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陈韵涵/综合报导
研究显示,消费者不太会比较商品单价,而偏好依据打折幅度决定购买哪样商品。(Getty Images)
简单的计算错误可能让消费者在抢买打折便宜货时,不小心花更多钱;研究显示,消费者不太会比较商品单价,而偏好依据打折幅度决定购买哪样商品。
消费者有时不慎选择高价,有时高估了优惠程度,有时则看不清两种折扣方式的结果相同,这些都与折扣比率相关。
举例来说,商品增量50%看似比减价33%来得好吧?错,两者结果是一样的;精打细算的消费者也可能犯错。
再试试看,假设冰淇淋正在特卖,顾客可以选择减价33%,或以原价购买增量33%的冰淇淋;哪个比较划得来?还是一样?
明尼苏达大学行销学教授艾卡瑟‧劳(Akshay Rao)说,当折扣与增量比率相当时,消费者往往认为两者一样,但在冰淇淋的例子中,减价比较划算。
如果一加仑的冰淇淋要价9元,减价33%会是6元,相当于每三分之一加仑只要2元;但若是原价购买多33%(相当于三分之一)加仑的冰淇淋,每三分之一加仑的冰淇淋要价2.25元;若要两者相当,折价33%必须增量50%。
劳说:“这是个陷阱,必须增量50%才会等同于减价33%。”
另一种折扣花招是折上折:1000元的套装减价40%是600元,但商家往往会推出双重折扣,先减价20%变成800元后再减25%,一样是600元。
劳说:“这两种折扣价是一样的,但折上折感觉比较慷慨;消费者会觉得后者减价45%。”
研究显示,虽然最后结果相同,但折上折更能激起顾客的购买意愿,商品销量也随之提高。不过,虽然在买便宜东西时,消费者不太精打细算,但若商品单价高昂,消费者就会较仔细,算错的情况就会减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