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傍晚起,整个洛杉矶,全国美食界,都在怀念一个人。
洛杉矶时报》的首席美食评论家Jonathan Gold,本周六(7月21日)在他深爱着的洛杉矶去世。
1960年7月28岁出生的他,距离58岁生日,就差一周的时间。
这个深受爱戴的食评家死于胰腺癌,
根据他妻子Laurie Ochoa的描述,Gold在7月才被诊断出,但已是晚期。
很多同事都还被蒙在鼓里。没想到不到1个月的时间,
洛杉矶失去了这个城市最宝贵的味蕾。
洛杉矶市长在Twitter上发po悼念。
“从Jonathan的著作,到他的公众形象,无不透出着人性的光辉。”Patrick Soon-Shiong, 《洛杉矶时报》的首席执行官说道。“他的离世,让我们觉得无比沉痛;对于认识和喜爱他作品的人来说,这个损失无法衡量。”
美食评论家、PBS制作人Ruth Reichl也发Twitter悼念好友。
“他是一个先驱者。”“他通过美食让人互相了解,并且可以让人们连接在一起。那时候在80年代,没有人想到,美食评论可以到这个高度。”
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胖胖的美国人是谁,
Jonathan Gold,乔纳森·金,以下容我们亲切的称呼他,金先生
史上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得到美国新闻最高奖——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的美食评论家。
也是无数次美食届奥斯卡——James Beard获奖者。
现当代美食评论风格的先锋者和奠基者。
生于洛杉矶,长于洛杉矶。UCLA音乐和艺术专业毕业的金先生,从1982年开始,在
LA Weekly《洛杉矶周刊》
杂志写作。

一开始只是做审稿和校对,从1985年起,渐渐变成《洛杉矶周刊》知名写手。当时他最出名的倒不是美食,却是音乐专栏编辑。

在周刊创始人Jay Levin的鼓励下,1986年金先生开始写关于洛杉矶各个族裔社区、一些被其他媒体低估价值的地区的专栏,叫做反情报(Counter Intelligence)
从这个专栏开始,他以专门找寻不为人知、甚至只有同族裔人群才会光顾的餐馆而声名鹊起
从1990年到1996年期间,他把这个专栏带到了《洛杉矶时报》
1999年,他离开洛杉矶来到纽约,成为了纽约《美食家》(Gourmet)的Critic,期间也成为了被美国杂志编辑协会颁奖的美食评论第一人。
然而金先生不爱声色犬马的纽约,心心念念想着就是家乡。于是2001年,他和妻子一起搬回了洛杉矶。 他回来之后又回到了《洛杉矶周刊》重启他的反情报专栏
2007年他拿到了普利策奖
后来他又去了《洛杉矶时报》。

在纸媒还没有衰落的时候,LA Times是西海岸最大的对开日报,
在全美影响力仅次于《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
契合洛杉矶各个移民民族多元的文化,由丰富的各国美食而形成的一个绚烂城市画卷,从金先生的笔下徐徐展开。
街边的Taco,越南粉,Thai Town的咖喱,埃塞俄比亚的昆虫,中国城的肥肠...
熟悉LA Times美食专栏的吃货们,一定知道金先生每年秋天发布的都会选出的“洛杉矶最好吃的101家餐厅”榜单,此为洛城吃货下一年的就餐指南——大家会用接下来一整年的时间,打卡Gold认可的餐厅们。
洛杉矶时报还在Facebook上为他开了一个“Goldbot”,罗列金先生给大家的就餐建议。他在Latimes.com上的线上聊天“Jonathan Gold的午餐时间”,是读者们与他探讨好吃的食物和餐馆推荐的好平台。
还有一年一度盛大的美食节活动,包括年中的Food Bowl,还有年底的TASTE,都是汇集洛杉矶各国美食的城市盛宴。
2015年,他参与拍摄了纪录片《City of Gold》
如纪录片里所表达的,金先生用自己的探索美食的经历,带领大家去发现、感知这个城市。
无数在美国,烹饪家乡美食的移民们,曾经因为金先生的一篇介绍,从此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他的老朋友,厨师Nancy Silverton说:
是他改变了洛杉矶人的饮食习惯,他是这个城市的大使。
这个LA Times最有名的食评家,
不写高级餐厅、不被买通、不看餐厅大小
无论是街边的苍蝇馆子、街边手推车
餐车、家庭餐厅、甚至墙里开个窗口卖小吃
只要卖的东西好吃,金先生都会真心的推荐。
国内追求苍蝇馆子,国外的大大小小美食栏目,现在来看,这样的风格不足为奇。
但是要知道,
1980年代的美食评论,没有Anthony Bourdon,没有Parts Unknown,没有各种真人美食秀,
所有的美食评论都是针对高档餐厅,也就是所谓的“Fine Dining”
而金先生从最开始就另辟蹊径。他在重新定义,什么是美食评论。
对于那种完全服务自己群体,甚至连英文菜单都没有的小店,他会去吃并写下食评。
还很高兴米其林取消了对洛杉矶餐厅的评价。
金先生在洛杉矶吃饭的5个准则:
1.如果导航把你导到的餐厅,你发现一边一个7-11一边是干洗店,那你应该来对地方了。

