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十二三岁的孩子,抱着手机玩一天已经是常态了。
只要有手机、有游戏、他们可以卧在家里一天,哪都不去。
(图源:网络)
也确实,网络中存在着太多难以抗拒的诱惑,但同样也有很多你意想不到的危险!
一个游戏玩到自残,甚至自杀,听起来有没有很恐怖?
最近有一场扰乱社交媒体的新游戏,让家长和权威人士非常担心。
(图源:Daily Mail)
这款游戏目前在世界各地涌现,主要是通过WhatsApp。
而且每次都遵循大致相同的模式。
首先,用户发起挑战,通过向一个陌生号码发送消息,来联系“Momo”,然后,“Momo”用可怕的图像和暴力消息来回复。
据了解,“Momo”中使用的头像,面部表情比较夸张,是从日本玩偶艺术家Mii-i Hayasi的作品中分离出来的。
目前还不清楚游戏背后的动机是什么,但针对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
权威人士警告说,匿名发件人可能会利用“Momo”来窃取信息或鼓励暴力和自杀。
在世界上几个国家,包括阿根廷、墨西哥、美国、法国和德国,已经出现这样的挑战。
(图源:Daily Mail)
据《布宜诺斯艾利斯时报》报道,已经有一名阿根廷12岁女孩,在上周自杀前拍摄了自己的活动,并被其他人鼓励。
警方怀疑,“Momo” 涉嫌与这名女孩的自杀有关。
并正在寻找一名死前与她有联系的18岁女孩。
(图源:网络)
其他用户也表示:“如果他们在手机上给“Momo”发了一条短信。
“Momo”的回应都是暴力和咄咄逼人的图像,甚至发送威胁的话语。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没有人确切地知道“Momo”是从哪里来的。
或者谁是这令人不安,趋势背后的设计者。
真相还在调查,只希望不要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沉醉于虚拟的游戏世界。
我们要遏止这种罪恶的发生,谁也无权剥夺属于别人的生命。
在“Momo”之前,也出现过一款类似的游戏:“蓝鲸”。
(图源:Daily Mail)
这是一款俄罗斯死亡游戏,游戏的参与者在10到14岁之间。
参与者完全顺从游戏组织者的摆布与威胁。
蓝鲸游戏的控制者,通过短信发送挑战指令和暴力图片给参与者,最后鼓励青少年自残。
已经有130名俄罗斯青少年死于蓝鲸,这个游戏还在向世界扩张。
(图源:公路商店)
 “蓝鲸游戏”宣扬了自杀,这种自杀难说是自愿自杀,更像是一种诱导自杀。
2016年的圣诞节,12岁女孩Elya从一栋公寓楼的14楼跳下,自杀身亡。
去年,俄罗斯赤塔的一位14岁少女,尝试卧轨自杀。
两位初三年级女生从14层楼跳下,双双身亡。
一名来自西伯利亚的15岁少女跳楼,摔落雪地,身受重伤。
(图源:网络)
俄罗斯警方调查后发现,这些自杀事件跟“蓝鲸”脱不了关系。
这款游戏诡异之处在于:死,即是胜利。
(图源:公路商店)
据一位俄罗斯记者亲身经历,他假扮15岁少年入群,亲身“体验”了游戏过程。
却被群主告知:“参加了就没有回头路”。并称,如果中途反悔,将收到参与者杀死他们全家的威胁。
(图源:百度贴吧)
潜伏这段日子中,记者发现不少青少年想退出任务,但无一不被群主恐吓:“你妈妈明天不会顺利走到公交车站!”“你的裸照将被发给全世界!”
终极任务那天,执行者会在Youtube和Vk上直播,群内成千上万的成员同时观摩,却没人出声阻止。
(图源:网络)
据报道,俄罗斯FSB特勤部门参与对“蓝鲸”的调查,并在去年10月逮捕了21岁的PhilipBudeikin——蓝鲸游戏组织者。
他被指控建立“蓝鲸”组织,诱导了15位青少年自杀。
菲利普却得意地纠正:死掉不止15个,而是18个。
他们死的很快乐。“我赋予了他们生活中得不到的东西:“幸福感,认同和生命的连接。”
(图源:百度贴吧)
这个没有回头路的游戏看似玩笑,可血淋淋的事实摆在大家面前。
据报道,参与游戏的孩子家庭条件基本都不差,但生活普遍空虚,性格也比较孤僻。
(图源:网络)
组织者正是利用他们阴郁的心理引导、胁迫,不断给他们灌输:“这个世界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选择另一个世界”的观念。
于是,本来就孤僻的少年,在参与游戏中愈发无力,世界满是黑暗,唯一的解脱就是自杀。
(图源:网络)
很多父母都给予了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却都忽略了孩子情感上的需求。
孩子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也没有沟通和倾诉的对象。
 “Momo”和“蓝鲸”都是利用这一点,进行心理上的干预,胁迫这些孩子走向绝路。
或许在一件又一件自杀事件后,我们需要反思的不仅仅是诱导死亡的暴力游戏,为何会风靡,更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这些看起来荒谬的游戏真的能诱导孩子们去选择死亡!


ref:
http://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6017411/Fears-new-Blue-Whale-style-suicide-game-rise-terrifying-Momo-challenge-takes-WhatsApp.html
http://inews.ifeng.com/51066814/news.shtml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