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初春的一天,沈阳漫天刮着大雪。
曾真带着一双儿女——18岁的曾林林和10岁的曾彤彤,应沈阳法院的邀请前来“开会”。
推门进去,一阵热浪扑面而来,虽然屋内打着暖气,可父子三人心里却止不住地冒寒气。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有人过来,厉声质问曾林林和曾彤彤姐弟俩,知不知道你妈妈犯了什么罪?他们怯弱地低下头,按照爸爸教过的话回答:“她是反革命。”
那人再问:“你妈妈非常反动,在狱中还死不悔改,政府考虑处以极刑,你是什么态度?”
姐姐曾林林一下愣住了,心仿佛一刹那碎成了千片万片,她紧紧抱住弟弟,不知道该怎样回答。
这时,父亲曾真立刻代两个孩子答道:如果确实是这样,政府要怎么处理都行。随后,面对接下来有关“收不收尸”和“要不要遗物”的诘问,曾真抿着嘴用力地摇头,握紧了两个孩子的手。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噩梦般的“开会”终于结束了,曾林带着孩子们回到住处,一路无言。直到到家关上门,他们才落下泪来,由于不敢哭得太大声被邻居听见,他们只能死咬着嘴唇,却丝毫不敢放声。
曾林林记得,不久后,就传来了妈妈的死讯。
直到43年后的今天,花甲之年的曾林林回忆起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依然痛到难以自抑。她和弟弟还算幸运,后来分别考上了人大与清华,之后又移民美国定居明尼苏达州。只是除了为妈妈扫墓,姐弟俩几乎从不踏足故土。
张志新,那个被誉为“中国最敢说真话的女人”,就是他们的母亲。40年前,这个名字家喻户晓;可40年后,年轻一代早就不知道她的事迹。可我们如果将这个饱受折磨也要坚持真理的美丽女子忘却,那才是民族最大的悲剧……
张志新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01
出身世家的她,本可拥有圆满岁月
1930年12月5日,张志新出生于天津一个教育世家。父亲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及音乐老师,还参加过辛亥革命;母亲毕业于山东济南女子师范学校,后来也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张志新在家里七个兄妹中排行第四,上有三个哥哥,下有三个妹妹,从小在父母宠爱和兄弟姐妹玩耍打闹中成长起来的她,举手投足间还透着一股来自书香门第的独有气韵。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那时,街坊邻里每每提起张家的几个女孩,总会忍不住夸一句——“美丽、大方又聪颖”。
在父亲的熏陶下,张氏姐妹都是演奏乐器的好手。张志新擅长吉他,两个妹妹张志惠和张志勤分别擅长怀琴和小提琴。姐妹几个一时间因音乐而名动天津,时不时就会来个“多重奏”。
当年闻名天津乐坛的张家姐妹
从左至右分别为:张志新、张志勤、张志玲、张志惠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妹妹张志勤后来成为国家一级演员,担任中央乐团首席小提琴手。每当她思念不幸惨死的大姐张志新,就会拉起低沉忧婉的《叙事曲》。
张志勤说,这是大姐在世时最爱听的曲子。她还说,倘若大姐还在,专心于音乐上的造诣,她如今取得的成就,未必会逊色于自己。
可惜时光无法重来,张志新只会按照自己既定的人生道路走下去。当然,她的前半生还算圆满,而且在她所生长的那个年代里,张志新几乎有了一个女孩能拥有的一切优秀与好运。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她勤奋优异,高中毕业后就被保送至河北师范学院教育系,在那时,女大学生还寥寥无几。
她满怀爱国热情,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她不顾家中反对主动请缨,想要投笔从戎,奉献一腔热血。后来又因为部队急需俄语翻译,将她保送至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俄语。
