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监管重拳下,网络借贷平台屡屡“爆雷”,有关非法集资及刚性兑付的话题被推上风口浪尖,“失联”、“跑路”等成为金融热搜词,市场普遍出现恐慌情绪,甚至业内人士质疑监管层是否“顶得住”压力?
据最新数据显示,截止今年627日,债券市场已有25只债券违约,违约金额高逾146亿元。受市场违约潮影响,今年的网贷行业也同样雷爆不断,仅61日到710日,P2P网贷行业已有90多家平台出现兑付问题。
曾有网贷平台的高管表示,“最近发生停业、跑路风险的平台很多,很大程度上暴露了从业者和投资人对‘信用中介’理解的偏差,害怕暴露风险,以致千方百计维护一个‘刚性兑付’的金身”。
然而这种维护“刚性兑付”的行为往往只是机构利用投资者希望保本保息的预期进行市场扩张的手段。据《今日财富》杂志梳理发现,刚兑类的货币基金和银行理财在2012年到2016年间分别增长了3.8万亿与22万亿,固收型债券基金规模增长1.4万亿,权益类股权基金增2千亿左右。
随着刚兑产品的增长,投资者对风险的认识进一步被弱化。与此同时,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资金,机构则会继续增加刚性兑付产品的投入。这样一来一回,资管市场就产生了两大问题,一个是非法集资愈演愈烈,投资者深受其害;另一个是良性机构被劣性机构淘汰
然而,就在720日,《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办法细则出台,监管层对打破刚兑、消除嵌套、统一监管等原则和方向没有改变。在随后的《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的说明中提出:实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继续推进金融改革开放,规范金融秩序,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刚性兑付”的前世今生
据统计,2015年至2017年,全国法院新收非法集资犯罪案件同比分别上升108.23%、36.7%、6.13%;2015年至2017年审结非法集资犯罪案件同比分别上升70.1%、76.2%、22.2%。非法集资犯罪案件自2015年以来呈井喷式增长,虽然增幅有所放缓,但案件数量仍保持高位运行。
可见,刚性兑付产品增长的同时,国内非法集资案件也在增长。这不禁令人疑虑,二者是否存在某种因果关系
据《今日财富》杂志整理发现,刚性兑付事实上起源于非法集资案。2005年,信托市场违约事件鲜有发生,且多为个案,所以违约问题并未受市场投资者的关注。然而就在这时,庞大的“德隆系”突然资金链出现问题,旗下金新信托爆发41亿元挤兑,随后“德隆系”掌门人唐万新非法集资被媒体爆出,涉及资金达200多亿。
为了稳定市场,避免个案的扩大,华融公司受证监会委托接管德隆。同时监管层也逐渐形成禁止各信托公司出现单个信托产品风险的思路,并要求确保资金的到期兑付,否则信托公司就会被叫停业务。为保住业务牌照,信托公司只得重视兑付问题,这便是刚性兑付的起源。
值得注意的是,监管层的这一思路无疑给投资者吃了一粒定心丸,使得兑付问题与“非法集资”得到了暂时的稳定。因为收效甚好,所以2010年房地产信托出现兑付问题时,监管层依旧故技重施要求确保兑付。
由于监管层的这两次出手使得投资者普遍产生了政府最终会兜底、机构最后会偿还本付息的认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刚性兑付与非法集资之间的“相爱相杀”才刚刚开始。
受确保兑付要求的影响,之后的机构都会表明产品是刚性兑付的,所以是不是非法集资,投资者基本不关注,他们觉得就算是,也有政府来兜底,就如同自己的钱是放在银行一样,而且收益还比银行高。
在这种情况下,资管市场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平静”。然而,好景不长,随着2015年市场上各类产品的兑付日期将近,e租宝、泛亚等领头的“庞氏骗局”、非法集资案件被纷纷爆出,监管层一度陷入窘境,当初承诺的刚性兑付已无力为继。
以泛亚为例,昆明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将“日金宝”推向市场时,承诺保本、固定收益年化13.68%、银行监管账户、收益每日到账、资金随进随出。并有经济学家郎咸平为其推广,称泛亚最最重要的目的是为国家掌控金属定价权。
但是,这些资金最后却被交易所用来炒作有色金属,最终致使22万人430亿资金沉没,各地投资者追讨无门。曾有媒体指出,非法集资黄金三要素:刚兑、高息、背书。监管层纷纷出台保护投资者条文以规范市场,稳定投资者情绪。
然而,刚性兑付下的非法集资案似乎没有那么轻易结束。到了2016年,“中晋系”案件、“快鹿”案领头下的非法集资案继续发酵,仅此两案合计牵涉700多亿。这些受牵涉的投资者为了能够尽快讨回自己的本金,有的写标语,有的拉横幅,有的到政府部门静坐,尽管用了很多方法依旧收效甚微。
