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适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美国格律文化传媒集团全媒体平台携手上海东方网,联合全球多家机构、留学组织和华文媒体,跨越十余个国家和地区,隆重推出“中国留学生的四十年”大型专题报道,记录40年留学潮中40位中国留学生的命运与故事、奋斗与荣光。以海外学人的心路,见证中国崛起;以中国留学生的视角,回望改革开放。今日刊发第六期,石巧芳:移植“中国文化之根” 在巴黎建起中国园林。
在法国巴黎距市区40多公里的西部郊区,有一座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的中国式园林——“怡黎园”。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回廊花墙、山石飞檐……展现着中国园林的诗情画意与巧夺天工。
石巧芳在怡黎园。
这座园林的主人名叫石巧芳,一位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的旅法华人。
“法国人只知道日本园林”
巴黎是一座文化与艺术的大都会,令人向往。30年前,石巧芳也正是因此而选择了来巴黎留学。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经历“十年浩劫”的文革之后,中国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在文化艺术领域,新的思潮与思想也层出不穷。那时的年轻人,对于开放之后所看到的外部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于那些新的知识如饥似渴。
石巧芳回忆: “八十年代初期,中国真正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大量的欧洲文学、艺术、哲学都翻译成了中文, 我看了很多欧洲文学和哲学的书,看到一种人文的东西,觉得特别温暖,这个东西就在我的心里面埋着了。”
石巧芳与丈夫 留学期间合影。


1989年,石巧芳赴法国凡尔赛建筑大学深造。这所大学在法国建筑大学中排名第三。在外国学习所碰到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不过,她凭着坚持和毅力克服了困难而完成了学业,于1995年拿到了文凭。她学的是建筑,和她一起到法国留学的丈夫康群威在凡尔赛园艺大学攻读园艺博士。
1995年,夫妻俩贷款购置了一块100亩的农地,做了一个园艺企业,主要是进出口苗木和盆景。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他们了解到法国有两座百年以上的日本园林,没有中国园林,而且法国人只知道日本园林,也很崇尚日本花园,但他们不了解中国的花园,于是两人萌生了要修建一座中国园林的想法。
怡黎园图片。
正如她自己所讲:“我觉得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因为我们想在这个地方生存、发展,又想把自己对于国家的那种思念有一个寄托,同时也能够把我们伟大的中华文明的东西展示给欧洲人看一看。造花园是一种手段。”
原汁原味建造中国园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伟大的社会变革,外界了解中国的愿望日益强烈。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热”悄然而生。在重视人文思考的法国,一批文化人从人文的视角探究中国振兴的原因,写出了一批有关中国的出版物,助推“中国热”升温。在这此背景下,中法两国决定互办文化年,灿烂的中华文化和法兰西文化先后在中国和法国相会。从2003年至2005年,时间跨度长达三年的文化盛会,在中法文化交流史上树立起新的里程碑。
2004年,时值法国的“中国文化年”,建筑师石巧芳和园艺师康群威夫妇借此机会在巴黎建造了首个中国园林,并得到驻法使领馆以及法国华侨的大力支持。