2.大排长龙的餐厅只有两种可能,一个是它比同行好吃,另一个就是它比别人便宜5毛钱,你得试过才知道。
3.牛油果吐司才是王道
4.最好吃的餐厅往往要比你想去的地方再远15分钟。
5.Taco和餐车是最佳CP。
他认为真正能把Community的文化和人心连在一起的
就是那些有灵魂的食物,他会写街头的Taco摊子,也会写豪华的法国餐厅,
他希望人们不再害怕自己的社区,可以真正融入整个城市,而不是住在某个狭隘的小圈子里。
洛杉矶因为他对美食的探索,奠定了美食帝国的地位。
即使没有米其林,没有那么多farm to table,但有全球各地的各个肤色和民族,他们因为洛杉矶的好天气,漂洋过海来到这里。
洛杉矶一向来就是另类的存在,广阔四散的人群分布和不方便的公共交通,才会形成韩国城、小东京、中国城、小印度这些互不干涉的聚集地。
金先生非常珍视这样的互不干涉。在只需要单纯服务一小戳人群的情况下,这样才会坚持做只有自己人懂的,家乡美食。
但是有了金先生。他对不同民族的美食有着敏感的认知,和对其“坚持和原创”的珍视。用有灵魂的语言,让人感同身受,并且对不同文化的“Authenticity”跃跃欲试。
于是,一大堆白人就和吃货们跟随小分队的脚步一样,选择同一时间去吃同一间餐厅的牙签羊肉,小笼包,和黑椒龙虾。
他对美食界的意义和Anthony Bourdain不相上下。后者用丰富而动态的镜头语言,再加上人和人的交流,快速的去了解某款美食,以及所在的城市。
Jonathan作为美食评论家,仅仅用文字和图片,极大的旁征博引,每一道菜都会在查阅大量资料、历史文献后再落笔;很多时候,他甚至比大多数当地人更懂当地美食。
纽约餐饮王国Momofuku创始人,韩裔美国人David Chang就说过,金先生比谁都懂韩餐,比我懂多了。
这些故事的信手拈来,源自于家里5000多部的美食书籍,出于对不同文化的敬意和尊重,以及不带任何假设或者优越感的谦和之心。
Anthony Bourdain吃遍全世界,而金先生在洛杉矶,带着当地人,从一个街区跨越到另一个街区,在这个城市,吃遍全世界。
他的每盘食评从来都是超越了食物本身,都是在书写一个群体,一个民族在洛杉矶的移民故事。
读者们喜爱他是有原因的。无论他走到哪里,餐馆老板们总殷切地盼望着,他能来尝尝自己的饭菜,热情的粉丝们也总以能与他合影为傲。尽管有些害羞,Gold还是尽力满足粉丝们的合照要求,还尽可能的问他们来自哪里,喜欢吃什么口味的菜等。他的哥哥Mark Gold说,“他喜欢与人们在一起,他想让别人快乐。”
金先生是洛杉矶美食的忠诚拥趸。当洛杉矶的食物被食评家们鄙视,说不如纽约和旧金山的美食的时候,Gold总是在第一时间予以反击。纽约时报的餐厅评论家Pete Wells某次拿一家洛杉矶当地快餐小摊Locol开涮,Gold即刻撰写了一篇激情澎湃的文章作为回应。
“Locol希望能够为这块可以算是“食物沙漠”街区的人们提供健康美味,价格也不贵的食物,它也许可以做得更好。但放在纽约时报主专栏上面来这样diss一家小店,似乎有些不够宽容了。”
昨天是Pete Wells代表《纽约时报》撰长文悼念Jonathan Gold。
不得不提,金先生一直是中餐的狂热爱好者
他对美食的热情,是因为高中女友家的一顿饭

