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  太初的初  关注本号
油画——《贩奴》
这样的文章费力不讨好,能够欣赏并共鸣的读者不多,点击量也少得可怜,远不如蹭热点骂糊涂街名利双收。但是就像带鱼老师说的“如果不把真相说出来,我就太无耻了”,宁可少赚眼球,我也要占用自己宝贵的发文名额给知音献上自己的思考。
本文想说的是“有没有永恒道义”的问题。

一个读者留言说:“道义是你所谓的绝对的吗?美国人的选举权是建国时就都有吗?显然不是,妇女在美国建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选举权。这对于宣扬人人平等的美国的妇女是道义的吗?”
这位读者对道义的理解是浅薄的,但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却不乏同感,因为中国人逻辑水平普遍低下。人间的道义准则和自然的科学定律有相似之处,都是永恒和普遍的,如果这位读者把美国选举权的“人人平等””看成科学定律,就容易理解了。
开普勒时代发现了行星运行三大定律;牛顿时代发现了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爱因斯坦时代以及量子科学时代,都在不断丰富着科学的内容,就像“人人平等”丰富着“道义”的内容一样。
道义,通常解释为道德和正义。但这个解释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够正确。因为道德的含义是需要界定的,希特勒有希特勒的道德,斯大林有斯大林的道德,萨达姆有萨达姆的道德。
有什么样的道,才会有什么样的义。由于对道的认识不同,才会有“道不同,不相为谋”。
以中国人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西方人普遍的思维方式做个比较,就会更清楚了。
中国人普遍的思维方式是什么?儒家?别逗了!自古至今通过儒家四书五经科举表明自己是儒的人何止千万,但能称得上儒家的屈指可数。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自反而缩,虽万千人吾往矣;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这些你能做到吗?你见过谁做到过吗?做不到就别哔哔,说什么儒家大国!
2000多年前,庄子在儒教大国鲁国做过一个社会调查,让国君下令,穿儒服而不合儒格者,斩。结果一夜之间满大街的儒服都改成背心裤衩和懒汉鞋了。
为什么明知自己不合儒格却还穿儒服呢?这就是中国人普遍思维方式的真相——举国皆是道家。
道家认为“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前三者是虚置的不会说话的概念,与它们并列的“王”才是解释它们,并替它们行道的圣人。一句顶一万句,金口玉言,N个自信,就是这么来的。其它什么“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之类,都是在这个前提下的细枝末节,跟监狱中善待驯服的囚犯别无二致。
就像问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好不好?单看这些没人说不好,但你要知道,五常是贯彻三纲用的,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在儒家看来,离开三纲谈五常,就是耍流氓。
“明知自己不合儒格却还穿儒服”,就是有意无意对付“王亦大”的集体无意识反应,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也。注意哟,这一点迄今未变,将来也不会变。“国民劣根性”由此而生。
提到“国民劣根性”,所有批判者都在骂糊涂街,蹭热点脑残体口水文自古就有,柏杨为甚,因为谁也没有看到这条劣根竟然是道家思维。也许只有两个例外,一个是王夫之,他说“”老子之书,清净其表,阴鸷其里;另一个是鲁迅,他说“中国根底,全在道教”。可惜的是二位先生没能沿着这个思路挖掘下去。
道家对道的认识,决定了中国人的道义观就是变易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随机应变,明哲保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阳奉阴违,摸石过河……因此道家的道虽然也是永恒的,但它的永恒就是永恒变易,当然没有什么永恒的人间道义可言。
西方人的思维是基督教的底子,是“起初,神创造天地”,是“是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十诫”,和对人的更高道德要求——“登山宝训”,是“即使天地废去,神的律法也不能废去一点一画”。

基督教世界在这种“道”的观念之下,像科学不断发现新定律一样,不断地发展着人间道义,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宪-政等这些早就蕴含在《圣经》中的道义定律被相继发现。这样的道义就是永恒的,其意义远胜于人类几千年的科技、文化、哲学、艺术的总和。
中国人的道义观是变易的,或者干脆缺如,因为中国人最深层或者说最高层的道家思维中,根本就没有永恒道义的概念。当今大量的蹭热点骂糊涂街的脑残体口水文,其道义依据全都来自西方,但即使是其作者,也不知道或者不愿承认那些天然正义的根基在《圣经》中。
知道这些有用吗?这就像虽然不懂原理,只需会用IPHONE当然不错,但如果你多少知道一些原理,至少跟人侃大山吹牛掰的时候谈资会更丰富一些吧。
再次重申:这样的文章费力不讨好,能够欣赏并共鸣的读者不多,点击量也少得可怜,远不如蹭热点骂糊涂街名利双收。但是就像带鱼老师说的“如果不把真相说出来,我就太无耻了”,宁可少赚眼球,我也要占用自己宝贵的发文名额给知音献上自己的思考。
我要提醒关注我的读者的是:本号点击越少的文章,也许越值得阅读。
广告合作:moda1280

往期精选
请朋友们帮忙点下下面的广告,谢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