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民的名义》(In the Name of People)火到爆,Youtube上都已经有英文字幕版本。
外国粉丝将其封为中国神剧,纷纷留言跪求下一集,绝不亚于我们追美剧的劲头。
追这部剧的外国粉丝里,竟然还有伊拉克的反腐(anti-corruption)官员,在评论区大吐苦水,说伊拉克的反腐倡廉工作多么不顺利,有1200多个贪腐案件,但政府首脑却不同意起诉罪犯。
看来,反腐问题拿到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个热点话题。除了切中要害,这部戏的人物塑造也可圈可点,有手段狠毒的祁同伟,泼皮无赖的蔡成功,一生正气萌萌哒李达康,当然,还有因为美联航事件再次火了的腐败分子丁义珍。言归正传,剧中不止一次提到丁义珍英语口语很好,逃到美国后生活肯定不成问题。那么问题来了,丁义珍的口语为什么那么好?
机智的观众早就发现了答案:和陈清泉一样,在山水庄园床上学的~
玩笑归玩笑,但如果真交了个外国女朋友,口语肯定会进步神速。日本人、印度人的英语口语特别容易辨识,同样,中国人受母语影响,说英语时也有一些通病,这里罗列一二,看看你有没有中招?
单音问题
/θ/与/ð/
普通话里没有/θ//ð/,所以一些人会找汉语里类似的读音/s//z/来替代这两个音,“think”就读成了“sink”“with”变成了“whizz”。正确的发音诀窍,就是英语老师重复了100遍的那句话:牙齿咬住舌尖!
慢慢读这个句子来练习/θ//ð/的发音:These three brothers threw their things.练习时可以尽量夸张一些,如果你的舌尖被牙齿撸的生疼,那离成功就不远啦。
/v/
汉语里没有/v/,一些人又按照老套路,从汉语里找类似的读音/w/来代替,“vine”变成了“wine”“vent”变成了“went”。发/v/这个音也要动用牙齿,得用牙齿接触下嘴唇。
同样,读的夸张一些,出现/v/就用牙齿咬住下嘴唇。试试这句绕口令:We went to Wally’s volleyball event under the village’swilted willow.
/ai/
这个音汉语里也没有,“I love you”就被近似地标注成爱老虎油。但汉语里的是短音,没什么变化;而/ai/叫做双元音,是从/a/变化到了/i/,如果非要用中文标注,/ai/倒更类似于流畅连贯地读阿一。慢慢地读几遍这个句子,能帮你练习/ai/的发音:I like riding my bike at night.
/i:/与/ɪ/,/u:/与/ʊ/
普通话里的几乎和英语中的长音/i://u:/一样,但短音/ɪ//ʊ/并不只是简单地将长音缩短。/i://u:/叫做紧元音(tense vowels), 与之相对应的/ɪ//ʊ/叫做松元音(laxvowels)。读/i:/时,不仅声音长,而且双唇和下巴的肌肉要收紧用力;读/ɪ/时,声音短促,双唇和下巴的肌肉放松。/u://ʊ/的区别也是一样。对比朗读下面的单词,体会这两类元音的区别。
/i://ɪ/
/u:/

