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高级编辑李辉亮在合肥开办讲座,再次呼吁将黄山市复名为徽州。黄山市首任市长崔之康也到场响应:“考虑到文化的正本清源,现在是改回来的时候了。”此话一出,便将黄山复名徽州的提议推上了风口浪尖,各大媒体纷纷报道。近一个星期以来,黄山复名徽州几乎天天高挂新闻热点榜,关于此事的新闻报道也已达1000+。

黄山市因复名事件身处舆论顶端时,另一个以景区命名的县级市——庐山市,又在5月30日挂牌成立。

同样是以景区命名的行政区,一个过了30年闹着要改回原名,另一个却“知难而上”,再过30年,庐山市会不会又要去“复名”呢? 
徽州变黄山,究竟错了没?

为了发展黄山旅游,国务院在1983年成立了县级黄山市,且在1987年的撤地改市浪潮中,将代管黄山县级市的徽州地区撤销,在原徽州地区设立地级黄山市,曾经名实俱全的“徽州”失去了原有内涵,成为了黄山市下辖某县级区头上的行政区划名词——“徽州区”,徽州正式改名为黄山,而争议也就此开始。有人说,改名符合当时的发展需要,也有人说,这是行政区划史上的一大败笔。
关于黄山复名徽州的讨论不局限于民间,自徽州改称黄山以来,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各级“两会”上也多次提过建议。为什么大家这么急着要复名徽州呢?原因无它,就是因为徽州一名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文化印记,复名,是为了回归一个具有文化传统的老地名。简单点说就是,徽州,有底蕴雅致,胜;黄山,没历史俗气,败。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徽州一名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随后朝代也一直沿用徽州之名,相较于30年的黄山,800多年的徽州更能体现皖南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早在400多年前,明代著名戏曲家、诗人汤显祖曾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首诗,也成为了徽州的绝佳广告,诗中展现的浓重的书卷气和水墨色彩,让不少人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皖南之旅。现在的安徽,也是取安庆之“安”、徽州之“徽”作为省名,可见徽州的历史地位之高和文化意义之大。
对于是否恢复徽州之名,某网站进行了一项民意调查,近八成网友支持将黄山复名为徽州。当年百废待兴之时,为了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将千年徽州改名为黄山,30年过去了,黄山已经成为了一个响当当的旅游品牌,但是大家依旧不买账,难道真的改错了吗?功过且不论,但是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地名的更迭在顺应时代需求的同时,也要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总之一句,要谨慎啊。

近些年来,为了发展旅游业以景区名字命名的行政区不只黄山一个。比较典型的除了新晋的庐山市(原名星子县)外,还有武夷山市(原名崇安县)、张家界市(原名大庸市)、都江堰市(原名灌县)、九寨沟县(南坪县)等。不过,最具争议的还是黄山,一个是具有千年文化积淀的古老地名,一个是只有30年却享誉海内外的旅游品牌,这场硬碰硬的复名之争,你会支持哪方呢?
中国的地名是怎么越来越“俗”的

 全国各地,像徽州这样具有古香古韵的地名很多,像徽州这样被重新命名的也不少。地名更易由来已久,地名由雅变俗也有个过程。从古至今,历史上共有过四次较大的地名变动(一般指地级市的名称)以及无数次不在计划之内的小变动,这些变动,让我们离曾经优雅别致的古地名越来越远。 
  • 秦统一,推郡县制。
秦统一六国,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汉承秦制,也基本沿袭郡县制。现在我们所知道的许多古代典雅地名,如汝南、豫章、朔方、渔阳、上谷、会稽、庐江、南海……等等,皆是郡名。

