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的游戏推送,我分享了一些关于从游戏中提高宝宝专注力的心得,(查看原文请戳:宝宝专注力小课堂,我将内容总结在下面,有兴趣的还可以点击原文查看细节。
上期总括:
1. 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干扰较少的游戏环境
提供合适的游戏空间
提供合适的游戏硬件设施(家具)
提前准备好完整的游戏道具
2. 丰富以及满足感官需要,提供符合年龄和兴趣的游戏
丰富感官需要
根据能力与敏感期及时调整游戏难度
提供孩子喜欢的游戏,延展兴趣点
3. 拒绝碎碎念,懂得进退
少干扰
什么样的游戏可以适度参与对话?
a. 情景想象类游戏:
b. 绘本类以及纸面上的游戏:
c. 感官类游戏:
什么样的游戏最好不要用语言去打扰?
a. 解决问题类游戏:
b. 自己读书时
4. 提供平和的家庭氛围和自身情绪
这一次的内容,全部是关于提高宝宝关注力的实例,总共14个!全部都是我们亲自实践过的,好玩且操作性强游戏。我将上一篇文章中某几点特别抽取出来,用真实的游戏例子去详细说明,都是干货,不容错过!
1. 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干扰较少的游戏环境

提供合适的游戏空间
提供合适的游戏硬件设施(家具)
提前准备好完整(合适)的游戏道具
游戏实例1:滚珠创意画
这个手工的创意灵感来自于我很喜欢的一个博主(公众号: 安潇AnnXiao), 看到后很喜欢,决定一试。材料很简单, 托盘(我用的是巧克力盒子),纸,玻璃球(或者木头球,原则是球的重量要足够沉),颜料。 步骤也很简单,帮孩子将颜料挤入推盘(大孩子可以自己完成此步骤),放入玻璃球,然后指导孩子双手托住托盘进行倾斜和摇动,一副“
波洛克
” 风格的抽象派画作就完成了。

但是,我在准备之初,使用的并不是上图有盖子的托盘,而是普通浅边纸盒托盘,我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我喜欢的那位博主,她的女儿已经将近4岁,手臂手腕的力量控制已经非常好,在自己可控范围内摇摆托盘不会有任何问题。但麦麦在做这个游戏的时候刚好一岁半,无法很好的控制敞开试的托盘,总会因为动作太大失控将玻璃球甩出来,最后变成了满地找小球的游戏。
所以后来我将道具进行调整,找来图中有盖子的盒子作为道具,盖子很好的控制了玻璃小球滚动范围,透明的盖子也能观察小球与颜料混合后的运动轨迹。
调整后的道具明显更受麦麦喜爱,因为她可以更专心更加随心所欲展开架势进行“创作了”!
有了孩子后真的是个再学习的过程,也是通过这个手工,我才对“波洛克”风格有了认识和了解,学习了他无主题无中心的构图、线条错乱的画风、以及“满幅” 的构图风格,也是因为这个手工,让我在带麦麦去博物馆时,可以在看到墙上展览的画作之后,一下子反应出,哦!我知道!这是波洛克风格的画!
