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1573 篇文章
题图:《盐》封面。
作者:易阑,数学之海十载,文青之心不灭,商海观变,知史明鉴。前麦府合伙人,现外企战略官,周游四海,常居北京。作者公众号:田阁随笔( ID:tiangesuibi )。
过去八年,在散落的业余时间里,我写了一部书。几天前,这部书终于在掌阅平台上见到了读者。看着几份最早的读后感,感恩之心以外,更想写下作者自己的“写后感”。
书写了八年,差不多花去了人生到此的五分之一。甚至按照一种说法,这和人一生能拿出来的全部给自己的时间已大抵相等。其实写东西的执念该是由来已久,但促使我动笔的该是第一个孩子的出生。第一次抱起他的那刻,既感叹造化的奇功,能让我们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生命,也浑然懵懂,不知该如何帮他长大。
在最初看护那个新生命的时日里,想着的除了几次吃奶,几次睡眠,今天长了几克体重,此时为什么黄疸还没有褪去之外,也还有些不敢全然面对,却又偶尔扎心的问题:“我们带他来到世间,除去给他生命之外,到底还该给他什么呢?” 孩子是 2010 年元月初出生的,到了那年春节,我就下定了写一本书的决心 — 这该是能给他的,最走心的礼物了。
听说我写书,现实生活中的朋友们最先会想到书的主题该是市场评论、技术展望、甚至是公司内幕或是职场暗战。这些选题会很自然,与我的工作也有不小的相互帮衬,可如果选择了这些,我是很难有不可抗拒的冲动,更难坚持八年。
记着动笔的第一个晚上,是在多伦多开麦肯锡全球合伙人大会。因为时差,左右无法入睡,索性写下去。写到半夜,看见一条北京客户发来的短信,临时安排要在两天后开重要的汇报会。为了赶上这个会议,只能飞一条虐体的航线,由多伦多到法兰克福再到北京。可那时我却是欣然接受,因为二十多个小时的飞行中别无干扰,可以一心写作 — 这该是那最初的冲动。
此后经年,看宝宝睡觉的时间,在北京路上堵车的时间,往返中美国际航班的飞行时间,都被用来写书。其间也确实有几起几落,有过纠结,有过搁置,甚至有过放弃的念头。这八年中,我从咨询公司合伙人到企业战略官,从刚抱起第一个宝宝到成为两个小学生的父亲,从三十多岁满怀未来和意气,到四十多岁必须直面岁月和起伏。时间和精力对我都不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能坚持下来是因为那些不可忘却的记忆。
我写的《盐》是一部小说,与商业、科技或是职场无关。它讲的是生命中的偶遇、历史的记忆和爱的抉择。取《盐》这个名字,是因为盐既是世上最质朴的矿产,又是生命延续所不可或缺。我的一部分血脉来自于四川自贡,那里自古有盐都的盛名。自贡的盐来自于地下,古代的蜀人挖掘深千米以上的盐井,用人力和牛马推出黄黑的卤水、再熬煮出青白的盐。偶有天然盐结晶于地下,随卤水出井,谓之盐晶。
故事的两位主人公,偶遇于赴美的飞机上,虽是差着七十几岁的年龄,却有着共同的目的地,共同的哈佛母校,共同的盐晶机缘。老先生开始给年轻人讲述往事,王朝更迭、民国肇始、西风东渐和负笈游学,跨越光明和黑暗的异国恋情与骨肉永隔,在抗日洪流、南渡北归、建国伟业中一代代人登场谢幕、聚而复散。年轻人听着七十年前的往事,而自己的故事也在哈佛园的红墙和古树间相伴而行。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首诗,偶遇繁多,角色各异,只有等到主角谢幕,才知因果。
小说如此开篇,也道出了我的初心。人生中偶遇繁多,我们能记住的是少数,忘却的是大多,可也正是那些千千百百的偶遇带我们走到今天,带我们继续前行,也该被久久铭记。
小说的故事发端于飞机上的一次偶遇,而由艺术到人生,精彩与感悟也尽在偶遇的不可预见与无限可能之中。我自己写作的冲动,来自于 20 多年前在哈佛校园中的一次偶遇;我离开学术的象牙塔,继而从美国返回中国起因于普林斯顿城中林荫小径上的偶遇;我的家庭和儿女可以追溯到将近 90 年前两个小学生的偶遇;而写完这本书,我才从妻子的亲戚那里听来,她家的一位长辈在 80 年前就写过一本关于自贡盐井的小说。
