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里,编剧柏邦妮感叹:心里全是苦的人,要多少甜才能填满啊。
马东说:你错了,心里有很多苦的人,只要一丝甜就能填满。
可是对有的人来说,“一丝甜”都是奢望。
已经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刘雨欣,因为一条微博,再次成了舆论焦点。
在古装剧《步步惊心》里,她饰演的明玉格格天真娇蛮,有姐姐护着、朋友照顾着,最终收获真爱。
《步步惊心》刘雨欣剧照 / 豆瓣
戏外,刘雨欣的人生却没有那么“一帆风顺”。
8月28日,刘雨欣发微博感谢朋友来医院看她。
她晒出的照片里,有呼吸机,注射了盐酸纳洛酮。
这种药又被称作呼吸兴奋剂,一般用于过量服用安定类药物后,呼吸被抑制,需要药物刺激。
有网友猜测,刘雨欣是否遭遇了什么不测?
看了其他一些微博才发现,这个镜头前笑容明媚的女人,早就被抑郁折磨得身心俱疲。
有人在微博下不怀好意评论:“是不是陪酒陪的?”
她回道:“是喝了一杯以为永远都不会醒的酒,够了么?”“也可以是安眠药。”
接着回复另一条评论说:“想一直睡下去。”

有人骂她傻,她说自己当时“留了钱,作了安排,特别平静,想穿着婚纱走。”

有网友劝慰她坚强点,她说醒来后看着父亲,很自责,痛苦起来还是“想自残”。
清醒后,她在一条长微博里,道出了更多感受:
请求网友别再胡乱猜测,别伤害其他人;
她在人前扮演着最活泼幽默的人,人后却敏感、脆弱,像个小丑;
知道自己是个公众人物,应当努力给大家带来正能量,可是她不能。
“要靠药物才能睡着,安静的时候想要捅自己几刀。”
刘雨欣这些年,的确坎坷。
她为前夫流产两次,引产一次,最后生下一个女儿,独自抚养。
前夫出轨,张檬插足婚姻,刘雨欣被人雇水军抹黑。
有两年多,她接不到戏,活在语言暴力之下。
张檬发微博道歉时,她没有过多追究。
只淡淡表达了释然和祝福,请求了解真相的人停止攻击诽谤,想让这件事赶快过去。
可是这些经历,给她留下的伤害难以磨灭。
语气很丧的微博一条接一条:“快坚持不下去了,太累了……”
带上微笑的面具,掩盖悲伤,在人前永远保持得体,“要笑、要开心、要工作。”
这些笑容,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不再让爱你的人担心害怕。”
“只要笑,周围的人就满意了。”
自杀未遂住院,她说身边能说话的朋友只有一个。
她像是孤独得无人说话,只好在微博下一条又一条回复网友评论。
她的微博头像换成了小丑。
像是在说她自己,戴上面具拼命搞怪逗大家开心,面具后偷偷流泪。
所有痛苦都是难言之隐
刘嘉玲在采访中说:
每个人其实都挺不容易的,但他可能是调整好了再出来,所以你没有看到他的不容易。
现实中有很多人,就像她说的那样,习惯把自己的敏感脆弱藏起来。
情绪总躲在背后,谁能嗅到那些微笑面具后面的求救信号?
