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外媒纷纷报道了日本一名妇女和丈夫离婚的新闻...
这名妇人(以下称A)来自日本岩手县,今年55岁的她已经和丈夫结婚30年,但最终她选择以离婚的方式结束这段婚姻。
媒体之所以报道这段离婚,原因是因为——在A提出离婚的时候,A的丈夫已经意外去世3年了。
没错,她在丈夫去世后才向婚姻机构提出了离婚。
当媒体采访她时,她才说出了自己做这个决定背后的原因..
在30年前,A嫁给了自己的丈夫,她本来向往着幸福爱情,但在和丈夫慢慢相处下来后,他们之间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矛盾...
丈夫的家族事业是农户,当时刚结婚的时候,公婆便要求A和丈夫可以和他们住在一起,这样可以帮忙分担家里的农事。
(示意图来自网络,下同)
当时A的丈夫不想搬回去,于是找了个借口说是自己妻子“不想一起住”,把自己爸妈的这个要求回绝了。
A的性格比较软弱,在这件事情上吃了个哑巴亏,心里非常憋屈,
这件事后,公婆对A开始怀有不满的情绪,而这件事也成为了A接下来30年不幸福婚姻的导火线。
接下来的多年,
每当去公婆家的时候,她和自己婆婆都是先等家里的男人吃完饭后,再吃冷掉的剩饭剩菜,
她曾经试探地跟自己丈夫说:妈吃冷饭这样没关系吗?
然而丈夫把这一切当作理所当然,甚至还反问她:有什么问题?
不但这样,
她在公婆家的时候,要等家里所有人都洗完澡后,才能去洗澡,这样她洗完后可以顺便打扫浴室。
种种的这些行为,让她觉得,在这个家里,她的地位是最低的。
如果说这些还是小事,
那让她爆发的,就是丈夫的控制欲了。
她的丈夫控制欲非常强,甚至已经把她当成了自己的物品,
她曾经想过趁孩子上学的时候去外面找个工作,但却被丈夫命令“只能找没有男人的工作”,
甚至上班的时候化妆,或者穿条裙子,她的丈夫都要管,都要一顿责骂...
更过分的是,
她连生病的权利都没有,
当她生病的时候,丈夫关心的是,是由谁来做饭...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
所有的种种经历,让她逐渐对这段婚姻失去了信心,最后死心...
她曾经想过离婚,但后来都被自己的母亲劝退,劝她为了孩子,忍一忍。实在不行,“把丈夫当死人吧”
结果后来,在3年前,她的丈夫真的因为意外身亡了。
即便在丈夫去世后,她依然不能原谅他所做的一切,她不想将来自己去世后和丈夫葬在一起,不想墓碑上刻着丈夫的名字,甚至不想再从夫姓。
于是,她考虑再三,最终决定向政府提交“姻族关系终结申请”,和去世的丈夫离婚,同时与丈夫的父母及其他亲属断绝了关系。
这种行为,就是日本如今越来越普遍的”死后离婚“现象。
所谓死后离婚,就是在配偶去世后,与其血亲断绝关系的登记,办理这种离婚的手续很简单,只要向区公所提出终止姻亲关系的申请,就可以单方面结束这段婚姻。
根据统计,日本申请死后离婚的件数,2015年是2783件,而2016年达到了4032件,这个数据是10年前的2倍多。
目前,申请死后离婚的大部分都是50至60多岁的女性,在作出这样的决定的同时,她们没少受到舆论的压力,
“都一起生活一辈子了,没有爱情也有亲情,算了”
“怎么说都是你的公婆,至于做得这么绝吗?”
“人都不在了,还做这些做什么?太过分了”
一直以来,男主外女主内是日本社会角色定位的鲜明特征,大部分的日本女性都负责家庭事务,相夫教子,伺候公婆,这些似乎成为了她们理所当然的事,而绝大部分日本男性也将这样的事视作理所当然。
同时,长期负责家务事,这些也让妻子们成为了各种家族矛盾的中心,各种琐事让她们苦不堪言...
夫妻不和,家族压力等等这是死后离婚的导火线,
但令人们选择这种方式结束婚姻的,其实还有另外一些“好处”,
首先,这种离婚方式,并不影响对配偶遗产的继承权,
同时,离婚后对配偶家族老人的抚养义务会随之结束,可马上从经济负担中解脱,
还有就是,办理离婚后,那些因为过往种种矛盾,受到配偶亲友欺负而不希望和对方继续牵扯的,可以光明正大地断绝联系,也不会再有法律上的认可。
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原因是,
日本惯有的夫妻同姓制度,近年来也饱受争议,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同姓制度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为什么我跟了丈夫一辈子,连自己的姓都无法保留!”
所有的这些,都成为了她们选择和去世的丈夫离婚的原因...
而在日本这个国家,这可能是她们唯一找回自我,找回自由的机会...
然而,
目前日本社会对于这种现象的接受度依然不高,
在街头采访中,很多人认为这样的做法还是“太无情”“太不够意思”,“毕竟还是一家人啊”...
当然,也有男性表达对这种特殊离婚现象的理解,
比如一位男性因为自己的母亲的生活无法自理,常年需要人照顾,为了不给自己妻子增加太多负担,他认为如果自己去世,妻子有决定自己是否要继续照顾其母亲的权利...
毕竟,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我们不是当事人,
谁又知道知道对方经历过什么呢...
ref: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EiNvLTybUY

转载请统一加入二维码直接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