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网易公开课
微信号:open163
“20小时速成”,一听到这句话,脑海中浮现的就是网络上那些小广告:“一个月教会”、“一周包会,不会退费”……
小广告不可信,但有个1000万人看过的TED演讲,名为《只需20个小时,你就能学会任何事情》,畅销书作者Josh Kaufman认为:只需四个步骤,利用学习曲线,就能用最短的时间入门一项日常技能。
一、真正精通需要一万小时
而学会只需20小时
很多人把“一万小时定律”奉为成功学理论,但它的基础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提出的“刻意练习理论”,10000小时也只是一个平均值。
而且研究的对象,是国际顶尖的象棋大师和小提琴手等等。
小提琴家吕思清在独奏 / 视觉中国
成功学书籍的走红,让这一概念逐渐被曲解。对不同行业来说,其实“精通”所需的时间不尽相同。而且一万小时的标准,研究的都是专家。
演讲者所说的20小时,适用于的是人们日常的学习小目标。
从人类学习曲线图可以看出,面对一个全新的领域时,在前期的学习能力提升最快、效率最高、提升空间也最大;
而越往后,学习过程对专业性和精通度的要求越大,提升开始变得困难。这也是从“入门”向“精通”过渡的阶段。
精力有限,我们不可能抱着精通每一项技能的目的学习。
但通过“四步法”,也许只需要每天45分钟,坚持一个月,在运用得当的20个小时内就能成功入门。
第一步,是让小目标决定导向。
我们大部分人在学习一件新事物时的常规思路是:确定一个大目标,一头闷进去,打算投入足够多的时间。
这是一种典型的“时间导向”思维,但往往事倍功半。
做事前先将“时间导向”转换为“目标导向”,目标由大变小后,可控性会增强,我们更容易抓住根本要素与目标特性,也就能更加针对性地采取行动措施。
拿学习弹吉他作例子,比起一首接一首地练习曲子,我们可以先拆分“学习吉他”这一目标过程中的组成要素,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乐理与识谱、空弦练习、单音练习、和弦练习、曲目练习......掌握好每一个小目标后,再去练习完整曲子,就能更得心应手。
一味闷头努力,枯燥的过程和过高的要求总是太快磨光我们的耐心与信心。也只能是“看上去很努力”,白做无用功。
二、阻挡你的不是智商
而是情绪
视频中“四步法”中的前两步的制定,很大程度是针对情绪对人观念和行动的影响。
其实很多时候,前进路上的阻碍并不是智力因素,而是情绪因素。
而情绪,又决定了精力的质量。
挫败感会极大地削弱我们行动的积极性。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商”分为五个部分,认知自己的情绪,并妥善管理,以及自我激励,就占了其中的三点。
大脑自身可以分泌类似“多巴胺”等能让人感到快乐、安全和成就感的物质。
比起外界的物质奖赏的间接刺激,人体自身产生的多巴胺升高,直接影响情绪,成为最佳“催化剂”,这是大脑的最佳奖赏。
三、环境追求极简
拒绝成为计划的奴隶
开始行动前,准备一个尽可能简单的环境。
传播学家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了“拟态环境”的概念,互联网交织错杂的信息把我们包裹住,就像一个密不透风的茧,沉溺在媒体中的人们通常意识不到,手机里的那个世界,与现实会有脱节。
陷入虚拟的消息世界,损耗的就是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工作效率。
这种逃避只会徒增焦虑,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直面它,用行动去解决。
每个人自身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但比起减少付出时间,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更重要。
李开复曾发表过自己对时间管理的见解,其中有一点叫“要事为先”。 他说:
“在工作和生活中每天都有干不完的事,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分清轻重缓急。要理解急事不等于重要的事情。
每天除了办又急又重要的事情外,一定要注意不要成为急事的奴隶。有些急但是不重要的事情,你要学会放掉。”
在应付“拖延症”时,我们常有一个误区:“计划必须完成,否则就是失败”,但这样的误区常常牵一发而动全身,造成恶性循环
计划赶不上变化,永远都别依赖一份完美的日程表。
灵活的管理时间、时刻矫正冲突和变化,根据自身状态和需要进行调整和取舍,对于调动状态都必不可少。
四、重复是最好的捷径 技能需要锤炼
到了最后一步,练习。
网络综艺《你说的都对》中,在清华大学读金融的杨奇函,张口就是古诗词句,总能引经据典。
有人在微博上问他:看了那么多书,学了那么多领域的知识,怎么才能真正内化和掌握?
他给出的回答就是:反复练习。
他会一遍又一遍地读自己的读书笔记,没有任何捷径,只有重复才能促进吸收和内化。
有时我们会太重视方法,而忽略了练习的根基性作用。
通过重复,不断加深烙印和理解,才能把“新的”变成“我的”。
五、 速成不是目的
用20小时迎来新开始
速成法越来越多,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心气浮躁和急功近利。
说到底,不论是学习新技能还是时间管理,最本质和最深层的出发点都兴趣和热爱,出于人类天真的好奇心,因为喜欢所以想做这件事。
因而可以全情投入,用最短的时间得到最大的提升。
人格心理学家Allport认为人类有一种“自主性功能”,也就是兴趣,兴趣是感情状态,而且处于动机的最深水平,它可以驱策人去行动。
掌握一个技能,学习一个新的门道,最终目的都指向自我探索与自我提升。
这种“探索”,佛吉尼亚·伍尔夫在其《普通读者》一书中说道:
“一个人要费一辈子工夫才能把自己灵魂的真相弄个水落石出。这种探索也许会使人的世俗功名受到一定损失,但它的乐趣足可对此加以补偿而且有余。”
自我探索与提升的路永无止境,用20个小时作为良好的开端,很值得。
不想看身边的朋友自怨自艾,无法完成目标,就把今天的文章转给他看看吧!
希望每个人,都能在学习的道路上,有一个高效而精彩的开始。
参考资料:
[1]Involvement of dopamine-dependent mechanisms in the rewarding effects of social interactions WANG Jian-Li1, 2*, TAI Fa-Dao2, ZHAO Qing-Mei1
[2]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Beifang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Yinchuan 750021, China; 2 Institute of Brain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3](美)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著;阎克文,江红译.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本文系授权发布,From 网易公开课,微信号:open163,网易公开课,分享全人类的知识。公众号:“网易公开课”(ID:open163)微博@网易公开课,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INSIGHT视界 诚意推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