在人大念书的日子里,青春靓丽又弹得一手好吉他的张志新引来了不少追求者,这其中就有她后来的丈夫曾真。两人都在人大读书学习,后来又双双留校工作,婚后育有一双儿女。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1957年,夫妻俩被调往沈阳工作。那时,她早已入了党,并在辽宁省委宣传部当干事。守着“铁饭碗”,丈夫和孩子又都在身边,27岁的张志新本已拥有了一份安稳圆满的人生。
如果那场持续十年的风暴没有到来,又或者张志新不是那种“坚持说真话”的个性,也许,还有一线生机;也许,终究有苦尽甘来的那天。
可是历史容不得假设,她的宁折不弯,她的坚韧不屈,都揉碎在作家韩瀚写给她的诗里:
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
让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
02
最敢讲真话的中国女人,却惨遭割喉虐杀
幸福的岁月蜿蜒前行,直至1969年的某天。
不知从何时开始,全国上下陷入了一种狂热的氛围中,如今的我们当然知道那是一场持续十年的浩劫,可当时的张志新,却不能理解。
那天,她来到一个女同事家闲聊,谈起江青的讲话,女同事问她是否认同。耿直的张志新回答道:“我考虑的不是这一派、那一派的问题,而是现在的很多情况,我都无法理解。”
十年浩劫中的批斗场景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位女同事偷偷地将张志新的话上报给了组织,一句“无法理解”在常人看来只是实话,但在有心人眼里却成了“反革命”的证据。很快,她就被揪出来批斗。
眼前疯狂到扭曲的嘴脸和凌厉的折辱,让张志新惊痛而又愤怒。她冷眼看着围着自己发狂的人群,头脑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般清醒过。
“对谁也不能搞个人崇拜,领袖也会犯错误。”
“再过十几年,人们看到我们现在的做法,一定会像我们现在看古人信神信鬼一样可笑。”
“把真理说成错误是不行的,人活着就要光明正大、理直气壮,不能奴颜卑膝、低三下四,我不想奴役别人,也不允许别人奴役自己。”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这些话即便在今天看来,依然令人胆战心惊,而在当年那个到处都是揭发、到处都是批斗的愚昧年代,它们无疑给张志新宣判了“死刑”。
1969年9月24日,39岁的张志新被投入监狱,长达7年的牢狱时光,与家人不复相见。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林林和彤彤对妈妈最后的记忆,永远停留在了她被捕入狱的那一刻。接下来发生了许多他们那个年龄所不能理解的事——爸爸为了“划清界限”,和妈妈离婚;而姐弟俩也被反复教导“妈妈有罪,是反革命,是我们的敌人”。
后来在张志新的案卷中,人们找到了曾林林和曾彤彤签字并按手印的一份“笔录”,上面清楚地记着姐弟俩对张志新的“态度”——“她虽然生了我们,可她是反革命,就不再是母亲。”
对于处死张志新的决定,孩子们的“反应”则是——“坚决镇压,处以死刑,为人民除害”。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在那个是非颠倒、黑白不辨的年代,亲情、爱情和人性,全部要给那场疯狂的运动让步。倘若狱中的张志新知道自己的一双儿女被逼迫到何种程度,也许会体谅他们为求自保的苦衷。
可张志新不会知道,由于自己“太敢说话”,即便入狱也不愿“认错”,而是继续坚持真理,恐怖的折磨已在暗处蛰伏,准备伺机将她吞噬。
在后来对张志新一案的调查中,许多触目惊心的细节才慢慢被披露:她被锁在一个暗无天日、不能站不能躺只能坐的“小号”里,镣铐深入皮骨。早在她被执行枪决之前,她的神志已经有点不清楚,用知情人士的话来讲,“她常年坐在自己的排泄物上,就着经血吃馒头”。
张志新狱中戴过的镣铐(图片来源于《三联生活周刊》)
就因为不愿说出违心的假话,张志新付出了无比惨痛的代价。可即便惨无人道的牢狱生活最终将她逼疯,那些人还是不愿意放过她。
1975年4月4日,是张志新被执行死刑的日子,可那天却发生了更为可怕的一幕——几个监狱教员按住了拼命挣扎的张志新,活生生地将她的气管割断!而做出如此暴行的人们却有着“正当”理由:这个女人在狱中还在质疑运动的正确性,抨击运动的领袖和拥护者,他们这么做是防止她行刑时再发出不合时宜的声音。
“弹中头部一枪击毙”,这短短8个字,为张志新短暂而饱尝苦难的一生写下了句号。这个无论如何也不愿屈服于谎言的女人,似一片凋零的秋叶回归大地,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5岁。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03