美国加州大学的一位中国留学生刘薇薇Linka,在20岁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朋友看来,她品学兼优、美丽阳光,像是永远没有烦恼。
许多社交平台上,她也都是发布自己面带微笑的动态。
但事就这么发生了。
噩耗从寝室传出时几乎没人相信,一个爱笑的姑娘,怎么会突然自杀?直到她的遗书在微博被发现:
“对不起,生而为人,真的很抱歉。”
“我无法选择从不开始,所以我选择结束。”
恋情结束时,她说希望在另一个世界,爱没有相对,只有绝对纯粹。
妹妹离开时,她说你的离去,让我的世界变得苦涩不堪。
她会因为母亲的一个拥抱突然大哭突然大笑,也经常失眠醒得很早。
抑郁情绪已经十分明显,但她习惯了用笑掩饰自己的痛苦。
一个个“我很好”的笑容背后,都是“救救我”,可惜的是,无人察觉。
脸上笑意盈盈,内心翻江倒海。
 来源:人人视频
临床心理学中有一种抑郁症,被称作“微笑型抑郁症Smiling Depression”。
心理学家Rita Labeaune把它的症状描述为:在别人面前表现得很开心,内心在承受抑郁症状。
按照惯性思维,大家都觉得抑郁患者孤僻沉默。
可实际上,抑郁虽是精神疾病,却往往因为只表现在人的情绪上,让患者受到周围人排斥。
患者情绪低落,旁人总以为是小题大做,这让患者更有负担。
于是许多抑郁症患者反而把自己变成了别人眼中的乐天派。
微笑抑郁症患者往往有正常的社交能力,甚至在关系中扮演“开心果”的角色。
他们习惯用正面情绪去隐藏自己的低落。
戴上微笑面具,有时连他们自己也不能发现自己的病情。
他们微笑着,也抑郁着。
明明最难过,却笑得最开心。
笑容背后都是紧咬牙关
陈奕迅说,《孤独患者》其实是他唱给自己的歌。
他在节目中自嘲自己外表性格张扬,内心却在自我拉扯。
在港媒的专访中,他说自己是个有情绪病的爱哭鬼:
“一直很喜欢悲哀的感觉。我表面是乐观的人,偶尔会许多感触,不是不知足,我很知足。心中就是有一股闷气,很难过。”
“有时看报纸新闻会哭,看电影就一定会,比如最近看《Love Happens》就哭了。
电影讲的是很真实的故事,帮助别人的人其实需要别人帮忙,感觉我跟那个男主角很像。”
一个名为“走饭”的微博账号,曾经常分享一些有意思的生活琐事。
2012年3月18日,她突然更新:
我有抑郁症,所以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
这句话成了账号的最后一条微博,此后再无更新。
从那天起,她的微博下面,逐渐积累了无数网友从2012年累积的至今高达130多万条的评论。
网友来这里留言,甚至每日签到。
这条“死亡宣告”,成了漂浮在各个角落的人相互取暖互道衷肠的大本营。
在短暂停留宣泄过后,他们重新戴上面具回归现实,继续假装若无其事地生活。
当“日常丧”成为潮流,一些人难免开始质疑动不动就谈生论死的“留言大军”或许只是无病呻吟,是闲得发慌的矫情。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现代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
猎聘网发布的视频报道中提到,有40%的职场人会感到压抑。
一项针对全国约112万人的心理健康分析调查,显示73.6%的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有16.1%,心理健康的仅为10.3%。
《2017年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 中盛凯新
其中30-39岁人群心理健康状况最差,且存在低龄化的倾向。
怕行差踏错,怕无数个加班加点换来的东西,被他人赶超。
怕被开除,“即使被老板骂得狗血喷头,还要强颜欢笑说‘下次一定会做好’。”
怕不合群,“明明不想讲话,看到同事们都在愉快地聊天,也硬逼着自己加入话题。”
怕回家,合租房里人声嘈杂,各有各的心事与孤独。
怕生病,怕医院没有妈妈的温度;又怕说谎的技巧太拙劣,被电话那头的亲人发现自己的无助。
翻遍通讯录,也很难找到一个可以毫无顾忌无理取闹的人。
不重要的人,没资格分担自己的孤独,可重要的人,又不敢轻易打扰。
只好在深夜一遍遍刷着朋友圈,打下一行行伤感的字,再清空。
重新编辑一条鸡汤,末了加一个戏谑的表情证明“我没事,我很好”。
小孩子总喜欢嚎啕大哭引人同情。
成年后才发现同情最廉价,也最昂贵,万事不易,崩溃需要默无声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挣扎,谁都在拼尽全力地活着。
生活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大多都是捂着伤口,负重前行。有的人好了,有的人却捂烂了旧疮。
没有人会许诺,我们会拥有完美又幸福的一生。大多数时候,那些孤独、失落、难堪,都只能一个人往肚子里咽。
什么时候才敢承认,你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强大?
笑不出来就别勉强自己了,你哭起来一样真实动人。
做不到也别逞强了,坦诚说“我不行”,总会有人愿意帮你的。
你觉得时光难熬,但其实总有人愿意陪你度过漫长岁月。
在他们身边,你可以尽情地“不完美”。
好的你,不好的你,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你。
推 荐 阅 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