/ʊ/

eat
it

food good
sheep

shipmoon
book

seat 

sitrule 
could

feet

fitpoolfoot
语音流问题
如果人日本人邀请你去“马可当那罗多”吃饭,你知道是要去哪儿么?
呵呵,“马可当那罗多”其实是“McDonald’s”。日语和汉语几乎都是“辅音+元音”组合,而英语经常出现一连串的辅音,叫做辅音群(consonant cluster),例如“McDonald’s”中前三个音就是辅音群。
和日本人很像,中国人在读辅音群时,也总是想方设法在辅音与辅音中间添加元音(vowel insertion),形成我们熟悉的音节。解决办法就是快速读辅音,不要拖音。试一试朗读这些有辅音群的单词,再对比添加元音后的错误读法,能发现区别了吧?
crispscer-ri-si-per-si
spoonsi-poon
creamcer-rea-mu
还有一个语音流问题是连读(liaison)。在汉语里,我们说的是一个个独立的字,几乎不存在连读。而英语中的连读现象很多,例如这句话:I get up at eight. 尽管我们知道连读的概念,但一说起来,还是喜欢和汉语一样,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字正腔圆,怎么办?
好办,发挥想象力,想象一种神奇动物叫作“getupateight”,把它当成一个名字,一口气念出来,上一个单词末尾的辅音自然而然地和下一个单词的元音连到一起,也就感觉不到它们是零散的单词了。念一念左边这三个“神奇动物”,能猜到它们的意思吗?
getonabus“get on a bus”
sleepinachair“sleep in a chair”
knockimout“knock him out”
口语中的语法问题
有一些英语语法错误,中国人在书写时不会犯,但在口语中却频频犯错,最常见的当属he和she的使用。这两个人称代词的区别连初学者都知道,而不少英语流利的中国人,还是会在口语中混淆这两个词。在现代汉语的书写系统里,he对应“他”,she对应“她”,而这两个字的读音都是“ta”,所以汉语口语并不区分人称代词的性别,这就导致了在英语口语中经常“he”“she”乱用。如果你也有这毛病,只能怪你汉语说的太好啦。
另外一个常见错误是情态动词(modal verb)的用法。例如“Please read the text.”这句话,中国人常觉得用了“please”就已经很礼貌,但这个句子对外国人来说还是太直接,有点儿像是命令,更地道的表达方式是使用情态动词:“Could you please read the text?”
再比如,去星巴克点咖啡,我们可能会说 “I want a tall latte, please.”  但更好的说法是“Can I have a tall latte, please?”  在餐厅结账,最好不要说“Bring me the bill, please.”  而是改成 “May I have the bill, please?”  学会使用情态动词,能让你的英语口语更有礼貌,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上面列的这些中式口音问题,几乎全都是受了母语的影响,将汉语中的发音和语法习惯迁移到了英语中。
话说回来,印度人的英语也有浓重的口音,特别对我们中国人来说,英语和印度英语简直就是两种语言,但就算操着这一口咖喱英语,印度人也能毫不费力地和美国人侃侃而谈。既然这样,我们还有必要纠正口音问题吗?
BBC曾采访一些英国的语言教学专家,来看看他们对中国口音的看法:
Ken Paterson (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 “I think intelligibility is the main thing. An accent is only a problem if it stops somebody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with another person.” 
Mr. Paterson认为,只有当口音影响了相互理解(intelligibility)时,才需要纠正。
Liz Qiu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You’re from China. You should sound Chinese. The important thing is that your accent is easy to understand. My advice is, be proud of your Chinese accent, but make it a good one, one that is clear and as close to standard as possible.” 
Ms. Qiu说,中国人就改听起来像中国人,只要你的语音让人容易理解就行。要为自己的口音而骄傲,也要尽量说得地道。
看来,外国人只在乎你的口语好不好理解,并不特别在意中国口音,甚至觉得我们都该自信大胆地通过口音展现中国背景。毕竟,这个世界已经越来越多元,各种背景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
当年奥巴马竞选总统时,会故意使用美国黑人口音,拉近和黑人选民的距离;现在,连BBC评论员模仿中国口音,都会被媒体扣上“种族主义分子”(racist)的帽子。
似乎对中国人要求最严格的,就是中国人自己。我们都想练就一口伦敦腔或者纽约腔,这需要大量时间去模仿、练习,而且年龄越大,就越难把口语说的纯正。
但是放宽心,外国人并不那么在意中国口音,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能用伦敦腔说“How are you”,另一个人能用带口音的英语从卡戴珊家族的八卦扯到法国总统选举,你愿意跟哪个人聊天呢?
但如果你的口音影响对方理解你的意思,比如把“sheep”说成了“ship”, 或是在产品发布会上用“Are you OK?”问候大家,那是得好好练练啦! 
本文参考:BBC英语教学“Chinese Accent”, America Accent Training(2013)
本文图片来自互联网 |
往期文章精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