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授权自开始吧旗下自媒体:有束光(ID:onelight01)
抱歉昨天的头条又不得不删掉了。很多社会热点事件可能曾经一度刷屏大家的朋友圈,闹得人神共愤,但很多也就最后不了了之,淡出大家的视野。
可是,崔永元较真的大事儿,总会给大家一个交代。
这不得不佩服小崔的死磕精神。
如果我们对待任何社会关心大事件,都能有崔永元这种死磕到底的精神,中国会变得更好。
天,范冰冰姐弟俩被限制出境的消息,又将“阴阳合同”和崔永元带回了大众的视线中。
(图源:经济观察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从当年风头无两的著名主持人,到如今激进、富于攻击性的“崔疯子”,很多人都不理解,“崔永元怎么变成了这样?”

其实小崔没变。他还是当年那个认准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到底的人。为了记录真实的历史,他拼上自己的下半辈子,搭进去全部积蓄,厚脸皮向所有亲友要钱。
因为“参与历史的人,不能再等了”。

这个七月,

前有赚足全民眼球的《我不是药神》,
后有姜文四年磨一剑的《邪不压正》。
在这样的热潮下,
很难有人注意到这部太过低调的片子,
就连片名都好像是随口起的:
《您一定不要错过》
乍一看,仿佛是崔永元的个人脱口秀,

但中间的“大型文献纪录片”暴露了它的实质
——记录蒙古民族电影70年发展历程
单从介绍看,
便注定了这部电影毫无水花的命运。
就连崔永元自己,
也只在微博上寥寥宣传了几句。
很多人纳闷了,

他为什么要做这部片子?
嘿,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他做的还少吗?
说起崔永元对电影的热爱,那得从2004年的《电影传奇》开始。“这档节目涉及电影208部,再现了150部老电影中的600个场景。”寥寥三个数字的背后,是崔永元和团队长达数年的走访和调查。
播出6年,共计110集。时至今日,这部纪录片在豆瓣仍有着9.1的高分。
这部纪录片的每一集都从一部老电影讲起,崔永元则会扮成电影中的某个角色,亲自讲述关于这部电影的创作过程、以及其中的轶闻趣事。
《电影传奇》的播出让崔永元萌生了一个想法——给自己多年来收集的电影藏品一个公开展示的机会
从七岁开始拥有第一本小人书,到爱上电影、连环画,再到2004年开始制作《电影传奇》,历史和收藏成了崔永元最全情投入和乐在其中的事情。
崔永元收藏的日军纪念杯
放映机、摄影机、海报、胶片、电影票……崔永元把喜欢的老物件一个个搬回家中。
闲来无事时,摸一摸看一看,便仿佛和那段久远的岁月有了直接的联系。和好友一同欣赏藏品,畅聊电影是饱受抑郁症摧残的崔永元最放松的时刻。

