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出了滴滴顺风车的事情,看新闻真是又气又丧。和别人聊天的时候被问起,“美国有没有顺风车啊”,“Uber有没有出过这种事”,那今天正好来说一说。
几年前Uber公司歧视女性员工的新闻出来以后,我就不怎么用Uber了,改用另一个打车软件Lyft,之前用得还是蛮多的。不管是Uber还是Lyft也都有自己的顺风车服务,Uber叫做Uber Pool,Lyft叫做Lyft Line
然而即使是被我无情抛弃的Uber,也足够秒杀滴滴百倍不止了。

顺风车由于服务的特殊性(陌生人在密闭空间相处),很容易产生想象空间,这一点在哪儿都一样。美国曾经都有人把Uber Pool叫做"New Tinder"(一个大名鼎鼎的约那啥软件,算了还是说约会软件好了)
Uber很恐慌。马上更新了使用指南,里面是这么说的:
……和车里的人聊天是可以的,但不要评价他人的长相,和询问对方是否单身。尤其是不要在车里触碰他人,或互相调情。友情提示,Uber有自己的禁区,我们和性无关。在任何情况下司机和乘客都不能发生关系。
一旦违反规定,司机就会被除名。新条款还明确指出不要把顺风车当成约会软件。这就是个搭车软件,绝对没有社交用途。
相比Uber的做法,滴滴简直是个反面例子,广告里各种约来约去的性暗示,一路奔着社交工具在做,实在恶心透顶。
美国的Uber Pool和Lyft Line的司机,和普通的网约车司机是同一拨人,区别就是载一个人和N个人。不像滴滴有一部分人是专门做司机的,一部分人就是只开顺风车赚点钱的。
(所以他们的司机不喜欢顺风车,主要是因为麻烦。同样的路程,拉一个人赚的钱和拉几个人的顺风车,赚的是一样的,但开开停停却要耽误更多时间。而且Uber和Lyft还有一套复杂的计价算法,司机和乘客都很懵逼)
可我们太喜欢分三六九等了,做个打车软件,连司机都有三种不同口味的。顺风车司机驾龄要求是一年,快车是三年,专车不但驾驶资质要求最高,司机都规定不能有奇异发型,也不知道怎么算奇异……
说到底就是两件事:每一个出行乘客不配得到一样的安全保障,而你得到的服务质量和付的价钱呈正相关
后一句话其实没错,但前一句绝对有问题。比如同样吃日料,人均800和人均80,寿司的鱼肉肯定不是一个口感,但即使我钱没花到位,你也不能把我吃到食物中毒吧?
人身安全是个底线,只要交易开始,所有消费者就值得且必须获得安全。

不阻止反而鼓励社交 + 将顺风车和快车专车司机分割开来,这两种行为,让很多滴滴顺风车司机产生了错误认识。觉得自己是日行一善做好事,或是上下班顺便出来赚零花钱,甚至还有专门出来“交友”的。
不认为在做是服务业,更不可能把乘客当成上帝。很多顺风车司机拽得不行,私聊的时候也把乘客当成私产。大概就跟有些猥琐男觉得女生来自己房间就是对他有好感一样。
这个说到底就是定位失败。现在什么都要场景化,卖洗衣粉的让你想象坐在普罗旺斯的花田深呼吸;卖口红的让你把自己代入和前男友见面的瞬间;卖水饺的让你闭上眼睛就是家的味道和妈妈的手艺。可我脑子都要不够用了,做梦都嫌累,这么多场景真烦。
滴滴也中了这种名为场景的毒,原本就是点对点的运输工具,非要在车里酝酿出一个小宇宙来。其实仔细想想,搭顺风车的本质就是你在路边竖起大拇指,有个陌生人停下来带你一程,且途中还会不断上来各种陌生人,风险真的蛮大的。
👇无国界顺风车吐槽现场
“为什么所有人都恨顺风车”
“和陌生人坐一起?算了吧谢谢”
“新的快速顺风车还不如坐公交呢”
“讨厌Uber和Lyft顺风车的7大理由”
同在一辆车里,想法却很不一样。
乘客心里认为自己就是打车,虽然身边有人吧,那就当坐高铁了——可高铁上有乘警和服务员啊,而且完全不会瞎开的;有的司机把自己当成一个好心载同事回家的人,只是这个同事比较识相还给钱,如果TA瞎逼逼就是不要脸,真拿老子当开出租的了啊?
就算都不是坏人,这样也很可能产生各种矛盾。顺风车本来就是很麻烦的事了,又搞成这样,简直是垃圾啊。

网约车的安全问题,是个全球性的难题。即使是Uber和Lyft也出过很多事,包括不少恶性事件。但起码人家有一键报警功能,也一直在努力更新产品和保持较好的客服水平。我有两次被司机绕路,事后在APP写留言投诉,当天都收到了邮件回复和退款
如此强大的求生欲,归根结底也不是什么高尚的理由(不好意思我真的不信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是第一动力),而是市场竞争的压力
Uber是第一家,但如今Lyft追上来了,后来还出现了更便宜的Juno和Gett(后者只能在纽约用,2017年把前者给买了),以及最便宜但需要定点上车的Via(只能在最近上车点而不是自定义地点上车),还有专门打出租车的Curb和Arro。可以说稍微松一口气就会被后浪直接拍死在大马路上,无情碾压。
该多的竞争对手没有多,该少的定位没有少,该快的客服回应没有快,该慢的资质审核又没有慢。草料太多,吃得太饱,最后就喂出了一个庞大的怪物。
可能大家都忘了,滴滴最初是以“拯救出行困难,让大家都能方便打到车”的形象出现的。当时的矛盾集中在出租车上,比如打车难、拒载、不打表等等。
滴滴来了,一切都好了。
如今屠龙少年变成了恶龙,一口吃掉了年轻可爱的女孩子,真是悲哀。
不知道Uber Pool反正Lyft Line不怎么样,一个人的价钱和普通打车几乎一样,几个人的路线也一直在绕路,有次本来10分钟的路硬是开了35分钟接了3个人……说明人真的不要懒,我还不如走路呢。
希望不要出现杠精,跟我说“凭什么不坐顺风车啊,真是何不食肉糜”(之前后台有过杠精简直无语)。就是想提醒一下这件事情的高风险度,尤其是在滴滴这个产品不完善的情况下,希望大家有个清醒的认识。
当然也有很多滴滴顺风车司机是很好的啦!我也有同学朋友开顺风车的,祝你们能搭上他们的车~
*文中的图片都是Uber的宣传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