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片场学院
专业的影视教学平台
《无人知晓》静静打动了我,我不说深深,这得益于导演有控制力地表达节奏。四个孩子的母亲是个声音甜腻而柔和的女人,连对孩子训斥的声音都是那么甜美。餐桌上,母亲对四个孩子约法三章,母亲温柔的声音,橘黄色的灯光,孩子可爱又甜蜜的笑容,这无疑是温馨的场面,而父亲的一直缺失却让我们对这种温馨场景存在质疑。 
这种美好中真实的苦涩感就在这种含蓄静默的表现中初见端倪,影片越到最后,苦涩感越强,母亲消失、小雪的死亡再次将这种苦涩一步步推向顶峰。 
我对这种有节制的苦涩感的营造充满了好奇。在看完一遍后,忍不住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摄影机运动 
A、固定长镜头
摄影机机位固定不动,固定时间较长,较少变化的推摇拉跟拍。
这部电影固定较长镜头是最特别的。我国侯孝贤的最擅长也最喜用固定长镜头,侯孝贤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很深的导演,他最是痴迷沈从文,沈从文笔中含蓄优美的表达用到侯孝贤的电影上,就是固定长镜头,所以在侯孝贤的电影画面中,我们常常能看到类似水墨画的悠远深长。
镜头固定表现明绞尽脑汁地趴在桌子上写作业,身边时母亲和京子。明一开始做作业的时候让我们误以为他是放学后做作业,后来才知道他是没有上学的孩子。在表现母亲离去他趴在桌子上的镜头中,我们发现他做得更多的是记账,以这种固定的镜头表现,似乎在诠释一种嘲笑与无奈,它充满了含蓄和隐忍的张力。
明迷恋上游戏后,摄影机在明的背后,在昏暗的环境中,只有电视机游戏刺眼鲜艳的画面,与明黑色的剪影形成鲜明的对比,固定镜头又似乎在默默诉说着什么。明一个人在长椅上坐着,在小溪边站着,在街道走着,在梯道上爬着,影片放弃了跟拍镜头,而是让我们远远地长久地看着明,造成一种距离感,我们在视线的距离中无法接触明,但这种镜头有力地突出了明的孤单,神奇地拉近了我们和明的心理距离。
B、运动长镜头
与固定长镜头相比,这部影片中运动长镜头很少。新浪潮代表特吕弗在他的《四百下》用了小男孩奔跑的长镜头,在这部电影中,又见到小男孩奔跑的运动长镜头。《四百下》奔跑小男孩的后景是充满了田园风光的农庄和美丽的大海,象征着小男孩的自由地解脱,而这部影片中明的奔跑则要沉重许多,前景中是飞速滑动的车辆,后面才是明的奔跑,现当代发达的文明的冷漠与明在窘迫环境下挣扎的内心形成对位。
明在这个嘈杂发达的城市中不得不靠女孩子的救济,明的内心充满了挣扎,却又感动于女孩的帮助。内心的澎湃和复杂在这一次运动长镜头所显示的长长的奔跑中淋漓尽现。 
C、摇镜头 
影片中有一个重要的摇镜头,那就是明带着妹妹去车站接妈妈,妈妈并没有接到,镜头在明的脑后,左右摇表现两人昂着头看着一辆辆电车开过来又开过去,相对于特写镜头,用摇镜头更表现了两人看电车的专注,在电车虚焦的处理下,电车的灯光朦胧,表现二人对妈妈或者说是对未来的一种向往和不确定的迷茫。
明看着来往的电车,看到的是来去无常的人生,这也是导演对命运神秘的无奈和不可捉摸的概叹。 
D、特写
这部影片的特写尤其多。与全景的让观众随便看什么不同,特别多的特写镜头有助于导演的意图强调和人物心灵的逼近。
明在找妈妈的男人时,看见他在汽车里睡着了,明坐在轮胎上,晃动的脚特写表明了明的礼貌以及内心的紧张和等待的焦灼。京子指甲上脱落的指甲油表明时间的流逝,是对内容的省略。京子触摸着地上指甲油的印迹,无言地表达了她对母亲的想念。(四个孩子都没有直接表达想念母亲,但导演一各种方式表达了他们对母亲的深深想念)茂吃完的方便面盒里不断增多的白米饭无需任何台词的解释,一种浓烈的苦涩感此时已经震慑观众。
这样的特写在影片中还有很多。记得苏牧说过,“特写”的作用就在于人物心灵的逼近,我想在这部影片中再体现不过了。    
二、色彩
导演对色彩有意精心选择,但不轻易让人发觉。整部影片的色调是晦暗的,而且整部颜色选择分明:主要是白色、黑色和红色。 
白色:京的衣服颜色总是白色的,京子爱喜衣服,她用的洗衣机也是白色,有一个细节:京子把妹妹小雪放在椅子上比身高,把小雪放下来后,京子用手把椅子擦干净。白色衬托了这个女孩的纯洁和美好。
同样,明很多时候穿的也是白色的衣服,也能表现明的诚实、高尚的心灵。明照顾家人,不受朋友撺掇偷商店东西、拿着女孩给他的钱在街头奔跑。在表现这些场景的时候,明穿的是白色的衣服。 