2009年,崔永元的“电影传奇馆”,在北京正式成立了。
全世界只有14台的“松花江5565”放映机,电影《刘三姐》的创作手稿,千余张老电影海报,还有曾经采访多位老电影人的独家影像资料……馆内无数的藏品汇聚成一部长达百年的电影发展史。
而且,这座博物馆面向公众免费开放。除纸质资料外,其余大型藏品不设隔离,只要喜欢,便可亲手触摸。
崔永元想得很明白。“办博物馆不为赢利,不为了挣钱。也不要因为没钱,就让电影博物馆垮掉。这就不叫文化产业了。
崔永元“电影传奇馆”内的收藏
搭上全部积蓄和时间精力不遗余力地收藏和记录历史,是崔永元一直以来的坚持。而2002年的一次日本之行,则让他更坚定了这个想法。
那年,他来到日本NHK电视台,看到密密麻麻的中国影像资料,身为新闻人的崔永元,心里大受震动。
当对方问他,想看什么内容的时候,他说,想看东北,看张学良。很快,片子便被调了出来。最早的记录是九一八事变三天后的9月21日,张学良一段30分钟的演讲,这是国内从来没有人看到过的资料。
那一刻,愤怒、难过、羞耻……百种情绪涌上崔永元的心头。“我们也是电视工作者,但没有这样的资料。而且这30分钟拿回来,谁也不会把它当回事。”
来自《鲁豫有约:崔永元-我的选择》截图
回国后,他立刻向台里提出申请,希望能够投入资金,做历史资料的收集。但就像他预料的那样,谁也不把它们当回事。
崔永元不想等了,那些曾参与历史的老人正在渐渐老去,他们的记忆也在日渐衰退。等到这些老人离去之后,这些无人记录的历史,将彻底湮灭在岁月里,无人知晓。
历史需要有人来记录,那个人就是我。
崔永元身上有着很强烈的使命感
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该从哪条线开始剥离,如何找到正确的人,如何记录,如何保存……一步错,浪费的就不止是时间和金钱那么简单了。
从2002年到2005年,崔永元和他的团队一共采访了3500人,内容包括战争、电影、音乐、外交、留学、知青等几个方面。
2008年,团队开始将“战争与回忆”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专题,进行挖掘和记录。他希望把这段历史以“亲历者的讲述”客观记录下来,不带任何的观点和评价。
《崔永元:我的抗战》截图
全国关于抗战老兵的记录并没有一个详细的统计。他们通过网上搜索、民间组织数据汇总等方法整理出一份老兵采访名单。
此后,团队所有成员开始在全国各地马不停蹄地进行采访和记录,这是一场和时间拼速度的无声战争。因为那些曾经历过抗战的老人很多都已是90岁高龄。
“2006年采访滇缅抗战老兵,2007年回访就有一半不在了。”很多时候,已经约好了采访。但等到团队到的时候,老人已经去世。
崔永元及团队采访的部分老兵,
来自《我们的侣行第二季01》
很多老人并不愿意提起这段痛苦的经历。而且多数被访老人都是第一次面对摄像机,他们紧张、焦虑。过往的历史和现实交织在一起,有人甚至怀疑团队是别国派来的间谍,是来刺探信息的。
团队成员们需要一点点和老人沟通,建立信任感,让老人们放松下来后,才可以进行采访。
而为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和声音的准确收录,屋子里往往不能开空调或风扇。
天气凉爽时还好,在酷热难当的夏天,一群人挤在老人狭小的屋子里,既要耐着性子引导老人回忆当年的细节,又要兼顾时间的把控,内心的焦急和燥热的天气混合在一起,几乎每个人的汗都从头流到尾。
很多老人还未曾开口说话,眼泪先流了下来
但最难的是分辨老人们的口音和“混乱的记忆”。
这个时候,往往要借助老人儿女或乡邻的“翻译”,依靠脑海中的历史知识进行引导,才能让采访继续下去。