受刚性兑付的影响,非法集资案愈演愈烈,投资者深受其害。这时,监管层开始有打破刚兑、让投资者自担非法集资损失的想法。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曾在演讲中表示,要打破刚性兑付,在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风险的前提下,让违约事件自然发生,培养投资者风险意识
2017824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发布《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征求意见稿)》,其中规定,非法集资参与人应当自行承担因参与非法集资受到的损失
“卖者有责”后的“买者自负”
古时候,因为铸造货币工艺的差别大,人们就倾向于将良币收藏起来,将一些成色差的劣币转让给他人,在劣币得不到有效地制止时,良币就会被驱逐出市场,质量差的货币反而在市场上流通了。
这是经济学著名的“劣币驱逐良币”原理。类似情形在刚性兑付横行的资管行业也存在,一旦刚兑不能遏制,就会形成良性机构被打压出局的情况。“刚兑如果一直下去,专业机构或都会退出。因为专业没有价值,任何骗子看起来比专业机构更像专业机构”,深圳市投资商会副会长陈康这样说道。
“一位老太太问你,你们保本吗?你回答说任何保本保息的话都是违规行为。但隔壁老王说他们保本,从来没有出过问题,并且还送东北大米。老太太肯定把钱交给隔壁老王。”
这种情况这些年很常见,因为没有考虑风险的因素,所以投资者很容易受这类产品的引诱。除了买前,到期时的刚性兑付也同样是良性机构被打压的一个重要方面。
例如2014年,恒丰银行的三笔40亿表外业务违规后,迫于声誉风险,则刚性兑付了这三笔违约业务,而且还免去了三笔违约业务的手续费。根据恒丰银行公开的2013年年度报告显示,其2013年的净利润为69.2亿,这一垫付占去了其净利润的57.8%。恒丰银行为了留住投资者可谓是下足了血本。
然而这样的垫付行为也造成了投资者对刚性兑付的依赖,使得企业经营“苦不堪言”。最近,第三方理财机构诺亚财富就因“辉山乳业”项目投资遭遇风险而被部分投资者提出不合理的刚性兑付要求,更甚者采取散发不实信息,干扰企业运营等行为。诺亚财富曾多次通过公告说明“辉山项目”的法律处理流程,强调在维护基金投资人的合法权益下,推进相关资产的处置,不会向少数人以“刚性兑付”为目的的所谓维权行为妥协。
所以,机构在处理自身项目的时候,也常受投资者影响。更重要的是,由于刚性兑付的存在,投资者往往忽视自身风险与产品风险的匹配程度,盲目追逐高收益,以致投资者不管机构的产品风险如何,谁能刚性兑付,谁就成了“良币”,而真正良性机构反而没有了市场竞争力,促使“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效应形成,以致合规的机构也只好忍痛经营
更有投资者将矛头指向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认为协会应当为基金产品的亏损承担监管不力的责任。但投资者必须清楚一个事实: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只是行业自律组织,并非行业监管机构,更不是执法机构。私募基金产品在协会是备案制而非审批制,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协会只是服务组织,没有审批权。按照《证券投资基金法》规定: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私募基金备案不属于行政许可事项。基金业协会对于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提供的登记备案信息不进行实质性事前审查
总而言之,此次“资管新规”的出台体现监管层重拳治乱的决心和气魄,促使金融市场“正本清源”,铲除“刚性兑付”毒瘤,回归理性投资,实现“卖者有责”基础上的“买者自负”
转自今日财富杂志  作者 今日财富 
本文由「华尔街俱乐部」推荐,敬请关注公众号: wallstreetclub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意见,并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版权声明:「华尔街俱乐部」除发布原创市场投研报告以外,亦致力于优秀财经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WSCHELP微信联系删除。
华尔街俱乐部凝聚华尔街投行的高端资源,为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顾问服务,包括企业赴美上市、战略投资、并购、私募路演和投资者关系等。在投资理念和技术方面提供华尔街投行专家实战培训,为您进入华尔街铺设成功之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