铭记这些偶遇是我们感恩的起点,而续写这样的诗篇该是人生的真意。书中的李友然老先生就是抱着这样一份真意,努力让那次偶遇成就年轻人自己的诗篇。对于生活中的我们,我想也应如此。偶遇或许对我们只是一闪而过、一念之差,对于另一个人也许是改变一生的机缘。勿以善小而不为,从一个小小的偶遇中能成就他人,也会成就自己。
小说中有跨越 90 多年的历史,特别是二十世纪前半页中国所经历的跌宕起伏。历史中有不可忘却的记忆原本是常理,可也许是因为历史太庞杂,也许是因为历史太沉重,反而最容易被忘却。
8 月 15 日,朋友圈里看到很多关于抗战的纪念,特别是纪录片《冲天》当中讲述的那批年轻的中国空军飞行员。《盐》中有很多关于抗战的情节,而中国和美国的飞行员也是书中的角色。这些感人的记忆对于我不只是宏大的国史,更是身边的故事。
我少年时父母出国留学,自己随着家中的老人长大,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我自小对老年人有种亲近感,也喜欢听他们讲故事。抗战的历史对于我不仅是书本上的事件,也是听外公讲 40 年代初在昆明修筑机场和公路,服务中美两国空军;听外婆讲在重庆北碚看好莱坞黑白片和学跳踢踏舞;听梁从诫先生讲他父母(梁思成和林徽因)与一群空军飞行员的偶遇和伤别。
历史中不能被忘却的不仅是国家民族兴亡的宏大叙事,更有每个家庭和每个人的记忆,他们的故事被记录下来,才是不负历史、不负先人。小说《盐》的引子里,年轻主人公步入中年后被自己的孩子问起家庭的历史。在真实生活中,我也同样被自己渐渐长大的孩子问起过家史。如此来看,为自己的孩子去讲述历史和往事,更是不负来者。
今年初,我带着刚过八岁的儿子回乡寻根。很多事对他来说是似懂非懂,他听了为成人准备的历史解说词,非但没有更明白,反而对内中的血腥与苦难产生了恐惧。这也难怪,虽然他的 90 多岁的曾祖辈还健在,但这个世界和 90 年前的世界不仅有天壤之别,孩子们甚至很难理解那些描述过往世界的词句。
不过那一刻,我似乎是明白了自己的这部书还应该讲什么—那就是爱,跨越时间的爱。清末民初既有几千年帝制的崩塌和中西的冲突,但也是对国、对家和男女之间爱的重塑;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既有国仇家恨,更有因为爱的抉择;90 年代直到今天,无论是出国留学、职业选择、离乡返乡,又何尝不是爱的抉择。
《盐》中有不止一对年轻人,在过去和现下要做出人生的抉择,他们固然要面对残酷的环境,但我想让他们行动的最大的力量该是爱。书中的一位主人公给万里之外的美国养母写到:
妈妈,可能我再也没法见到你了。请相信我,这并非因为我对你的爱减少了,而是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的爱在我的血管深处流淌,因为那些我深爱的人们已经为这个国家献出了生命,我选择永远把这里当作家。
这样的爱,也是我们不可忘却的记忆。
在此,先感谢奴隶社会的读者对《盐》的关注。恰逢掌阅平台活动,未来两天大家可以免费下载和阅读《盐》完整版。您可以下载掌阅 App,搜索《盐》(作者易阑),或者点击“阅读原文”,期待您的感想和反馈。
-  END  -
推荐阅读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看经典热文,点击菜单。
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
给邮箱 [email protected] 投稿吧。
欢迎转发分享;对话框输入“转载”即可了解授权详情;未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的平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