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法国作家,《品格论》作者拉布吕耶尔曾这么说过:
有三件事人类都要经历:出生生活和死亡。他们出生时无知无觉,死到临头,痛不欲生,活着的时候却又怠慢了人生。
为了不“怠慢人生”,许多中国人都在为了一个目标而活着:可以是房子,可以是车子,可以是子女的教育,他们认为,这就是人生意义的目的所在。
然而,这样的想法,在外国人看来,却是大错特错
1、“中国人没有一天是为自己而活的”
在社会概念中,老刘是一名典型的“移一代”
他出生在国内,经历了改革开放的经济腾飞,为了子女的未来,毅然带着妻儿和全副身家来到澳洲,一切从零开始,经历了事业的起伏、生意的失败,终于好不容易在澳洲站稳脚跟,并且买下一栋房子,过上理想的生活。
然而,当老刘拿到公民身份后,美滋滋地向自己认识多年的澳洲朋友分享自己的喜悦时,对方却叹了口气,问他:你真的快乐吗?
老刘一愣,回答说,自己如今已经顺利拿到了身份,未来子女也可以在澳洲安心读书、工作、成家,这在中国,已经算人生圆满。
不料想,老刘的澳洲友人却叹了口气,反问他:你觉得你很快乐,但在我看来,你的人生从来没有为你自己活过一天!
眼见着老刘流露出惊讶又不解的神色,这位澳洲老人滔滔不绝地说开了:
“需要承认的是,你们中国人的确很勤奋,中国人积累财富的速度也比澳洲本地人快很多,但我不认为这是你们中国人有经商的天赋,而是你们比我们更节俭,更能省,是通过降低生活标准,甚至牺牲自己的快乐来完成的金钱积累。
你们为了积累财富,付出了很多的代价:就像你,从来不去酒吧,周末也很少出去度假,而是继续工作,开店做生意。
别说圣诞节了,就算是你们的春节,我都没见过你休息。
为了省钱,你甚至很多东西都从中国买了或托中国的亲友带过来,因为中国的同类商品更便宜。”
辛苦这么久,你到底得到了什么呢?其实就算你不这么努力工作,凭你的能力照样可以移民,照样可以买一栋房子,只是时间大小的问题罢了。
2、“你们觉得是为了孩子,其实不是”
老刘听完澳洲友人的这一番话,不由得哑然,过了一会儿才道:可我这样,至少我的孩子可以享福了啊!
不料想,朋友听完,又是摇了摇头。
“你们中国人奋斗时常说‘为了孩子’,但我并不觉得你们是为了孩子。”
这位澳洲友人接着说:
“你们中国人经常会把‘为了孩子’当成你们工作的理由,但你们却从来不陪伴孩子,而是把孩子丢给学校、保姆和祖父母,你们也很少会跟孩子一起玩,顶多只是过问他们的学习成绩。”
“是的,我知道你要说什么,你们中国人说这是为了孩子,为了下一代多挣些钱,但每一代都说自己赚钱是为了下一代,那么究竟哪一代会真正地使用这笔钱呢?”
生命是那么短暂,你们借口为了家庭的未来,而在现在就牺牲了家庭,我不知道这个帐是怎么算过来的,怎么还能体现你们自己很自豪的家庭观念。
而且,你有没有想过,你为孩子做了这么多,但他们真的快乐吗?
据我所知,现在亚裔孩子的抑郁率很高,因为他们尽管学业上很优秀,心理上却觉得自己很另类,觉得和澳洲本地的孩子们相比,他们的父母只关心他们的成绩,而不在乎他们是否真的快乐。
3、重视工作却忽略家庭关系
这位澳洲友人还对老刘说,除了亲子之间的关系以外,他认为中国人牺牲夫妻感情来奋斗,也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
“在你们中国人看来,夫妻为了工作聚少离多很常见,甚至有机会见面你们也要为了工作而牺牲在一起的时间,但在澳洲,如果夫妻长期分居,那么我们会认为离离婚不远了。”
这位友人还说,即使是自己有一天被派往亚洲国家,就算不能带上孩子,也一定要带上妻子。因为家庭和伴侣,比工作更重要
这位澳洲友人,随后还拿Domain前CEO的例子作举例:
Domain前任CEO,曾经被视为Fairfax媒体帝国下一任掌舵手的有力人选Antony Catalano,今年年初宣布因家庭关系而辞职。
Catalano辞职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他的工作原因,他必须搬到悉尼工作,但他的家庭人数繁多,家人不想随他一起搬迁,最后让他作出决定,牺牲工作,陪伴自己的家人。
这位澳洲友人在说完Catalano的故事后,语重心长对老刘说:
“在澳洲,你们中国人基本都比当地人有钱,但没有人羡慕你们的生活,我认为你们就是金钱的机器,但你们为自己的赚钱爱好涂上了一层家庭的色彩。”
“所以我才说,你这一生其实与其说是为前途、为孩子而活,不如说只是在为了你赚钱这个爱好而活。”
4、中国人劳累的一生
上文中,中国移民老刘和澳洲友人之间的对话,也反映出中澳人人生观念的不同。
如果将中国人的一生和澳洲人的进行对比,那么大多数澳洲人的一生是:
0—10岁:参加野地考察等各种集体活动。
10—20岁:谈恋爱和追梦。
20—30岁:找份平凡稳定的工作。
30—40岁:终于发现自己的追求,享受有房有车有孩子的生活。
40—50岁:常常在工作压力中度长假。
50—60岁:享受教会生活,旅游。
60—70岁:开始写回忆录,旅游。
70—80岁:安度晚年。
死后:一般进公墓。
大多数中国人的一生是:
0—10岁:被迫学习各项课外技能,不断考级,多数是为了父母的面子和期望。
10—20岁:死啃如山的书籍,应付如海的考试。
20—30岁:到处投简历,着急自己找不到工作。
30—40岁:成为房奴、车奴。
40—50岁:为孩子的未来操心,省吃俭用,努力存钱。
50—60岁:终于有了自己的生活,却发现马上要退休,又开始担忧退休后怎么办。
60—70岁:花费大部分精力养生,却发现还要养孙子。
70—80岁:终于安定下来度晚年。
临死前:发现原来一块墓地都贵得要死!
很多澳洲人都感慨:中国人把日子过反了,过得太累了。
同样是悉尼一套房的首付,澳人可能要奋斗十几年、二十年,但中国人却只用十年不到的时间。
但,这是建立在牺牲旅游、享乐和一部分无功利性的社交之上的。
孩子该玩的时候,却拼命的学习;
青年人该学习的时候,却在游戏;
中年人该强健体魄的时候,却在拼命赚钱;
老年人该安心养老的时候,却在拼命健身。
操不完的心,受不完的累,我们的视线一直放在未来,一直在为未来打算,而没有活在当下,及时的享受生活。
和澳洲人对比我们过着完全相反的人生,生无所息,终生劳碌,匆匆忙忙,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
也许因为我们勤奋节俭,能积累更多的财富,可是生命中各个阶段缺失的快乐,却再也没有机会弥补了。
当然,
这篇文并不是一定要说中国人的人生观不好、澳洲人的人生观是好的,说到底,过怎样的人生,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人生,还是取决于你自己的选择。
只是,太多中国人往往不明白,自己到底是为和而活,或者只是给自己的贪婪镀上一层道德的糖衣,而不敢正视自己的内心,和注重别的人生追求罢了。
人生在世,没钱是万万不能,但也不能一切向钱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