  • 隋唐重建州县二级制。
北魏南梁开始,整个地方政区制度开始混乱,不利于中央集权。隋代重新统一以后,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州后来又恢复成了郡)。在隋代郡县制时期,大体上地名还是原来汉代那些地名。唐初,又罢天下诸郡,改郡为州(等于现在的地级市)。州的命名,起源自禹贡九州,都是单名,如雍州、兖州、徐州等等(郡多为复名)。自此一改,某某郡变成了某州,上古时代优雅的郡名,基本上都消失了。幽州就是这个时候来的。
  • 明清省府县三级制。
明代建立以后,基本上确定了省府县三级制的框架。高层政区是如今大家熟悉的省,统县政区则由州变成了府。如此一来,那些单名的州就消失了,变成了复名的府,比如河间郡(汉)→沧州(唐)→河间府(明)。
  • 民国以后撤府,共和国以后设立地区。
民国以后,府被撤销,地方上是省县两级制,府的地名全部消失。共和国建立,因为省县两级制管辖不方便,所以在省之下设立派出机构“地区”,一般称为某某地区,发达地区驻于大城市,相对落后地区则驻于某一县,管辖附近数县。改革开放以后,各地掀起了撤地建市(撤销地区,建立地级市)的风潮,黄山市也就是在这一浪潮中诞生的。
来看一个例子:
恒山郡(秦)→真定国(西汉)→恒山郡(隋)→恒州(唐)→真定府(明)→正定府(清)→石门市(1925 )→石家庄市/石家庄地区(1947)→石家庄市(1978
在这些改名浪潮中诞生的新地名,历史越短貌似越遭人嫌弃,很多老地名要么被替换掉了,要么虽然存在但还是被淹没在这一场又一场的改名浪潮中不能出头。但是有一个地名,十分地神奇,历经两千年未变,这个地名叫长沙!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我们来看看它的生命轨迹:长沙郡(战国楚)→长沙郡(秦)→长沙国(西汉)→长沙郡(东汉)→长沙郡(三国)→长沙郡(西晋)→长沙郡(东晋)→长沙郡(南朝宋)→长沙郡(南朝齐)→长沙郡(南朝梁)→长沙郡(南朝陈)→长沙郡(隋)→潭州(唐)→潭州(宋)→天临路(元)→长沙府(明)→长沙府(清)→长沙市(1933)→至今
虽然隋唐宋元时代统县政区改成潭州,但是所在县亦称长沙县,因此可以说长沙地名两千年未变,真的十分不容易啊。
那些年,躺过枪的“坑爹”改名
近几年,网络上关于古今地名的吐槽帖越来越多,而在这次黄山复名徽州之争中,又有不少地名被拿出来再遭吐槽,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地名改的是真“坑爹”还是只是躺着中枪了呢?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长安→西安
长安,西周时称为“沣镐”,汉高祖刘邦立名“长安”,取“长治久安”之意,并改长安城所在地区为“京兆”。“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极盛时期的长安充当着世界中心的地位。元代,“长安”丧失首都地位,所在地区“京兆府”也改名为“奉元路”。明朝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由此而来,但此时的“长安城”仍称“长安”,归“长安县”管辖,近代将“长安城”剥离“长安县”独立设立“西安市”,“长安”之名才废止,此后“长安”便只在回忆中。
兰陵→枣庄
关于这个改名,枣庄表示:这个锅,我不想背啊!夏代在兰陵地区设次室邑,公元前261年楚国占领兰陵,置兰陵县,相传是由楚大夫屈原命名,“兰”为圣王之香,陵为高地,有“圣地”之意。在历史上,现今的枣庄地区只有部分属于曾经的兰陵县,对,只有部分!现如今这个因枣树多而得名,却以矿业为命脉发展起来的枣庄市,并不是兰陵易名而来。兰陵县至今仍然存在,为山东省临沂市的下辖县。所以“兰陵王入阵曲”还在,“兰陵美酒郁金香”也还在。
汝南→驻马店
被吐槽为最坑爹的改名。驻马店对上面的枣庄说:同是天涯沦落人,一起哭一哭!驻马店市古为交通要冲,因历史上在这里设驿站而得名。驻者,停驻也;马者,军队之谓也;店者,小城之谓也。1965615日,国务院批准河南省增设驻马店地区,汝南县为驻马店地区辖县。所以,汝南并没有改名啊,还是要情怀有情怀,要文化有文化。作为重阳节的起源地,梁祝之乡,汝南之名岂会说改就改的?
怀州→焦作
1910年,清政府置焦作镇,1945年置焦作市,1948年改焦作县,1949年改设焦作矿区,1956年国务院设焦作市。这也是一个由矿业发展来的城市,“焦作”的名字来源说法之一就是指其为“煤炭作坊”。古地名“怀州”所治的区域为焦作市隶属的沁阳市。沁阳为中国首批“千年古县”,夏代为覃怀地,属冀州,后地名沿革多带“怀”字,如怀州、怀庆等,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存县,改为沁阳县,因在沁河之北,故名。焦作只是帮着管了一下改名为沁阳的曾经的怀州,怎么躺着也中枪了呢?真是比枣庄和驻马店还冤。