黑色:明穿黑衣服出现的场景都比较特殊,我记得的有三个:一是妈妈离开明,明穿着黑色的衣服和妈妈一起吃饭,二是妈妈走后,明在家里记着越来越少的账,三是明找商店的店员要求去打工。
黑色是一种绝望的表达,明在这些场景的时候,一个小男孩面对狰狞生活的无所适从,内心的绝望和恐惧可想而知。 
红色:红色是所有颜色最鲜明触目的颜色。影片中出现红色的物品有:指甲油、京子的玩具钢琴、明的外套(黑红两色)、小雪的拖鞋、明在公园玩的球、明的围巾、植物的花朵小雪死去时身上的红色衣服还有其他的物品。
这些物品的红色不是淡红,而是鲜艳的红色。
京子涂满了指甲油的手搭在雪白的洗衣机上,一个特写镜头让红色如此触目,却让母亲的温馨感受和京子对母亲的怀恋深入人心;京子的玩具钢琴也是鲜艳的红色,那是导演对她理想的讴歌。小雪的拖鞋和死去时红色的衣服,是导演对生命的礼赞。明从来没穿过全身红色的衣服,他穿的那件外套黑红分明,是残酷现实和明坚强生长在明身上交织的体现。
有这样一个段落特别让我感动:那就是明独自在公园里玩一个红色的球,这是一个抒情的段落,跳动的红色的球正是导演对明顽强执着的生命的酣畅淋漓的礼赞! 
影片中,在四个小孩第一次从家中跑出来,色调是温暖的,色彩是美丽的。四个小孩身着艳丽明亮色彩的衣服,正是对他们欢呼雀跃内心的写照。 
三、声响与音乐
一直在思索为什么在明长长地奔跑时,没有配上抒情的音乐。影片中出现的是现实中汽车声音、明奔跑脚步声音、喘息声的等现实的声音。
苏牧说音乐不应是起到遮丑的作用,马塞尔马尔丹在他的《电影语言》一书中说音乐不应当一旦配合画面是就使它固有的特性丧失殆尽;它应当去自由地阐述,而不是解说,应当细腻地去启示,而不是渲染。
对的,此时这个长镜头的表现力已经十分有力,它完全已经不需要煽情的音乐去渲染。现实中汽车的声响与明奔跑的脚步、喘息声正好形成对比,冰冷的现代城市声响无从知晓明挣扎的内心,这对于影片的主题“无人知晓”是有力地一笔。 
相反,在四个小孩从家里逃逸出来,走出门洞,花光京子所有为钢琴储备的零花钱,在外面的世界玩耍的段落,一直伴随着轻松明快的音乐。
这段音乐的妙处在哪里呢?如果不要是不是也不影响影片的情绪?我一直想看到专业人士对这段音乐的分析。但就我看来,我觉得是它是起到一个加强对比营造反差的作用,当轻快的音乐声戛然而止地时候,我们看到镜头中出现了生长在下水道一株野花,阳光下,它孤独地却又昂然地开着鲜红的花朵。
四个孩子蹲下身来,此时汽车划过的自然声响又响起。四个孩子对这株野花的怜悯让我们又品尝到了苦涩,虽然孩子们全然不知,但我们清清楚楚,孩子们对野花的怜悯其实也是对他们自身境遇的怜悯,他们的命运是如此地类似,他们都是被遗弃的,都是无人知晓。
之前的轻快音乐是假象,是麻醉,在这层假象的面纱被摘掉后,我们又看到了血淋淋的现实,而导演并不想表现这种现实的残酷,轻松音乐和野花的诗意表达冲淡了孩子们现实中的窘迫,导演让我们看到真相又不耽溺于真相,只是让这种苦涩的气息久久地萦绕在我们心头。 
电影音乐很少,更多的是现实声响。
在所有的声响中,有一种现实声响可以说是导演刻意而为,给它寄予了独特的含义,那就是小雪和明出去车站接妈妈是穿的红鞋子的响声。响声既刻画了小雪的可爱。又让这种可爱的声音响彻在空旷的黑暗的街头,如此可爱的小女孩没接到妈妈失落和遭遗弃的感受就同这声音响彻在空落落的街头,让我们的心随之颤抖。 
但贯穿影片中的有一段“明”的音乐,无论是不是在明的内心发生重大变化时才出现,但可以说导演对音乐的使用是很节制的,而且这段音乐是以它自身纯粹的美介入的。那些电影语言制作精致的作品,《法国中尉的女人》《鸟人》《美国往事》都会在节制的音乐中有一段属于主人公音乐。
要成为一个电影人,拉片无疑是最有效的基础学习。
为了帮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电影语言,更有效地去跟幕后的创作者交流,或者直白地说——更懂电影,杨超与新片场学院合作的电影拉片课程《导演思维看电影》目前已经正式上线了。

在这门课程中,杨超导演将会用十大专题来解读十几部经典电影,挖掘视听语言的底层逻辑,告诉大家如何看懂导演每一个镜头意图的秘密。
拉片,是一条捷径。

无论你是电影发烧友还是影视从业者,无论你喜欢商业大片还是小众文艺片,拉片都是最快、最简洁的方式,让你学到电影最有用、最难理解、最传统、最经久不衰的那些重要知识。


NEW
戳二维码了解课程详情或点击【阅读原文】
立即购买

你可能还想看:

戳原文,更有料!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