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
一上班就在等下班
觉得工作就是玩扫雷,处处是坑。
先不说这种想法对错,
我们找了10位日本文艺界的扫雷达人编制了
一份攻略
看看你卡在哪一关,对你是否有帮助吧!

“选错工作”
雷区1
秋元康
假如面前有两条路,我们总会觉得选择走哪条路必须慎之又慎,不能选错,然而只要是人就会犯错,不可能总是正确。
所以,走错了路也不要紧,只要事先锻炼好返回的能力就行。应当视错误和失败如浮云,不管被对手击倒多少次,都能重新爬起来。像这样工作的人,才是最有创造力的。
“工作特别吃力”
我在日本广播公司工作到二十八岁,整整四年。而最后两年,我每天的睡眠时间一直只有两小时。当时真的是心力交瘁,患上了神经衰弱。
要想出类拔萃、高人一等,还是得在某些方面逼迫自己才行。不经历底层工作,你在这份工作中就无法长久维持,无法成为专家。
雷区2
仓本聪
“工作出错”
雷区3
横尾忠则
人一旦进入社会,懂得了人情世故。就会判断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从而变得保守。
失败的自己与平时的自己并不一样,所以我很好奇,期待能借此发现不同维度的自己。
“身边的同事太优秀”
宫崎骏先生不写剧本,是因为他讨厌连不想画的场景也不得不设定好,可以说正因如此,才成就了那些独特的作品。
和这样的他工作,比起害怕,我更感兴趣,我很好奇他会拍出什么样的东西。拍电影就像催稿件一样,得说“宫先生,差不多该考虑接下来怎么拍了”。
雷区4
铃木敏夫
“无处不在的压力”
雷区5
宫崎骏
不安每时每刻都在。一部电影拍完,肯定有事发生。大约在《千与千寻》原画检查结束后的第三天,我患上了完全失忆症。还有《幽灵公主》那会儿,我正要去参加宣传活动,却在下台阶时摔了一跤,扭伤了。
不过,在脚踝“喀嚓”一响的那一刻,我却有种积压在心底的什么东西随之烟消云散的感觉。
“如何共同合作项目”
如果从一开始就划分职责分担的界限,明确“各自到此为止”,那就太无趣了。试着越界多做一些,或是后撤少做一些,都很重要。
我觉得,重视人际关系中的衍生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协同合作。
雷区6
横尾忠则
“缺乏领路人”
雷区7
山田洋次
从师学艺,该在一段时期内丝毫不差地照搬模仿。我认为这是一种学习态度。任何一个匠人的工作,最初都是从模仿师父开始的。
在我看来,必须随同大师一起工作,用心去记,才能有所收获。可我发现,现在鲜有这样的机会。
“丧失奋斗的动力”

用数码相机啪啪拍下的照片,我会马上给对方看,因为我就是想听到别人称赞“拍得真好”才从事摄影的。
我们不要妄图改变世界,关键在于要有接纳精神。只要接纳世界,就能水到渠成。
雷区8
筱山纪信
“被劝退的危险”
雷区9
系井重里
我从广告撰稿人开始做起,之所以一路上主动尝试各种各样的工作,就是想到万一哪天关系破裂,我不至于坐以待毙。只和一家公司打交道,一旦自己有了危险,就只能过度依赖对方了。
从我个人来说,被女人甩了更让我伤心得多。年轻人不应该只考虑风险,要琢磨怎样生活才有趣
“羡慕他人的工作”
所谓自己已能看见的道路,其实也是不确定的,只是自以为能看见罢了,实际上什么也看不见
尤其我是那种期待在自己崩解的感觉前方,发现新出路的人,所以通过其他方向上的尝试,前方的道路反而可能会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雷区10
横尾忠则
“该放弃讨厌的工作吗”