当时他在女朋友的家中吃饭,一共吃了女友妈妈做的四道菜,(女友的妈妈从上海到台湾,再来的美国)
他发现自己已经爱上吃这些中国菜。
他在电话采访时提到:
他小的时候每天都是吃方便食品和汉堡草草了事,
当时他发现真的会有人用新鲜的食材
每天用心为家人做饭的时候,他深深的迷恋上了那个味道。
是中餐打开了他对食物的热情。
我想,不仅仅是中餐,是那份用心,如同家一样的感觉。
若要回忆金先生和吃货最早最早的缘分,他在洛杉矶周刊著名的
99 Things to Eat Before You Die
,那篇长长的文章,帮我打开了洛杉矶美食的大门。

99道每一道美食,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查资料,才尽可能做到确切的翻译。
这篇文章放到今天,也堪称美食文章的极品。
从农夫市场上一个罗马花椰菜的研究,能感受到他对每一种生命形态都怀有好奇和敬重。
4年前,锦城里的门口,我听说Jonathan Gold来了,我斗胆上前,介绍说,我非常喜欢你的文章,并且我们在做一个中文的美食平台,介绍洛杉矶的美食,尤其是好吃的中餐。他脸略微仰视30°作沉思状,“其实我有谷歌翻译你们的文章”。
那天如同粉丝受到偶像的鼓励一般,开心又感动。
3年前,小分队做了一份美食地图,专门有问他心中的中餐馆排名。他认真的列了个单子给我。有时他也会征求我意见,比如滋味成都和锦城里,哪家更好吃一点?
他最爱的还是滋味成都。最爱的菜是牙签羊肉。
事情再回到年初的吃货盛典,我们请他来做论坛的嘉宾,他欣然前往。他饶有兴致的问起我哪家的小笼包最好吃。因为听说我是杭州人。我还热情地向他推荐,在罗兰岗有家吃杭州有名的片儿川面。
他一直说要和我们一起做些事儿,终于在他的撮合之下,吃货和LATIMES今年5月办了Sichuan Summit四川论坛。邀请了英国美食作家、中餐普及大师Fuchsia Dunlop,喻家厨房,在洛杉矶市中心的大剧院里,上演了一出川菜烹饪和文化碰撞的盛宴。
"他是我们洛杉矶川菜界的贵人,是我们滋味成都和滋味小面的伯乐。表哥(滋味成都老板)说他是唯一真正懂得川菜的美国美食评论家。他让全美国知道了川菜,知道了成都;他认为美食是让人开心、让人们相聚的美好事物,美食之美,早已超越了味道本身。"
--来自成都的媒体人程果儿
“我热爱搜罗美食,就像戏剧评论家热爱戏剧那样。我喜欢去农贸市场,我喜欢触摸锅碗的感觉,“在今年的一次采访中他说,”食物就像一个多棱镜,透过其中,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对待美食的态度如同对待生活,像个孩子,充满好奇。尝过万千美食,不变的是那颗初心。
同为美食媒体,我们能做的,是向他一样,对这个世界抱有热情和好奇,用食物传递情感和真诚,心怀感恩的走下去。
愿金先生在天堂,也能吃到自己最爱的牛肉面,还有牙签羊肉
文字Reference: LA Times, New York Times, MercuryNews
图片除了以上网站,部分来自网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