陈仓→宝鸡
宝鸡地区是周秦王朝发祥地。秦文公四年(前762年),秦在“千渭之会”建立国都,称为“陈仓”(今宝鸡市金台区代家湾一带),这是宝鸡建城史的开端。唐朝时改陈仓为宝鸡,沿用至今。为什么唐朝统治者要改成“宝鸡”这个看起来土里土气的名字呢?揣其用意,当是取“天兴唐室”、“凤翔原野”、“宝鸡殷鸣”的吉祥之意,瞬间高大上了有没有。
归德→商丘
一万年前,燧人氏出生于商丘并在这一带建立燧明国。约在公元前24世纪,颛顼、帝喾高辛氏等先后在商丘建都。阏伯死后葬于封地,建有阏伯台,由于阏伯的封号为“商”,他的墓冢也被称为“商丘”,即今商丘市的由来。“归德”之名缘于五代,明清两代设“归德府”和“商丘县”,府县同城。1948116日商丘解放,成立豫皖苏第一行政区,19481118日建立商丘市。这个感觉没什么不对啊!
牧野→新乡
吐槽这个改名的,大部分是因为那场著名的“牧野之战”,问题是,“牧野”算得上是一个专属地名吗?《尔雅》:“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也就是说,“牧野”从来不是一个专属地名,而是指城外宽阔的原野。相较于“牧野”这个非专属地名,新乡可谓历史悠久,新乡源于西汉为获嘉县的新中乡,隋开皇六年置新乡县。194955日,新乡和平解放,设新乡市。而为了照顾历史,20031225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新乡市郊区改名为牧野区。可见,“新乡”不新,“牧野”也不老。
应城→平顶山
平顶山1957年由叶县、宝丰县析置平顶山市,以环绕市区北面的山峰皆为平顶得名,1964年改为特区,1968年设市。20世纪8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平顶山滍阳镇考古发掘出一个古应国城址,为周武王弟(应作子)的封地。吐槽应城改名为平顶山有点俗的,这回可能不占理了,且不说应国在东周早期就已经被灭了,1957年平顶山建市的时候压根儿不知道这里曾经那么有古韵啊,再说,“鹰城”的别称不也弥补了当年的“过失”了吗?
泸州→合肥
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在此汇合而得名,也是著名的“淝水之战”的发生地。合肥地区在秦朝属于九江郡。在汉朝,九江郡经历了九江王国、淮南郡、淮南王国等数次易名,到汉武帝时复更为九江郡,辖合肥等县,合肥县名始见于此。隋文帝时设庐州郡,合肥县属庐州郡。一直到清朝,合肥都是庐州府下辖的一个县。民国元年(1912年),庐州府废,合肥县直属安徽省。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安徽省省会迁至合肥县,合肥成为安徽省的省会。合肥说,长江后浪推前浪,我就是那个后浪,怪我咯。
临安→杭州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名始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公元1138年,南宋改杭州称临安府。论历史、论底蕴,怎么说杭州都是首选,怎么改,都轮不着“临安”呀!
除以上被吐槽的厉害的改名外,还有诸如幽州→保定、九原→包头、琅琊→临沂、云中→托克托等等也在被吐槽之列,不知道下一个躺枪的会是哪地儿呢?
(以上资料多来源于网络,如引用有不当之处,还请与锋标君联系,么么哒!)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猜你喜欢
尊重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授权、投稿及相关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本期撰稿人:艾振浓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