品价格又开始走高,1993、1994年, 价格同比分别上升了13.4%和20.0%。为此, 政府再一次采取严厉的宏观调控措施, 到1995 年, 通货膨胀逐渐消退。
此轮菜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中国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吗?
国家统计局不久前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1%。
这是CPI连续3个月处于“1时代”后首次回到“2时代”,也是CPI环比在连续4个月下跌后首次迎来上涨。
随着CPI涨幅的抬升,物价上涨,再加上“香菜”等价格飙升,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担忧和恐慌情绪,甚至有人预言通货膨胀会“卷土重来”。
但是,如果有了上文历史各国通胀和中国近20年通胀的对比,你会发现,近期物价上涨幅度并不算大。对此不必过于焦虑。
有分析称,近期我国物价水平抬升,主要受季节性因素影响。从食品价格看,由于全国大范围出现高温炎热和暴雨天气,许多地区农产品生产和储运都受到了较大影响,导致鲜菜、鸡蛋、奶类、肉类食品价格明显上涨。
从非食品价格看,近两月正值假期旅游旺季,广大群众旅游出行需求增加,带动了飞机票、旅游和宾馆住宿价格明显上涨。而且,受基数低及国内成品油价调整影响,交通工具用燃料价格同比上涨22.2%。
应该看到的是,尽管食品和非食品价格上涨带动了物价涨幅扩大,但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涨幅为1.9%,连续3个月持平。而且,一般来说,当CPI大于5%的涨幅时称作严重通货膨胀。当前,我国CPI同比涨幅刚刚突破“2%”关口,距离全年物价“3%左右”的调控目标还有不小的空间。
而且,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CPI也持续在“1时代”和“2时代”徘徊,有升有降,但从未突破3%。因此,不能因为CPI同比涨幅突破2%,就料定会出现通货膨胀。
事实上,从最近一段时间的形势看,国内外市场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变化,特别是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际商品市场、金融市场波动加大,不确定性显著增强,物价运行的利好和利空因素并存。
另外,不少专家分析认为,目前国内生猪存栏处于低位,出栏量也有回落趋势,预计猪肉价格会逐渐迎来上行周期,并带动食品价格小幅上升。不过,由于猪肉价格主要受猪周期影响,猪肉价格对通胀的拖累会逐步减轻。
此外,中美贸易摩擦可能抬高大豆价格,但由于贸易商提前备货,国内大豆价格暂时还未大幅上涨。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钢铁、煤炭等行业的供给收缩,可能会继续支撑生产资料价格。不过,随着国际油价略有回落,输入性通胀压力将有所缓解。
由于助推物价上涨的不利因素和削减物价上涨压力的有利因素相互交织,使得下半年物价运行局面变得相对复杂一些。但是,从宏观层面看,我国经济有望延续稳中向好态势,金融环境总体稳定,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新动能不断增强,这些因素决定了总供需将保持基本平衡。
从商品层面看,我国工农业生产稳定,粮食稳产丰产,生猪产能处在高位,大豆等油料作物种植面积有所扩大,工业消费品产能充裕,市场竞争程度高,服务业价格涨势趋于平稳。
从政策层面看,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有关部门将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而且,粮食、食用植物油等重要民生商品以及能源、金属等基础原材料的储备调节制度不断完善,完全有能力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因此,我国物价保持温和上涨的态势并未发生改变,维持低通胀的概率大,不必担忧通货膨胀“卷土重来”。
延伸阅读
本轮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贬值幅度排名
首先,有必要对本轮美元升值以来主要新兴经济体的货币贬值幅度进行一个大排名。在此以4月16日美元启动升值为起点,至8月末为终点,各国货币贬值幅度大体可区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是阿根廷、土耳其,两国对美元贬值幅度高达96.62%和59.83%,属于已经爆发了低烈度货币和金融危机的国家;
第二类巴西、南非,两国货币贬值幅度均在20%左右,属于贬值幅度较大的国家;
第三类是俄罗斯、印尼、印度,这些国家货币贬值幅度超过美元升值幅度,但整体贬值幅度不大;
第四类是马来西亚、泰国、韩国、墨西哥和越南,这些国家货币虽然对美元也有所贬值,但贬值幅度低于美元指数的升值幅度(参见下图),属于汇率相对稳健的国家。
以上只是过去几个月内各国货币汇率波动的最终结果,并不必然代表各国应对美元升值、美联储加息等外部冲击的能力。因此,有必要从债务水平和结构、债务偿还能力、经济基本面等指标,对各国抵御外部风险能力作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想看更多有趣视频 点我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