游戏实例2:使用合适的笔
上篇文章中(原文请戳 宝宝专注力小课堂
 )我提到了桌椅对孩子专注力的重要性。
其实,无论是画笔,文具,还是桌椅,只要是和孩子相关的硬件设备,在准备之时都应按照孩子不同阶段的能力去提供,这也是保护孩子专注力很重要的一点。
最初我为麦麦介入绘画工具的时候,她对此表现出了很大的好奇心和兴趣,但真正开始涂鸦的时候却极容易放弃。经过观察,决定从笔的粗细下手调整。我一开始提供的蜡笔较短,而且笔头较细,需要较大的力气才容易上色,麦麦应该是因为手劲不够画不出太多颜色而丧失了兴趣。

后来买了下图中的蜡笔,效果好了太多,笔杆和笔头都很粗,特别方便抓握,最重要的是,它特有的比较油性的质地特别容易上色,轻轻一划就能留下很粗的线条。
包装上显示还可以在玻璃上画,我们试了一下,效果更好,而且特别好清理,湿抹布轻轻一擦,毫无痕迹。
包括刷子也是一样的道理,宝宝如果还太小,不太能用食指和拇指进行较为精细的抓握时,可以提供杆部较大较粗的刷子。一旦工具对了,宝宝觉得自己更能胜任了,更好玩了,自然就会更加喜欢画画,喜欢涂鸦了。
2. 丰富以及满足感官需要,提供符合年龄和兴趣的游戏
丰富感官需要
根据能力与敏感期及时调整游戏难度
提供孩子喜欢的游戏,延展兴趣点
游戏实例3:拥抱大自然
大自然是造物主最无私的赠与,下雨天看雨滴踩水坑玩泥巴,池塘边海边踏浪踩水花,头顶艳阳爬山远足看瀑布,小径旁古道边追蝴蝶摘野花。我们所需要的所有感官刺激,全部都可以从大自然中获取。就算是再小的婴儿,也能感受到广阔天地带来的美好,也会在大自然中学会平静专注的美好。
(2017@Yosamite National Park)
游戏实例4:感官游戏
丰富的感官体验对婴幼儿的影响是巨大的,感官游戏不同于一般电声类玩具,它们是更为开放式的,更为天然,有无限玩法的。玩得过程中没有限制,没有对错,只有身体各个感官之间的相互感受,在玩的过程中开发孩子的想象,触摸到不同的质地,听到不同的声响,看到不同的色彩以及纹路,还能开发手协调以及专注力。
玩水,摸冰,捏泥巴,挖沙,揉面团,抓豆子,晃感官瓶,感受植物昆虫等等。越是脏的怪的,越是对他们来说新鲜的,手感独特的,越能刺激大脑发育,帮助他们认识世界,获得更多专注力。
相关感官类游戏,请点击:
触觉
听觉
视觉
其他
2. 丰富以及满足感官需要,提供符合年龄和兴趣的游戏
丰富感官需要
根据能力与敏感期及时调整游戏难度
提供孩子喜欢的游戏,延展兴趣点
一般来说,给予她们能力范围内,或者难一点点的玩具为最好,能达到最为理想的效果。这样孩子既不会因为玩具和游戏太简单而觉得无聊,也不会因为太难,超出了她们能力范围而灰心丧气。关于这一点,我是在不断与麦麦玩游戏过程中不断磨合,不断观察,探索出来的。
游戏实例5:形状分拣罐
一般的形状分拣罐上面会有很多的形状,认知能力的宝宝很难将形状区分,我降低难度,由单一形状入手。我一连做了三种形状的分拣罐,但一次我就只拿出一种,玩的熟练了,收起第一种,再拿出另一种。这种循序渐进的办法,最适合对形状只有比较单一认知的小宝宝,一来,积木和盖子上的形状相互配合,加深了对形状的认知,再来,单一形状的练习难度较低,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游戏实例6: 插孔游戏
(这个游戏我在上一篇推送 宝宝专注力小课堂中提到过)在麦麦15个月大时,我发现在她喜欢频繁的将小物件塞入缝隙中,容器中,于是我用奶粉罐为她做了两个游戏道具,为了更好满足她这一敏感期,也为了锻炼她的手眼协调以及手指精细能力。在最初的尝试中,我没有考虑到她的能力,提供了扑克牌以及吸管这两种游戏道具,但因为道具本身太软,需要两只手完美的配合,捏拿,甚至精细的转动才能将道具完美的插入细缝中。
显然,麦麦的精细能力并没有达到游戏所需的要求,很快就丧失了兴趣。