在巴黎很难找到建造中国园林的能工巧匠,石巧芳通过大使馆,请来了专为使馆维修的工人,又到法国一些华人开设的装修公司和法国的一些建筑公司招工人,手把手地教他们工艺中的“过门关节”,总算渡过难关。
为力求把园林建到“原汁原味”,园子里的八角亭、六角亭、四角亭、水榭、长廊都是石巧芳画好图纸,到以古典园林建筑著称的苏州金山定做的,地上的砖也是在过去给皇帝御制“金砖”的苏州陆慕烧制的。她还到家乡孟河寻找斧劈石放到园子里。连园子里那条中国式的鹅卵石小道,也是石巧芳和丈夫两人趴在地上一块块地铺起来的。
她介绍说:“建造花园的过程当中当然会遇到许多法国的条文,比如法国的残疾人道路、公园开放的一些规则、建筑证等,都要按照法国的法规来做。所以,园林的“立体的画”的含义就没有像苏州园林那么起伏很大。比如水,这边向下挖5米都没有水,苏州挖两米就有水来了,所以怎么造池塘就要比较复杂一点。此外还有山, 苏州之所以有很多漂亮的私家园林,很大一部分就是太湖石,极有特色的一种形态,我们在欧洲就基本上没有石头的市场,不能去买卖石头,所以我们就从中国运了一部分,但毕竟太远了。"
在这种特殊条件下,怡黎园比苏州园林稍微多加了一些内容,这也与欧洲的生活方式有关。欧洲人来,不仅是看山和水的,还是来看花的。怡黎园里比中国的苏州园林增加了很多花艺,仅牡丹就有上千株,还有各种品种的梨花、桂花等。此外盆景园里摆放了各式中国盆景,种了很多法国人视为珍稀的花木品种,包括从中国引种的榆树,法国人称之为“40金币”的银杏,还有苹果树、五针松,香椿树,茶树等。花园风貌得以不断地完善,也不断地拓展。
石巧芳夫妇凭一己之力建造中国园林深深打动了法国的华人华侨。在法的20个华人侨社集体捐资,在园林里竖起了一座10米高的牌坊,一面刻“阅华楼”,另一面写“望乡石”。石巧芳开着吊车亲自安装。常州市代表团到她园子里参观,赠送了4块石头,石巧芳十分感动,她把这命名为“瘦”、“皱”、“漏”、“透”,布置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上。之后常州市政府也赠送了家乡的太湖石。按照绉,瘦,漏、透的审美方式,起名四块太湖石:真奇,雅,自然,形意神韵。
2007年,山东菏泽市送给了怡黎园800株各种牡丹,石巧芳趁势又建造了园中园“八卦牡丹园”,举办牡丹节。随着名气越来越大,怡黎园成了中国文化在法国的窗口。
法国民众在怡黎园参加文化活动。
法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课堂
怡黎园里粉墙黛瓦、飞檐重脊、漏窗回廊,充分展现了中国园林的魅力,让前来游玩的巴黎市民赞叹不已。石巧芳把怡黎园变成了展示中国文化的窗口: 园林里触目皆是中国元素,苏州观前街买来的老物件;从周庄觅来的小石塔;长廊里还陈列着苏州刺绣。
法国中、南部的外省学校,经常举办“中国一天”活动,这里是当然的首选地之一。通常他们租车上午赶到怡黎园参观,中午就在园里用午餐,下午再参观东方博物馆。成千上万法国人把这里作为了解中国文化的课堂,甚至英国游客也专程赶到这里参观。同时,这座园林也是中国人聚会的好地方,许多活动都在这里开展:法国人拍电影、电视的场景、大型婚庆典礼、中国巴黎选美、北京电视台拍“中国留学生”纪录片。
当初以女儿名字命名的怡黎园,一晃已经走过十几个年头,石巧芳的子女也长大成人。石巧芳对传播祖国文化的那份执着无形中也熏陶着她的儿女。女儿康怡黎选择了回中国留学深造,来寻找自己真正的“根”。
康怡黎说:“我决定当时去国内留学,是想去重温一下父母长大的地方,改革开放40年,发现其实国内跟国外的发展状态已经根本不一样了,而且潜在的这个发展的能力也不一样,因为整个社会的状态,大家都是拼命的往前冲。以后的四十年,只会越来越好。 ”
石巧芳的儿子康禧说:“每年暑假都会回国参加中国夏令营,也希望有一天我能够回到祖国留学,找一个中国的女朋友,并且有一天回到法国帮助怡黎园。”
对于石巧芳夫妇来说,怡黎园就是他们的第三个孩子。它不仅仅是个花园,更是一个传播中华文化的窗口。她说:“回望30年来在法国,可以说是移植中华文化那种根的感觉,这个天时、地利、人和这种机缘巧合,我发现我们的发展也是像一颗种子一样播在这里了,或者移植根了,后来慢慢的随着春分、秋雨、寒霜就慢慢的生长,慢慢的有第二代,我觉得这是这个时代里面自然而然做出来的一件事情吧。”
制作:P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