雷区11
秋元康
最好还是找机会从漩涡中脱身。眼下的工作没了就没了,要是二十年后自己想做的事被别人取而代之,那才无可挽回
我之所以如此眼花缭乱地活动,是因为我想提前打开多扇门,好让自己不至于厌烦了自己,眼睁睁错过自己想做的事。
“和领导意见相左”
为了说服有决定权的城户先生,我曾在董事长办公室的门外久久徘徊(因为遭到反对的电影企划未能通过)。
我还去见了持反对意见的部长,同他展开激烈争论,质问“是你这家伙反对吗?”他支支吾吾企图辩解,但我觉得他的反对很不负责任。
在我看来,推翻自己的意见是需要勇气的,但如果不加深思就贸然批判或赞美,可能会忽略某些重要的东西,对吧?
雷区12
山田洋次
“如何面对同事的嫉妒”
雷区13
秋元康
别人的嫉妒会成为我的能量,如果不喜欢别人的嫉妒,就说明你还太年轻。
只要是做出了一定成绩的人,都会被人在背地里说闲话,所以中伤也好,嫉妒也好,只能全部承受,然后拼命工作,最终锁定胜局。
“工作之外,忽略生活”
无论电影还是音乐,都可以全情投入地去欣赏,而非一味保持冷静客观。欣然沉醉的感性比吹毛求疵的理性更重要
讥讽这个导演是蠢货,嘲笑那部作品拍得差,这样断言或许显得自己很有水平,叫人沾沾自喜,但这种人反而大多无才。
雷区14
山田洋次
“生育改变工作方式”
雷区15
泽目耕太郎
我在35岁有了孩子。孩子出生仅一周,我就外出旅行了。三个月后回家一看,孩子已经长得很大了。朋友说:“你真是个不幸的人,没能亲眼见证孩子最好的时光。”我认为他说得完全正确,于是就改邪归正了。
从那以后,我的生活和作息时间都变了:孩子起床的时间我就起床,孩子睡觉的时间我也睡觉。即使头天晚上喝了酒,次日凌晨才回家,我也会在孩子醒来的六点钟起床。
“被电子设备绑架”
我觉得最好留出时间,无论什么都用自己的肉眼去看。确定每天要做的事,早晨捡捡附近的垃圾,去不远的咖啡店喝喝咖啡,回家吃完饭再出门。
在开车往来于家和工作室的路上所见的风景变化,对我来说至关重要。不光是四季的变迁,还有,有没有哪里反映出了经济状况,那人是忘了穿裙子还是在追求时尚。
雷区16
宫崎骏
“中年后工作心态的变化”
雷区17
泽目耕太郎
三十五岁以前,富于社会性的创新是我工作的绝对基准,而在那之后,不偷工减料就是唯一的准则了
我的工作就是如此不断的累积。我的心理状态本就一直是平的,既没有振奋,也不会失落。我女儿常用鄙夷的语气说:“老爸你可真够稳的。”
“怀疑自我工作价值”
“找出不用那么忍耐的方法”是我的梦想。一个优秀的人才,如果大家都能雇用该有多好。进了我们公司,还可以再去其他地方工作,这样不好吗?
二十一世纪的我,能得到“那人尽管最终不像想象的那样,但确实做了很多事情”的评价就行了。工作终究只是人生的一部分而已,人不能只为工作而活
雷区18
系井重里
“在重要项目中战胜压力”
雷区19
铃木敏夫
我总是站在一旁“看热闹的人”。我虽是当事人,却经常把自己放在旁观者的立场上。要是把自己当成当事人,有了责任感,那就完了,根本做不下去,不能大胆行事。太忙了,就没时间害怕。
而且,正因为到了最后关头,没有退路,所以我尽量让自己处于一种较为从容的状态,这样会有一些好的想法自然而然地涌现。不然就算精神紧绷、跃跃欲试也没用。我觉得车到山前必有路,算是一种毫无根据的自信吧
“怎样找到想做的事”
对我来说,不厌烦自己是最重要的。兴趣这东西,存在着很多衍生的可能。快到三十岁的时候。我想出了这一生要表达的理念,并且持续至今。
基本上,如果在三十五岁之前还没找到该做的事,那么一生都将无事可做。自己的原体验,就是如此不留余地。每个人都应该独自思考入世的方式和策咯,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雷区20
杉本博司
编辑整理:张得得
注:10位“扫雷达人”的回复内容整合自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乐业》一书,已获授权。
你呢,
有触到过哪个雷区吗?
识别下图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收听
订阅后,在公众号“Lens日课”首页
点击菜单栏“好好听画2”可直达~~
💡使用说明请戳 → 这里
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Lens日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