后来,我将游戏难度和道具进行了调整。通通换为了材质较硬,更利于手部拿捏的道具,比如冰糕棍以及玩具钉。换了道具后,挑战心理被成功的激发,自信心和专注力随之而来,就这样插插放放了很多个回合。
2. 丰富以及满足感官需要,提供符合年龄和兴趣的游戏
丰富感官需要
根据能力与敏感期及时调整游戏难度
提供孩子喜欢的游戏,延展兴趣点
很久之前,我心里一直啊在犯嘀咕,不知道麦麦的绘画敏感期什么时候会来,给她画画纸,她想方设法揉成一团“嗖”的一下子扔的老远,给她画笔,她敲打着当鼓棒,挥舞着以为自己是拿着宝剑的小龙女,有时还变着花样的把笔都藏在家里的各个角落,留下半盒彩笔孤零零的躺在那边。总之,打开方式不正确。
后来有一天,她突然发现了彩笔在纸上留下彩色痕迹的美好,看到彩笔和颜料,便一遍又一遍的嚷嚷着 “笔,笔,笔!”。这个阶段麦麦画的画,毫无章法,只有凌乱抽象随意的线条,但却令她乐此不疲享受其中。我顺水推舟,根据她对颜料,对色彩的兴趣点,打破工具局限,打破绘画方式局限,为她提供了更多创作的可能。新奇的材料和方式,也让她的专注力得到了更长时间的延续。
游戏实例7:另类画作 之 锡纸作画
按照惯例,我把锡纸四边用胶带纸事先粘好,减少纸张被麦麦撕掉的危险,并将颜料挤在废旧鸡蛋盒里。
为了在颜料风干之前留住锡纸上面绚丽的彩色,我用一张白纸覆盖在颜料上,将纸张用手轻轻缕平,慢慢掀开,就得到了颜料印刷在纸上面的纹路,晾干后就是一副很美的抽象派画作了。
没有刻意画出的线条和色彩,却有很独特的视觉效果。晾干后在纸张后面标注上姓名,日期,放入绘画整理夹中,想着等麦麦大一点,以此作为素材,制作成节日卡片。
游戏实例8:另类画作 之 砂纸作画
离家不远的儿童博物馆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儿童绘画区时不时会进行各种主题的绘画活动,深受孩子们喜欢。这周的主题是请小朋友用手,或者用刷子在砂纸上面作画,目的在于丰富孩子们对于绘画材料以及形式的认知,开放她们的绘画思路,体验颜料在砂纸上面所呈现的样子。很喜欢这样的新鲜想法,在砂纸上画画,还真是没有想到。于是额外问工作人员要了一张纸,带麦麦回家继续画。
博物馆里小朋友的作品
看来砂纸准备的少了,没有尽兴,那就在桌子上继续画吧,想画多久就可以画多久,反正桌面很好清理,湿的的抹布一餐就干净。画满了我帮她擦干净,干净后她继续忙碌于头脑的色彩风暴中,乐此不疲,一来一回画了好久。
后来她发现我会用刷子写数字画小鸟画小鱼,觉得很炫酷,一直“还要,还要”的说着,把刷子递给我让我帮她画帮她写。其实我很喜欢这样的互动,因为这是帮助她学习词汇间关联,进行关键词定位的好时机。我一边写数字,一边读出相应的数字,麦麦再根据我的发音重复数字,这一问一答,不断重复间,其实需要很高的专注力。
游戏实例9:另类画作 之 棉球画
孩子天生旺盛的好奇心会给予他们充足的专注力,所以打破传统游戏工具的局限,提供多种多样另类的材料,会让他们好奇心增强,更加有参与的积极性。这个游戏中,我提供了勺子,木棍,卸妆棉球,水中混入了食用色素,让麦麦观察有颜色的水渗入吸水棉球里的效果。
五彩斑斓的颜色渗入棉球,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彩色效果。等棉花干了以后,我将棉花底部涂抹好胶水,由麦麦接手粘在纸上,一幅“画作”就保存下来了。后来我们把道具换成尿布,用同样的方法也玩了一次,之后我还扒开尿布细细观察里面的棉质构造,试图研究被染色后尿布的深层构造。我们俩忘我玩到不亦乐乎,满手都是色素水,都没有顾得上拍照片。
游戏实例10:另类画作 之 吸水纸画