远离伤心之地,子女全部移民美国
妈妈在死前到底过着怎样的日子,遭受了多少折磨,曾林林永远不愿意去想这些问题,因为她一旦想到此处,就会觉得掉进冰冷的噩梦。
曾林林姐弟定居的明尼苏达州,其最大的城市明尼阿波利斯以优质的卫生医疗保障而闻名,曾被外媒评为“全美最适合养老的城市”之一。
如果妈妈还在,也许可以到美国安度晚年。可惜,他们已经永远失去了这个美好的“如果”。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直至今日,曾林林都不清楚母亲的遗体究竟去了哪里。哪怕当那场浩劫终结,在为母亲召开的平反大会上,她拿到的也只是一个空骨灰盒。
有人说是被当场火化了,有人说是被拿去做研究了,众说纷纭,令姐弟俩头痛,不过与之相比更让他们颤栗的,是母亲惨遭割喉的事实。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如此灭绝人性的做法,不要说亲属得知后会有多心痛,就连毫无血缘关系的普通人亦会为之震惊。就因为她不愿说出违心的假话,不愿卑躬屈膝,就被如此残忍地剥夺了发声的权利。
《光明日报》一位名叫陈禹山的记者,在调查张志新案时发现她在死前遭受如此折磨,内心悲恸而不忍,在谈及“割喉”时用“惨无人道地剥夺了她用语言表达真理的权利”一笔带过。
许多不明真相的读者纷纷打电话前来询问,到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得知实情后,电话那头往往久久无言,甚至失态地放声痛哭。
当时全国各大报刊介绍张志新冤案的文章
(图片来源于《三联生活周刊》)
在那场浩劫中被戕害、被“割喉”的人,又何止张志新一个。那个不允许人们说真话的黑暗年代,给太多人留下了永远无法磨灭的伤痛。
极少回国的曾林林和曾彤彤清楚,这些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那个蒙昧的世界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欣欣向荣。但他们依然不愿踏足,只因这里是永远的伤心地,而且有些伤疤,并没有那么容易结痂。
曾林林(左一)与雕塑家严正学、朱春柳夫妇合影
(图片来源于凤凰网)
随着岁月流逝,年岁渐长的曾林林也缓缓步入了花甲之年,张家的亲友总说她和已故的妈妈张志新长得很像,双眼中满是坚毅与灵动。
自己长得像妈妈,这让曾林林在痛楚的回忆中找到了些许宽慰,这仿佛是她与妈妈的最后一丝温情的联结,斩不断,抹不去,永远存在。
而她知道,再怎么像,她也永远无法企及妈妈的美丽,因为只有对真理的坚守和对丑恶的无畏,才能让一个人美得光华夺目,无可替代。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及微信好友
作者: 克里斯,精英说90后小编,香港传媒小硕,一个脱离高级趣味涉猎广泛的嗷星人。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
公众号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二字,并按照转载要求来转载,违者必究。
References:
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DEHUGK3E05258BRJ.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c3fc83eb0102vr18.html
http://news.sohu.com/20090918/n266829303.shtml
http://www.360doc.cn/article/30587597_562673236.html
http://www.sohu.com/a/208889364_509899
http://news.163.com/06/1115/14/2VVNJ92O00011244.html
http://bbs.tianya.cn/post-free-3281410-1.shtml
扫描二维码
说姐带你进群
美帝华人和留学生聚集地

海外留学、文化、生活,尽在精英说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