对老兵的采访,崔永元有自己的几项原则。除了与战争相关的信息,他还希望尽量完整地记录每个老人的一生。
采访过程中不过多打断老人,不过多刨根问底,要充分尊重老人讲话的内容。对老人记忆出现偏差的地方也要予以保留。
最长的一位老人,前后断断续续采访了两个月,拍了一百多盘带子。
从2008年到2013年,崔永元和他的团队走过了中国30多个省份和地区,共采访老兵541人,收录了超过300万分钟的口述影像,收集历史老照片也超过三百万张。
前后花费1.3亿人民币,都是崔永元自掏腰包和向朋友们“讨要”来的。
这段“讨钱”的日子,崔永元曾在《鲁豫有约》里提过。为了筹钱,他每天约朋友吃饭,反复和他们讲口述历史的重要性,直到朋友明确表示捐钱为止。
鲁豫问他,“你怎么会去做这样的事情呢?换做是我,我做不来。”他只说,“没办法,那必要得要啊。”
《我们的侣行》里,
崔永元说,“只要是我的哥们儿全要过钱。”
在搜狐的采访中,他谈到最动容的一次是采访“最后的八百壮士”的经历。
曾亲身经历过上海四行仓库这场艰难保卫战的老兵们,在采访初期,只有三位还在世。等到团队采访“八百壮士”之一的郭兴发老人时,他已躺在病床上,什么也说不出来。
最后,老人的女儿对郭兴发喊道,“你说一下自己的部队番号。”
老人张大嘴,喘着气断断续续地说:“88师262旅524团1营。”
从租借远眺激战中的四行仓库(资料图)来源:人民网
有时候,崔永元会一个人坐在小板凳上,一遍遍地看老人们的采访。
“我每看这个,就觉得自己非常渺小,我们受那点委屈算个屁啊。这里所有的人都是九死一生,家破人亡,多沉重的词啊,对他们来说小意思。受尽委屈,有误会,没有钱,半辈子吃不饱饭,儿女找不到工作,女朋友被人撬走,邻居一辈子在盯着你。当我每天看他们经历的时候,我忽然觉得我这个年龄经历的所有事都特别淡。”
2010年,崔永元和团队将整理出来的资料制作成动画纪录片《我的抗战》《我的抗战2》,以“口述历史”的形式还原一个独特的时代,还原一段最真实的历史。
《我的抗战》资料图,来源豆瓣
他要给老兵们一个交代。
曾采访过的541人中,多数人都是第一次在公众面前讲述自己的故事,他们太期待看到节目的播出。在节目播出后不久,有部分老兵便相继去世。
这两部片子在豆瓣分别获得9.4和9.5的高分,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反响。
但在片子制作完成的最初,没有一家电视台愿意播出,因为这样的片子,没有收视率
为了宣传纪录片,崔永元和团队带着老兵,在全国到处组织巡映会和观众见面会。
时至今日,这两部纪录片依然只能在网络播放。幸好,它们还能在网络播放。
2012年,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在中国传媒大学成立。
这意味着在口述历史这条路上,他终于不再是孤身战斗了,未来,会有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口述历史的采访、抢救、整理和研究中。
“时间真的不多了。”是他经常跟大家提及的一句话。
亲历战争的老兵已经越来越少。2013年凤凰网报道,全国幸存抗战老兵人数约为两万人,平均年龄在90岁以上。
5年过去了,这个数字还剩下多少,我们不得而知。只希望在他们离去之前,能尽可能多的留下老人们口述历史的影像资料。
曾经的飞虎队老兵之一,谈抗战胜利的那天
现在,有很多人依然不理解,为什么崔永元要不顾一切地去做这样一件“无底洞”般的事情?他是否别有用心?
崔永元也不再解释,与其和不懂的人浪费口舌,不如抓紧时间多做一个采访,多还原一段历史,多暴露一些战争的残酷和影响。
历史是什么?它是一面镜子,是一代人的记忆,更是一个时代独有的精气神。我想,每一个真正了解过这段历史的人,绝不会轻易地喊出“发动战争”这样的话。
在这个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能接触到的信息多了,但我们忘却的历史更多了。
距离那段屈辱的历史尚不足百年,但网络上侮辱烈士、美化战争、随意叫喊“打起来”的人,比比皆是。
一段民族的伤痛,怎么这么快就被年轻人抛诸脑后了?
网曝男子脚踩消防烈士铜像拍照
如今,在中国传媒大学校园
那间恒温恒湿的储藏室里,
保存着超过10000万人次的采访记录,
超过1000万张老照片,
还有数百万的文字资料。
它们亟待整理,
采访仍在继续,
藏品和资料的收集也在继续。
来自《我们的侣行第二季01》
即便已有不少企业家和个人的捐赠,已经投入了3,5个亿,但要填补这一“无底洞”,还远远不够。崔永元的“讨钱”之旅,仍在继续。
从“转基因”开始,关于崔永元的争议从未停歇过。
有人骂他疯子,有人说他傻子。人们能记住的似乎只是他在网上的一场场骂战……
无论你对崔永元印象如何,都请了解并记得他在口述历史上所做的努力和成就。
他以一己之力推动中国口述历史的发展,他记录的“我的抗战”,都是给未来留下的宝贵财富。
仅这一点,就值得每个人为他竖起一根大拇指。
来自《我们的侣行第二季01》
虽然现在它们只是保存在房间里的一个个文件夹,但未来的某一天,也许这些资料就会掀起一场惊涛骇浪。
但对崔永元来说,未来如何,他不在乎。
“我希望五六十年以后终于有一本被大家公认的书,不管它是宏观叙述的还是细节叙述的,大家认为它是真实的。它在最后写一句‘本书部分资料取自崔永元《口述历史》’,就行了。”
本文未标记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其所有
“我们总说国家要体面,

如果生活在这个国家里的
每一个人都灰头土脸的,
我不相信这个国家会体面。
所以我建议多用‘我的’,
少用‘我们的’。”
参考资料:
《鲁豫有约:崔永元-我的选择》
《我们的侣行第二季》01
柴静:《看见》
《国际先驱导报》:崔永元与他的口述历史研究
搜狐军事:《专访崔永元:我与541段抗战老兵口述史
豆瓣《我的抗战》《我的抗战2》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