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乐游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走遍北美乐游天下
古人季札〝心诺〞堪称守信的最高境界,而我们作出了〝言诺〞或〝合同〞,就更应该重诺守信了。
季札是吴王寿梦少子,孔子的老师,与孔子齐名的圣人,同时也是孔子最仰慕的圣人。称为〝南季北孔〞,历史上南方第一位儒学大师,也被称为〝南方第一圣人〞。孔子曾经说过:〝泰伯(季札的祖先吴太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公元前544年,季札受命要到北边去访问鲁国,他带著随行人员从吴都出发。当他们路经徐国的地界时,看到徐国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安康,不禁暗暗称讚:〝徐国的国君向来以仁义闻名于天下,今日得此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于是他临时抉定要去拜访一下徐国国君,倾吐仰慕之情。徐国国君早就对季札的贤名有所耳闻,如今得知他特来拜访,自然心中特别高兴,急忙命下人设宴盛情相待。两个人交谈甚欢,徐君看到了季札身佩的宝剑,脸上露出了非常喜欢的表情,几次欲言,又不便启齿。
聪明的季札当然一眼就看透了徐国国君的心思,欲将宝剑赠送给徐国国君。不过他忽然想到,佩带宝剑出使别国,是对被出使国的一种尊重,更是一种礼节,如果现在将宝剑赠与了徐国国君,那麽对鲁国岂非大大的不敬?想到这儿,季札就打消了赠剑与徐国国君的念头,不过他却已经在心里许诺:等到从鲁国出使归来,一定把剑赠送给徐国国君。
辞别徐国国君,季札又带著一行人向鲁国出发,来到鲁国后,也受到了鲁国国君的热情招待。季札也凭著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令鲁国人对其佩服有加,使〝鲁人敬焉。〞
在鲁国呆了一年多的时间,季札开始返程,在此期间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心里曾对徐国国君做出的承诺。再次路过徐国的国界时,他抉定去拜访徐国国君,兑现自己的诺言,将宝剑赠送给徐国国君。可是他却得到了一个十分不幸的消息:徐国国君已经去世了。
对此,季札感到十分悔恨和悲痛,他解下宝剑欲将其赠给徐国现在的继承人。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把宝剑是吴国的国宝,怎麽能随便用来送人呢?何况现在徐国国君已经不在人世,又何必赠呢?〞
〝季札挂剑〞的故事,最感人的地方就在于,季札对于已故之人也不失其承诺,他所谓的承诺只存在于自己心里,徐君并不知道他的想法。
季札说:〝上次同徐国国君交谈时我未赠剑于他,是因为我还有出使鲁国的任务,但在我心里却早已将宝剑默默地许给了徐国国君。既然答应了他,又怎麽能因为徐国国君不在,就欺骗自己的良心呢?再说,我作为吴国的公子及使臣,如此不讲信用,若传出去吴国的颜面何存呢?别人会怎麽看我们呢?〞
这时,徐国嗣君却一再坚持不受,且说道:〝我没有先君的遗命,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札便将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柳树上。季札的做法受到了徐国人的讚美,他们还编了一首歌来歌颂他:〝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从此,〝季札挂剑〞的故事就流传开来了。
从〝季札挂剑〞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诚信〞两个字的深刻意义,它最感人的地方就在于,季札对于已故之人也不失其承诺,何况他所谓的承诺只存在于自己心里,徐君并不知道他的想法。这种崇高的境界实在让人感动,一幕挂剑演绎了古信高义,传承了重信守诺。
自古以来,〝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等词语都是用来形容诚实守信的人的最佳用语。诚实守信,说白了就是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尽力去实现,这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最基本要求。诚信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品质,它更是一种能力,而且这种能力比其他任何能力都要强一百倍。
中国古代哲人要求言行一致,《礼记.中庸》曰:〝言顾行,行顾言。〞切不可〝自食其言〞、〝面诺背违〞、〝阳是阴非〞,所以朱熹认为〝信是言行相顾之谓〞,要求〝口能言之,身能行之〞,这才是〝国宝〞;如果〝口言美,身行恶〞,那是〝国妖〞,是君子所不取的。
孔子说过:〝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意思是说,从前孔子对于人,只要听了他讲的话,就会相信他的行为;现在孔子对于人,当听了他讲的话后,还要观察他的实际行为。在这里,孔子肯定道德实践是评价诚信品格的标准。
感悟:古人季札〝心诺〞堪称守信的最高境界,而我们作出了〝言诺〞或〝合同〞,就更应该重诺守信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