玩完棉球,本来想着拿厨房吸水纸擦干满是水渍的桌子,却被麦麦拦截下来,自顾自将蘸满色素水的棉球duang duang duang 砸在厨房吸水纸上面。这一砸,却砸出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色素水在吸水纸上蔓延开来,两种颜色不经意间的重叠,晕染似盛开的花朵,连她自己都觉得奇特。
游戏实例11: 另类画作 之 叉子画
午休过后,我们继续 “不按常理,不按套路 ” 创作,这次,我们用叉子画画。什么?叉子不是用来吃饭的吗?还能用来画画?为了让她注意力放在沾满颜料的叉子所能产生的纹路上,这次我只为她提供了一种颜色。
既然工具都不设限制,那么画风画法当然可以随心所欲,沾满颜料的叉子在纸上所留的痕迹,像极了菊花根根分明的花瓣,又有如一朵像四周散开的满天星,能有这样的效果,这真是意外之喜。
经过加工,有没有和经典画作有那么一丁点的相似?我承认下面的茎叶是我画的,我也是真的尽力了。
游戏实例12: 另类画作 之 气球画
吹起的气球沾上颜料,沾到纸上,轻轻一转,充分挤压,纸面便出现了旋转过的痕迹,我们用了蓝绿两种颜色,便于观察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的效果。这个游戏还可以和颜色类绘本相结合,等以后麦麦对各种颜色都认识了了,准备试一试。
游戏实例13: 贴纸
麦麦一岁左右的时候,我注意到她很少使用自己的左手,整天像是独臂大侠一样,左手动也懒得动,吃饭,玩玩具,都喜欢用右手。当时,贴纸就是我用来“唤醒”她左手的最常玩的游戏之一。把贴纸递给她,她自然的用右手接过去,后来发现贴纸粘在了自己的手上,强迫症犯了,想要甩掉,可是贴纸粘啊,甩不掉,急啊急啊,情急之下,自然而然拿起自己的左手去帮忙。一来一回左右倒腾中,竟也喜欢上了贴纸游戏。

往纸上贴,墙上贴,甚是是身上贴,脸上贴,从撕下到重新贴上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却很好的锻炼了手指精细和耐心。
游戏实例14: 绘本中的指物与认物
沉静在自己世界读书的时刻真的很宝贵,千万不要用任何言语去破坏了。 但这不意味着孩子读书时候家长什么话也不能说。相反,在读绘本时适当的时候介入与孩子的互动,还可以帮助他们学习更多的词汇。
麦麦最近很喜欢画面内容较为复杂的图画以及绘本,尤其喜爱《I spy》这套系列,中文名叫做”视觉大发现“ 一套书里面有10本,我只买了其中几本。看似杂乱无章眼花缭乱的画面内容,却让麦麦深深被吸引。
我最喜欢用这本书和她一起玩“指一指在哪里”的游戏。我会提前找好一页内容,确保这页内容里有麦麦熟悉并能说出来的事物,然后主要用两种句式进行提问,一种句式是我指物,她来说明称,比如:我指着球,问她 ”麦麦,这是什么?她会回答“球啊”。这种问题,让她主动思考事物所对应的名称,如果她回答不出来,我会帮她说出正确名称,并举一反三多次提问。
另一种句式是我说事物名字,由她来指认,比如:我会提问,“麦麦,黄色的鸭子在哪里?这种问题,也是会让她主动思考,并且主动去寻找,我会看到她用眼睛很认真的在纸上上下左右去寻找我提问的物品,最后,她会用手指指出相应的物品。非常锻炼孩子观察力、反应力以及专注力。
关于专注力,是一个很大也很深很值得探究的话题,我的经验有限,但它们却实实在在的来源于自己与孩子的共同实践,来自对自己孩子的观察,在与孩子游戏玩耍相处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与心得就是,当孩子无论是在学习,游戏,还是创作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多样材料与舒适的环境,多多观察他们的需要,而非一味的教导与干预。孩子在游戏中内心所能感受到平静与快乐,也许就是通往专注的一条广阔大道吧。
相关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